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课内化”的策略谈

2018-01-24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内化名著整本书

王 雁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从调查来看,小学生阅读整本书仍处于一种“散养”状态,效果自然不太理想。基于“课外阅读课内化”的探索,就是将整本书的阅读也纳入到教师的引导乃至监管之中,或者说是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之中,以便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唤醒他们的阅读期待,克服阅读中的困难,从而为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奠定基础。

一、要克服“怕读”心理,通过诱导,让学生“想读”

一般来说,整本书的页数比较多,内容比较枯燥,而小学生生性活泼,往往沉不下心来阅读,这也导致他们“怕读”名著,“怕读”整本书。要真正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前提是要激发他们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而这也是“课外阅读课内化”探索的主要目的所在。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从“怕读”转为“想读”,才有可能让整本书的阅读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

其实,激发整本书的阅读兴趣,方法有很多,除了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个性爱好进行推荐相应书目外,还可以通过“课内化”进行重点推荐诱导,以便通过兴趣激发鼓励他们阅读下去。具体来说,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从封面进行诱导,通过精美的封面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继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可以利用前言、简介,引导学生熟悉整本书的内容,继而重点推荐他们感兴趣的段落,以便让其兴趣保持下去;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精心阅读重点段落,以便让学生从中能产生亲近之情……方法可以多样,关键是兴趣激发,以便诱导学生克服“怕读”心理,通过“想读”自发走进整本书。

比如在教学完《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后,教师可以趁机向学生推荐《昆虫记》这部名著。但如果仅仅只是推荐,也许学生当时会感兴趣,但其兴趣必然不能持久,时间一长便会消退。因而对于这部科普著作来说,除了推荐还要适度诱导。可以通过封面或者简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也可以通过推荐重点段落的方式,诱导学生阅读。这里教师在推荐过程中可以通过配乐朗诵整本书中的几个精彩段落,比如“在池塘的深处,水甲虫在活泼地跳跃着……”给学生营造一个情境,也能有效激发他们对《昆虫记》这部名著的阅读兴趣。继而顺势引导,重点推荐此书,并在学生的阅读中注意跟进,那么学生的阅读可能会一直坚持下去。

二、要正视“难读”现象,借助引导,让学生“易读”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名著中的有些语言可能会与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针对名著,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比如一些字词不能理解,或者一些句子比较抽象,等等。如果在阅读中过于忽视,时间长了,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必然会降低。而这些困难,教师要有所预测,并且在“课外阅读课内化”中进行解决。可以渗透方法指导,在“课内化”中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以便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从而解决阅读中所存在的问题,变“难读”为“易读”,继而增强他们阅读整本书的信心,享受阅读整本书的快乐。这也是“课外阅读课内化”探索的关键。

具体来说,引导学生坚持将整本书读下去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组织班级读书会,引导学生定期就同一本书中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交流,便于持续激发他们阅读下去的兴趣;可以引导家庭开展“亲子阅读”,鼓励家长与孩子同读一本书,陪伴孩子读下去;可以借助校园网、班级小报、黑板报等组织学生定期评比读书之星,组织好书推荐,引导学生读整本书……具体策略有很多,不过最有效的就是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到一定的考试之中。说简单一点,就是教师结合整本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阅读水平,分章节设计一些问题,以便帮助学生能够坚持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读下去,乃至读完整本书。这种方法虽然笨拙,其效果却很好。

比如对《笨狼的故事》这本书,如果让学生自主阅读,即便他们能够读完,大多也是走马观花,理解不深。对此在探索“课内化”过程中,教师可预测学生阅读中所遇到的困难,并结合章节设计相应的导读题,有阅读之前的想象预测题目,有阅读中的对照题目以及相应的随文练笔,还有阅读之后的思考题目,等等。这些题目导读,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乃至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比如对《学游泳》这一内容可以设计这样的一道题:“笨狼按照书中的方式学游泳,为什么没学会?”大多数学生都能结合自己学游泳的经验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对文本内容发表了感悟,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了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还能有效引导他们坚持读下去。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课外阅读课内化”来说,教师的指导不必在一节课中完成,可以通过多次指导,让学生的理解更深刻。

三、要解决“苦读”难题,善于疏导,让学生“乐读”

对于学生来说,读好整本书其实是一件苦差事。加上整本书的阅读,往往依赖于学生课后自主阅读,而教师也不能预测到学生所遇到的所有阅读困难,不能及时疏导,极有可能让学生整本书的阅读半途而废。因而教师要及时跟进,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或者“蹲”下去,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其目的是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了解他们在整本书阅读中所遇到的困难,以便能够及时化解疏导,进而解决他们的阅读难题,引导学生克服“苦读”,从中感知阅读快乐,享受阅读乐趣,真正做到“乐读”。

为让读整本书成为学生的习惯,教师可以在鼓励肯定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放大他们微小的阅读进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有准备地排除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比如组织读书汇报会,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尝阅读中的快乐,与他们分享阅读故事,以便及时解决他们在阅读中所遇到的困难。这种即时性的交流,不仅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还能强化学生阅读的兴趣,便于他们读完整本书。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阅读感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对于课外阅读来说,只要学生坚持读就行,允许他们不求甚解,如果拔高要求,反而会增加学生的阅读难度,结果得不偿失。

比如有一次,教师与学生交流《草房子》这本书。有学生问:“鸽子明明是桑桑砸了自家的铁锅换来的,可在《纸月》结尾中,桑桑为啥要用雪砸鸽子?”很明显,这个学生的理解还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此教师及时给予指导,让他再读一读,想一想:“这里的‘砸’还有什么意思?”经过教师这一指导,学生再仔细读后,答案有很多:“可能是桑桑心里难过,因为妈妈打了他;可能是好朋友的嘲笑,导致纸月走了……”可见,经过这一点拨,学生不仅克服了阅读中所遇到的“难题”,还感悟到文字背后的内涵,享受到了一种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继而真正实现了“乐读”。

整本书的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结合“课外阅读课内化”的探索,通过教师的点拨,在其诱导、引导、疏导上下功夫,就能真正帮助学生不露痕迹地读完整本书,实现整本书的阅读精彩。

猜你喜欢

内化名著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