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经典美文激活美感体验

2018-01-24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阿炳黄果树美文

杨 帆

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之作,或刻画名人先哲,或再现自然风光……虽主题不一,但皆为立意行文隽永、人文底蕴丰厚、情感因素浓郁之作,都可归入“美文”的范畴,它们既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范本,又是陶冶学生情操的载体。在教学“美文”时,教师要将美的因素贯穿整个课堂,引导学生与美文对话,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生发思想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在美文学习中激活美感体验,得到情与文相生、思与境和谐的审美享受。

一、诗意引导,奠定美的基调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生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诗意”正是美文教学的灵魂所在。语文课堂不是用烦琐的讲解和机械的分析堆砌起来的。而应用诗意作词,用情感谱曲,使课堂始终沉浸在美的氛围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内心涌动起欲罢不能的情感激流,自然而主动地走进文本,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中。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二泉映月》可谓是“诗意引导”的经典之作。在他的课堂上,语言的渲染发挥到了极致。感受月夜美景时,他的语言清新雅致——“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学生身临其境,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体悟坎坷人生时,他的语言澎湃汹涌——“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也许,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中午,拉着二胡的阿炳……;也许,在卖艺的路上,阿炳……;也许,一个粗鲁的大汉硬拉着阿炳去给汉奸唱堂会,但是,阿炳他……”,声声吟叹,强烈地叩击着学生的内心。王老师还十分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互动,当学生沉浸于《二泉映月》的诗情画意时,他抛出了一个反差极大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听到的这一切的一切,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着阿炳的所闻所思,走进阿炳的苦难人生,“坎坷”两个字跃上心头,挥之不去。王老师锁定“坎坷”不放松,步步跟进,引导学生想象阿炳的生活,使他们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此时的“坎坷”就写在学生眼中,就印在学生心中,就流淌在学生的朗读中,可谓水到渠成。音画的烘托也是其“诗意引导”的有效途径,当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响起,当宁静清幽的月下之泉浮现,学生心灵深处的感动被完全释放了,似乎读懂了阿炳渗透在文字中的心声,听懂了阿炳寄托在音符中的倾诉,真正理解了“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的深刻含义。

二、品读欣赏,再现美的形象

美是抽象的,它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一篇篇美文无疑就是美的载体,但这种美还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上,并没有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揣摩,无论是脉络结构、遣词造句,还是音乐画面、形象思想等,都可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探究,发现美的所在。

在教学《鼎湖山听泉》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品读欣赏,进行了一次“美点寻踪”。本文的第2自然段共有9句话,主要写的是移步换景赏清泉,有写泉水清亮活泼的,也有写泉声清纯悦耳的。我先让学生自由选择喜爱的语句练读,通过语言文字去感悟山中清泉的美,再让学生进行交流,把内心的独特感受与大家分享,通过朗读表达出对泉水的喜爱。学生热烈响应,说得精彩,读得投入,泉水在他们的口中富有了灵性,文中的意境完全得到了体现。课文的第4自然段则着力描绘了夜宿庆云寺所听到的美妙泉声。其中的一组排比,用“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四种乐器比喻各种不同的泉声,把泉声的美妙动听、变化多端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以“哪种泉声最吸引你,为什么?”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随着品读的深入,学生仿佛听到了小提琴的轻柔悠扬,琵琶的婉转清脆,大提琴的厚重深沉,铜管的高亢昂扬,将无声的文字幻化为一曲交响乐,进入了一种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当赏析文字渐入佳境,我又请学生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泉声的迷人。在动情的诵读中,美的形象从模糊到鲜明,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三、巧妙拓展,开放美的空间

“美”的外延是无比广阔的,同一个主题,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美。因此教师要把教材看成学习的向导,更要视作拓展学生视野的窗口。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文本资料,通过不同文本的联结组合、互动对话,使它们之间产生一种立体的和弦效果,让学生能够从中领略到不同艺术形式的风采,感受到不同作家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时,我就多次进行了相关的拓展。如在导入课文时,和学生共同吟诵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并引用了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对黄果树瀑布的评价“余所见瀑布,从无此阔而大者”,使得学生对瀑布的壮美有了初步的认识。文中在描写“银雨洒金街”的奇特景象时,将漫天的水花比作蒙蒙的雨雾,令人陶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种美,我又出示了三段诗文让学生比较:①叶圣陶的《瀑布》:“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吹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②徐霞客的诗句:“翻岩喷雪,溪皆如白鹭群飞。一溪悬捣,万练飞空。”③观瀑亭的对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这些文字或细腻灵动,或气势非凡,与教材交相辉映,使学生受到多角度的艺术享受和情感冲击,产生了极佳的综合效应。而在总结全文时,我又出示了黄果树瀑布的相关图片,向学生介绍道:“黄果树瀑布真是大自然的杰作,它神奇而多彩……请同学们课后查找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加以品味欣赏,一定会对黄果树瀑布的美有一番更全面的认识。”这样的设计将发现美的触角延伸到了课外,为学生构筑起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

四、多元解读,丰富美的内涵

美是一种感觉,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在美文教学中,教师应倡导见仁见智的个性化解读,使学生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书,放学生自己读,意,让学生自己悟,学生对美的感受就能走向独特,趋于深刻。

《白鹭》是著名作家郭沫若先生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在作者的眼中,白鹭就是诗的化身、美的象征。在引导学生欣赏白鹭外形的完美时,我请学生通过想象在心中勾画出一只属于自己的白鹭,无论是喜爱其色彩的协调还是线条的流畅,都是学生对美的诠释。在教学“白鹭的活动”这一部分时,我请学生把白鹭的三个活动场景视作三幅优美的画面,并要求给它们分别取一个题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根据自身理解,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回答异彩纷呈,个性十足,渗透着自己对画面文字的独到见解。以“白鹭闲立”一自然段为例,有的立意于文字本身:“我给它取名‘瞭望’,因为文中这样写道:‘人们说它是在望哨。’”有的答案充满深情:“白鹭也许太过孤单,它是在思念自己的亲朋好友,所以我取名为‘思念’。”取名的这一设计,激发了学生的灵感,深化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使课堂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美的画面,美的词汇,美的想象,回应着郭沫若诗一般的语言———“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共同丰富了美的内涵。

对话美文经典,激活美感体验,就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在美的朗读中感动,在美的对话中共鸣,在美的意境中想象,在美的氛围中升华。

猜你喜欢

阿炳黄果树美文
壮观的黄果树瀑布
美文欣赏
黄果树瀑布即景
张帮主
美文阅读
黄果树瀑布游记
张帮主
黄果树瀑布
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