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改革背景下采供血档案信息公共服务探索与实践

2018-01-24余温雅

关键词:采供血血站献血者

余温雅

温州市中心血站

数字化改革是新发展阶段浙江全面实施数字中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浙江的具体行动,各领域各行业以此为契机引领撬动了各方面的革新变化,也给医疗卫生行业的采供血工作带来了转型发展机遇。血站系统都在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血液”“智慧血站”建设已成为血站实现管理科学化、服务精准化、工作高效化的关键支撑。浙江率全国之先推出“电子献血证”和“用血服务不用跑”等多项无偿献血数字化改革的成果,将采供血机构原有的档案信息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管理建设,并赋予了采供血档案信息公共服务全新的内涵。

1 数字化改革对采供血档案的影响

无偿献血是一项凝聚社会各界人士爱心的奉献工程,采供血“服务”必然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血液数字化改革就是助推采供血行业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的主动能。作为集血液采集、临床供应、血液研究、输血指导为一体的公益性医疗卫生单位,其业务档案贯穿于血液的采集、检验、制备、储存、运输等各环节和全过程。它们均是实现公共服务的核心资产,也是档案辅助决策、满足公共用户需求的基础信息源,更是采供血业务档案发挥价值和作用的重要渠道。如无偿献血登记表、血液检测报告单、血液发放登记表等原始档案,是献血记录查询、用血费用减免、献血荣誉表彰等一系列便民公共服务的关键凭证。

1.1 促成采供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以笔者所在的温州市为例,作为浙南区域血液信息数据中心,全市共有11个市辖县、市、区,设有1个中心血站、4个县级分支机构、1个县级中心血库以及53个献血服务网点,年献血人次10万以上;供血服务辐射范围人口高达1200万,有用血需求的医疗机构超110家,年临床供血总量超33万单位。业务档案数据体量大、相距远、分散广,犹如一座座信息“孤岛”,只能遥相望两不见。

在2014年之前,温州市各采供血机构之间的档案信息数据不相通,如在永嘉献血的市民,在温州市中心血站无法查询到献血记录等档案信息,只能回原献血地进行查询。之后,依托全市各分支机构对采供血原始档案、业务系统数据等进行全面的核对整理,温州市于2014年正式启动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化建设项目,构建覆盖全市用血医疗机构的区域性专业网络,并与本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献血管理机构和采供血机构互通互联,从而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整合和共享,进一步保障了全市采血、供血、用血档案信息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追溯性。

1.2 促成采供血档案快速更新与利用

通过“多地联动,多网融合”的信息化、数字化工作,计算机、互联网、新媒体等智能终端被采供血业务部门广泛运用,业务档案也由原本单一的纸质文件扩展为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等多种载体形式文件,让电子数据代替手工填写、手工录入的信息“跑路”,让采供血业务工作和对外服务更加便捷迅速。不同于纸质文件需要进行规范的收集、整理、编目和移交归档等一系列手续,往往在好几天甚至好几个星期后才能检索、查询和利用,电子文件能打破多部门、多环节的限制,实时获取采供血流程中形成的所有数字格式的信息记录,大大提升了原始档案的准确真实性和利用效率。

以献血前填表为例,以往献血者献血首先要阅读并填写“献血者知情同意及健康状况征询表”。献血者除了要填写20多项个人基本信息外,还要对献血前告知事项、献血者知情同意书,以及近30项献血前健康征询逐项确认签名。献血结束后这张表单还要由血站工作人员手工录入电脑,最终归集装订,存放在恒温恒湿的档案室进行长期保存。而今,随着“献血自助登记机”、支付宝电子献血卡的应用,通过身份证感应扫描、刷脸献血、在线填表等数“智”方式,献血者动动手指只需几步确认就能完成填表全流程,快速自助打印表单。这在极大方便献血者的同时,也缩短了原始档案在业务部门的流转周期和归档时间,更有效地减少了人工录入带来的信息错误,提升了档案信息的公共服务效率和决策参考价值。如献血者能够查询到献血记录的时间,由原本的1个星期大大缩减至2天,公共服务效能上改革前后不可同日而语。

