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品读课文的支点

2018-01-24姜美蓉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8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老妇人支点

姜美蓉

品读,顾名思义,即品味性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品读课文的支点,以使学生能够细细地品味,反复地琢磨,进而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力,提升其语文素养。

一、品词,悟情

《春光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是一首童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在教学时,教师要以读来贯串课堂始末,以使学生能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读中明志,感受少年儿童绿化荒山野岭的决心。在学生朗读古诗的时候,我让学生把童诗中的“我们”二字去掉,并说说读起来有什么感受,味道是否还一样。

通过“我们”一词的去增,学生发现:用“我们”一词更能体现出少年儿童是这些改造荒山行动的主人,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令人读后感到很亲切;其次,用上“我们”以后,可以让诗词的情感表达更充分,并有一种呼吁广大儿童都积极行动起来的意思,有着非凡的意义,不可缺少。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来说,都是经过作者与编者精心选择而确定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引领学生品好一个字、一个词,可以帮助他们真切地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品句,得言

《爱之链》一文中有许多环境描写的句段,值得读者用心品味。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们了解到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老妇人帮助女店主这些事情以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们把阅读的视角聚集到环境描写之中,让学生画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地方并进行品读。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画出了如下句子:

1.已是黄昏了,伴随着寒风,雪花……

2.餐馆里十分破旧,光线昏暗……

当学生找出这些句子以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这些环境描写的句子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学生们经过品读以后发现,如果去掉第一处的环境描写,就不能体现出乔依是在什么情况下为老妇人修车了,起不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如果去掉第二处的环境描写,就不能体现出女店主家里的生活很拮据,等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就一定的句段进行品读,就会使学生发现这些看似可有可无而实际上不可或缺的环境描写在凸显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从而实现言意兼得。

三、品篇,获法

《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故事,文章语言内容浅显,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在学生们读完课文以后,教师可以从民间故事的特点出发设计阅读话题:“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民间故事的特点?”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从“老牛会说话、披着牛皮能飞、喜鹊会搭桥、人会化作星辰”等地方感受到了民间故事神奇的特点,学生们一下子沉浸在这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

当学生对《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感受以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还读过哪些民间故事。在教师的启发下,《孟姜女哭长城》中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不可思议,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纷纷化蝶的情节,都让学生们觉得民间故事是那么的神奇,充满魅力。在此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创作民间故事的兴趣与愿望,教师再以民间的剪纸艺术为教学契机,让学生观察这些剪纸有什么特点,并试着进行创编。在学生进行创编的时候,教师主要让学生想清楚自己想通过这个故事来表达老百姓的哪些需求,怎样才能把故事编得形象生动些……

当学生以创作者的眼光来审视民间故事的时候,学生们的眼界也就更开阔了。在这种教学情形下,学生经过品读,不仅习得了民间故事的表达与创作技巧,而且可以在民间故事的天地中尽情徜徉,提升了语文素养。

教师只有引领学生用心品味教材中的每个词、每句话、每篇文,才能使学生从中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准品读课文的支点,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老妇人支点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老妇人与店员
老妇人与店员
周文胜:在管理中反思悟道,找到成功的喜悦和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