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技巧
2018-01-24周燕
周 燕
探究式教学是课标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探究性问题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设计探究性问题呢?
一、关注课堂生成,设计探究性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师虽然有了完整的教学预设,也不一定能满足实际课堂的需求。因此,教师应根据课堂进程的发展,极力捕捉生成点,设计探究性问题,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如《詹天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在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将“毅然”换个词语,学生说可以换成“坚决、坚定、毫不犹豫”等,当我正想对学生的发言表示肯定的时候,有学生突然说道:“我觉得詹天佑在接受这个任务时是有过犹豫的,不能用毫不犹豫。”听到这意外的声音,我顺势问道:“你们能从文中找出詹天佑在接受任务时犹豫过的依据吗?”这个探究性问题提出之后,有学生说:“国外技术设备比我们国家先进,连他们都不敢轻易尝试,我国各项技术设备落后,詹天佑是不可能不犹豫的。”有学生说:“詹天佑虽然有所犹豫,但是为了给中国人争气,他还是接受了任务。”……如此教学,学生对詹天佑的爱国之情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
在课堂生成之处设计探究性问题,可以有效激起学生一探到底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的阅读中获得对人物的深刻理解。
二、关注文本矛盾,设计探究性问题
在教材中,作者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或者为了谋篇布局的需要,常常会设计一些看似矛盾之处,教师应从这些矛盾处入手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而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真正走向深入。
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在学生阅读到这儿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举起军帽表示什么意思?大黑骡子倒下了,是彭德怀亲自下令杀的,他这样做是什么意思?他到底爱不爱大黑骡子?”这样就文本矛盾处设计探究性问题,可以让学生真正对文本内容进行深思。在探究彭德怀是否爱大黑骡子的过程中,学生对彭德怀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在文本矛盾之处设计探究性问题,问在了学生的困惑之处,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真正走进了阅读的深处。
三、关注课后习题,设计探究性问题
课后习题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其中隐含着编者深深的用意,这些练习为突破学习难点或点明阅读思路指出了方向。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的时候,可以紧紧围绕这些课后习题进行设计,以帮助学生抓住阅读主线,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课后“练习4”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发愤’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道习题点明了阅读的重点难点,解决这道习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在教学时,以这道习题为依托,我又设计了类似的探究性问题:“司马迁是谁?你对他了解吗?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课文哪些地方突出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他在写《史记》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读完以后,你最大的感受与体会是什么?”在这些探究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学有依托,很快便获得了对人物的理解与认识。
教材的课后习题既是学生阅读思考的方向,也是教师在进行探究性问题设计时的参考。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课后习题为学生的学习导航,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在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应以文本内容为依托,并根据学生年段特征与学生特点精心设计,这样才能真正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