2 推进采供血档案信息公共服务的创新举措

采供血业务档案公共服务,是指提高业务档案利用效率,通过对大数据信息资源的精准、快速、个性化处理,发挥大数据档案的“民生功能”,实现档案信息的增值服务。[1]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在浙江数字化改革进程中,采供血工作通过科技赋能,让无偿献血者拥有了更多“数智化服务”带来的便捷体验。

2.1 打破纸质束缚,让数据“跑起来”

新形势下数字化建设为采供血机构、医疗机构及社会公众提供了前所未有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充分展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共服务价值。但是采供血业务档案距离形成“末端化采集更新、网络化传输处理、虚拟化存储管理、多元化交互共享、便捷式服务大众”的公共服务目标还有很大差距。[2]特别是目前在各业务信息系统上产生的电子文件和信息数据,仍需要以纸质文件形式签名生效才能进行最终归档,真正成为档案具备法律效力。而纸质记录书写不规范、文字识别率低、易损易黄易滋生霉菌等潜在风险依旧无法完全规避。

2021年浙江省血液中心成分献血电子签名及电子档案系统正式启用,这一创新举措让成分献血表单彻底无纸化。利用CA数字认证的电子签名平板设备,补齐了“数字化献血”签名生效的关键一环,献血者和工作人员通过在专门设备上进行电子签名即可生成相应的成分献血原始记录,直接省略扫描等数字化处理阶段,在电子档案系统中进行统一编目、归档、整合管理。这不仅大大降低了纸质档案储存的破损风险和成本,也有效提升了献血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为后续采供血档案实现全面的“数字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打破地域束缚,让服务“活起来”

遵循“数据力就是公共服务”的思想观念,依托浙江血液云平台,与支付宝、微信、“浙里办”三大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将多部门多地域协作广纳其中,及时将用户最关心的档案信息推送至公共服务平台。随着浙江省“电子献血荣誉证”“电子无偿献血证”的推广应用,用户通过支付宝或微信,在手机端就可实现远程在线办理个人献血记录查询、血液结果及去向查询、用血减免申报等多项公共服务功能。以献血者用血减免申报为例,涉及献血地采供血机构、用血医疗机构等多方档案信息,若材料不全或不符合要求,献血者可能需要多次往返血站和医院,极大影响献血者的就医获得感。用血医疗机构的加入,不仅有效缩短了办理周期和简化了核对程序,也让用血减免类档案信息具备了更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特别是2019年“用血不用跑”改革项目的落实落地,实现了跨机构、跨领域档案信息数据的线上检索和核准,实现了“医院直免为主,线上办理为辅,血站代办为补充”的用血减免工作新模式,省内献血者及亲属用血费用可在出院时“一站式”减免,即便是在省外其他地市用血的,也可通过手机端上传减免凭证进行异地远程办理。除此之外,献血者本人及其家属用血报销材料分别从改革前的5项和7项缩减到改革后的0项和2项,办理时长从改革前的5天缩短到即时办理,充分彰显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为民本色。以温州市为例,2019年仅半年时间,全市献血者本人直免率就达到96.49%,献血者亲属直免率达到90.91%;2020年分别提升至96.56%和94.95%。

数字化改革大环境下,档案数字化转型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档案管理从目前的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变是未来趋势。[3]然而国内至今未建立采供血行业统一的电子档案管理标准和规范,也缺乏直接互通“采供血业务信息系统”的“采供血档案管理系统”。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构建一个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和档案工作深度融合的采供血档案管理体系,以适应越来越便捷的公共服务和数字化业务,将成为血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答题。

猜你喜欢

采供血血站献血者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试论采供血机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采供血机构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成效探讨
2018年南宁市无偿献血人群分布特征分析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后再次参加献血的情况调查研究
信息化下血站消防安保建议
浅析如何做好采供血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采供血机构档案管理工作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