一节课,一本书的精彩
—— 以《三国演义》教学为例
2018-01-24查燕霞
查燕霞
当前倡导课外阅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放任学生自主阅读效果却不太理想。“课外阅读课内化”是一种很好的阅读形式。笔者以《三国演义》的教学为例,尝试用一节课的时间,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为他们进一步课外阅读创造条件。
【课例】
一、视频导入,引导学生走进《三国演义》
(课间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火烧赤壁”视频,时间3分钟左右。)
师:刚才的画面你们熟悉吗?谁来说说这是哪部电视剧中的镜头?
生:三国演义。
师:是的。这部电视剧是依据名著《三国演义》进行改编的。现在就和老师一起走进这部名著。
(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书籍,并通过投影仪呈现在屏幕上面。)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这本书的封面、封底,可以和同桌小声交流一下。
(师翻书,生也跟着在下面翻,并同桌进行交流。)
生:老师,我感觉封面比较古老,还有手绘的人物画像呢?
生:我发现目录上字数都是一样的,有的还看不懂。
……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其实,这部名著是明代罗贯中所写,因而他的写作风格与我们今天有一些区别。但是,我相信你们,只要静静地看下去,一定会看懂的。
二、小组研读,引导学生研读具体章节
(按小组内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精心选择本组所选的具体章节进行阅读。很快,各小组都选择了相应章节进行阅读。第一组选择了“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第二组选择“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师:刚才你们已经初步阅读了相应章节,现在请你们说说这本书为何能成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生:内容写的都是历史人物。
生:场景描述很精彩。
……
师:现在请你们再次研读,并且各小组推荐代表上台说说自己所读章节的故事。
(生研读,然后小组内推荐展示交流。)
三、精彩积累,引导学生对话《三国演义》
师:的确,这本书写得很精彩。现在请你们在各小组内将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部分大声朗读,并交流一下,好不好?
(各小组进行朗读交流,有的就名著中精彩内容进行朗读,有的合上书向小组描述。)
师:我看这本书中第一章节就有我们熟悉的一个词语“桃园三结义”。现在你们找一找这本书中还有哪些熟悉的词语。
生:三英战吕布。
生:过五关斩六将。
……
四、自由练笔,引导学生写读后感悟
师:这是一部名著。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肯定有其值得称赞的地方。刚才你们读了一些章节,现在请你们说说自己的心得。
生:老师,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他很厉害,什么都能算到。
生:我认为关羽很忠诚,很讲义气。
生:张飞,就是个粗大汉。
……
师:那让你们写一写,你会写哪些人物呢?
生:老师,我会写诸葛亮,我要把他的故事介绍给其他人。
生:我准备查找一下关于三国的书籍,然后再写。
……
师:你们的想法很好。无论是复述故事,还是用自己的语言写心得,现在就可以试着写一写。当然,在课堂上写全文不可能,时间也不允许,但我们可以试着写片段。现在请你们在下面试一试。
(生思考,动笔写。)
五、得益课后,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
师:同学们,课堂上时间有限,我们所了解的《三国演义》,仅仅是这部巨著中的一小部分,真正精彩的内容还在这部巨著中,还需要你们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感悟。这里老师与你们约个时间,一个月后,我们再次相遇《三国演义》,各小组推荐代表讲一个书中的故事。好不好?
【思考】
对于名著阅读来说,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做了明确要求,教材编写者也对此非常重视,并在教材中穿插了相应名著章节。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充分发挥“引子”作用,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因而要探索“课外阅读课内化”,对于整本书来说,莫过于上名著导读课。这里《三国演义》这部名著的导读课,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探索。导读,有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还渗透了方法的指导,明确了目标任务,以便引导学生轻松阅读。
但是当前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针对名著导读,尤其是针对一本书的导读,不少教师把它作为教材文本进行讲解,这其实是不可行的。对于“课外阅读课内化”探索来说,教师需要明白以下几点:一是倡导课内化,并不等于阅读全部在课内完成,这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当前学情;二是对于“课内化”来说,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没有阅读兴趣,即便教师分析得再妙,结果还是等于零;三是课内阅读并不否认方法指导,很多时候,必要的阅读技巧还需要巧妙渗透其中。
而对于《三国演义》来说,大多数学生已经熟悉,即便没有阅读过,至少也听说过,或者多少熟悉过。那种“滚滚长江东逝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之情。虽然学生大多数熟悉,却很少整本阅读过。加之这部巨著语言风格、表达形式与现代已经有一些差异,如果直接让学生阅读,也许他们会感到枯燥,甚至是有些无趣。因而对于这节导读课来说,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是前提。具体来说,要践行“课外阅读课内化”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这节导读课来说,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在环节设计上,都以兴趣激发为主。比如一开始以电视剧的部分视频导入,比如引导学生先读目录,选读精彩片段,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笔者的作用似乎很少,但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其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交流的方式,更好地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以便他们在课后能够主动去阅读这部名著,能够为一个月后的小组汇报做些准备。那么这节课从教学目的来看,已经是成功的了。
2.前提是给予阅读时间
相比其他篇章阅读,针对名著阅读,单凭一节课两节课似乎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有时间意识,给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条件,如有必要,甚至还可以布置一定的任务。从课堂导读来看,笔者给学生所留的阅读时间是一个月,布置的任务是进行阅读交流,并且做好过程跟踪。如能每周开设一节“三国演义”交流课,也许阅读效果会更好。
3.重点是营造阅读氛围
阅读也需要环境,尤其是课外阅读,更需要良好的氛围。即便一个不热爱阅读的学生,长期在读书氛围中也会受到感染,进而喜欢上阅读。因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要为学生阅读,乃至终身阅读负责。可以从环境入手,比如阅览室、图书长廊等形式,便于学生自由阅读。另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比如读书节、故事会等,为学生阅读创造各种环境,创设各种氛围。那么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而然会爱上阅读。对于课外阅读来说,虽倡导“课内化”,但真正的功夫还在课外,还需要教师引导,而课内只能起到催化作用。也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为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