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化”整本书阅读策略的研究

2018-01-24刘学红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8期
关键词:林海音旧事城南

刘学红

课标提倡“读整本的书”,如今整本书阅读也正逐步成为各地教师研究的热点。由于课外阅读的地位和整本书阅读操作策略研究不够等原因,在教学中,整本书阅读还只是美丽的“空中楼阁”。笔者最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一篇文拓展到一本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作者是林海音,她围绕骆驼队描绘了童年生活的四个场景,表达了深深怀念童年的情感。这篇课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小说《城南旧事》的后记。《城南旧事》作为一部经典,也适合六年级的学生们阅读,于是我在进行《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1.品读“学咀嚼”场景,感受童趣

(1)读第4自然段,了解看骆驼、学咀嚼,感受童趣。

(2)边读边想象画面,把新鲜有趣的感觉读出来。

(3)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段,让学生当一回影评家,根据书中这一段的描写来评一评它拍得怎么样,从而还原童趣。

感悟电影和文学的不同,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阅读方法,体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独特的阅读魅力。同时,这是引导学生走向整本书的前奏。

2.品读“议驼铃”场景,学习“共情”

(1)探究“爸爸为什么会说‘我’的想法更美些”,从而理解林海音站在拉骆驼之人的角度去感受一个陌生人的情感,感受到挂驼铃驱散了旅途的寂寞,这种“共情”是多么难能可贵。

(2)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城南旧事·惠安馆》中“我看赶马车的人抽打他的马”的一段描写,找到和课文第8自然段英子说骆驼戴铃铛的共通之处。

拓展这个段落,感受林海音站在马的角度、妞儿的角度,产生“共情”,为他们担心,感受林海音的善良与纯真,激发学生阅读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兴趣。

3.品读“问去向”场景,感受奇妙

(1)分角色读第11~14自然段,思考:将“夏天它们到哪里去”中的“它们”换成了“骆驼”,有什么不同?感受林海音念念不忘骆驼的情感。

(2)补充阅读《城南旧事》“我们看海去”和“惠安馆”中的两个林海音问妈妈问题的片段,辅助理解课文,感受妈妈的温柔体贴和说话时“嗔怪”的语气。

补充阅读《城南旧事》中的段落,既感受林海音“好问”的特点,又感悟到妈妈的爱,进一步激起想一探究竟(她的童年到底是怎样的)的欲望,这是第三次“蓄势”。

4.拓展阅读,丰满感受

(1)拓展阅读,认识作家。如今这本短短10万字的自传体小说,已经出版了160多个版本了。(展示多版本《城南旧事》封面和林海音写过的思念童年、回忆北平的文章题目,以及她整理过的关于北平文化的书籍。)教师引入资料:在离开北京近30年,记者采访林海音,发现她还是一口纯正的北京口音,其实她捍卫的何止是一种口音呢,还有她不曾忘却的童年生活、北平故里。请你读一读这句话,感受林海音的思乡之情。

出示:我漫写北平,是为了多么想念她,写一写我对那地方的情感,情感发泄在格子稿纸上,苦思的心情就会好些。

——《北平漫笔》

小结:实际的故乡远去,但是心灵的故乡永存。心灵的故乡在哪里?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童年,我们永远需要的童年。

(2)重回课文,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结尾段和第1自然段,感受结构回环、情感浓烈的特点。

由课文到小说再到林海音的其他文章,形成“互文”,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为广阔丰厚的文字世界;再由文外回到课文,对林海音的认识、对童年情趣的感受由扁平到立体、由抽象到具体。

二、一本书浓缩成几幅图

学生走进“城南”一起回忆“旧事”,有了很多的想法与收获,但是这些都沉积在学生心里,如果没有“出口”,肯定会有不吐不快的“郁闷”。这时我准备上《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怎么上才能将收获外化,同时摆脱旧有的“说说情节、谈谈感受、评评人物、积累词句”等单调的、线性的方式呢?在交流课上,我用上了图表。一部小说众多人物,画出人物关系图就能既考察阅读情况,又能将这些人物进行梳理、前后贯通、整体分析。除了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可以用图表呈现外,小说还有没有其他内容也可以用图表呈现呢?林海音酷爱北平、“苦念北平”,这本《城南旧事》里有着多少北京元素啊,一定要让学生了解。

于是这节课的第二个板块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1.小组学习,用图初步展示小说内容

全班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中心任务分别是:(1)小说人物关系图(2个组);(2)5个故事情节导图(5个组);(3)北京元素一览(2个组)。

2.全班交流

(1)交流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感受人物,理解自传体小说的结构特点:围绕主要人物展开,由不同的故事组成。

(2)交流北京元素 ,感受北京文化特点,并适时出示林海音写过的其他怀念童年故乡北平的文章题目。

交流成果时,人物关系图都将小英子置于整个故事的中心,各色人物都一一呈现,几近完美。但是细心的学生发现一个错误,就是秀贞和思康不是夫妻关系,如果真的是夫妻关系的话,秀贞怎么可能“疯”了,很有可能就不会有这个故事出现了。这不仅考察了对人物的感知,更能细致地看到学生们的思考。

五个故事情节图,根据情节发展特点进行设计:“驴打滚”“我们看海去”是线性发展,“惠安馆”是双线并进发展,“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是中心事件发散式展开,“兰姨娘”则是“人物关系+事件概括”。在整理北京元素时学生们按照北京小吃、北京街道、北京建筑等进行分类,甚至还有的发现了北京方言。

三、几幅图概括出准策略

回顾整个过程,把文字还原成图像,通过对图像的整理,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环境特点等,是阅读小说的重要方法。这样的方法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整本书,只是还原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我们称之“图像策略”。

1.何为图像化阅读策略

图像化阅读策略是依据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使用图形、线条、符号、词汇、色彩和图像,把主题与思想内容、结构与表现形式等都与图像、图案、图式等建立意义逻辑的链接,协助学习者进行高级思维和有效学习的策略。直观的图像与感性的文字形象实现互动,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优势,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图像化阅读策略价值的主要体现

第一,借助多种感官将平面文字、符号进行立体化、色彩化加工,通过直观思维对信息进行图像化的归类、梳理和统整,实现阅读的条理化、有序性。

第二,低中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进入高年级也正经历直觉思维不断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状态,图像化过程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全方位,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第三,借助图像化也可以展开想象、猜测、文字表达等活动,这样实现由文到图然后由图撰文的循环运动。

3.图像化阅读策略主要表现形式

图像化表现形式十分多样,故事情节图、人物关系图、环境元素图,还有思维导图、故事地图等多种形式。另外图像化阅读策略在整本书阅读的不同阶段也会各有侧重,实现的目标也不同。比如,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填写图像化阅读报告单的方式,将阅读收获随时记录。图像化阅读策略研究也是一种探索,一种策略,还只是初步的尝试和思考。

回过头来反思这次由文到书等一系列实践思考的过程,就是发现教育规律、探索教学方法的过程,这也是让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落实的重要路径。

猜你喜欢

林海音旧事城南
秋的气味
农耕旧事十二韵
城郊旧事
再读《城南旧事》
城南二首(其一)
城南花已开,人间皆可爱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城南旧事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秦地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