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在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8-01-24魏巍
魏 巍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1)
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为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心血管系统疾病。若该病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患者心脏、脑血管等器官损伤,诱发其他并发症,危及其生命健康。可见,积极调节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患者的血压、血脂水平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研究选取39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患者予以缬沙坦+阿托伐他汀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科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78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男42例,女36例;年龄39~74岁,平均(54.05±3.42)岁;均符合高血压、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1],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继发性高血压或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组间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治疗,氨氯地平(国药准字H10950224,辉瑞制药),口服,5毫克/次,qd;阿托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51407,辉瑞制药),口服,10毫克/次,qd。实验组采用缬沙坦+阿托伐他汀治疗,缬沙坦(国药准字H20010811,常州四药制药),口服,80毫克/次,qd;阿托伐他汀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脂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数据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治疗前,实验组收缩压为(151.82±2.43)mm Hg,舒张压(98.42±4.06)mm Hg;对照组分别为(150.96±1.34)mm Hg、(98.17±3.28)mm Hg,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实验组组收缩压(126.47±3.55)mm Hg,舒张压(80.03±1.67)mm 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34.21±2.97)mm Hg、(89.25±0.53)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治疗前,实验组三酰甘油为(3.15±0.26)mmol/L,总胆固醇(7.61±0.13)mmol/L;对照组分别为(3.11±0.35)mmol/L、(7.56±0.28)mmol/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实验组三酰甘油(2.03±0.17)mmol/L,总胆固醇(4.49±0.68)mmol/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88±0.44)mmol/L、(5.32±1.03)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概率:治疗期间实验组出现1例失眠,1头晕,1例恶心,不良反应概率为7.69%;对照组出现1例食欲不振,1例头痛,不良反应概率为5.13%,组间比较,χ2=2.438,P=0.0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临床上,高血压与高脂血症是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的,均为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指出[2],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继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单一疾病,已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研究为探讨缬沙坦+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特选取78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结果显示,与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对照组相比,采用缬沙坦+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实验组其血压、血脂水平改善程度更高,更有利于患者康复,与金健[3]的研究报道相一致。缬沙坦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断ATⅠ与AngⅡ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管收缩,起到降压的目的,同时,还具有逆转、预防心血管重构的作用。而阿托伐他汀为第三代他汀类药物,可经由载体直接进入人体靶器官肝脏,直接发挥调脂作用,具有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降脂作用强的优点。相关研究也证实[4],缬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用能够有效改善血压水平,明显延缓动脉硬化的发展进程,避免心血管事件。综上,应用缬沙坦+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卢婉娜.辛伐他汀和缬沙坦联合应用在高血压合并高血脂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0):10-11.
[2] 陈颖雅,陈惠娟,叶旭英.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凝集功能变化浅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5):127.
[3] 金健.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7(6):57-58.
[4] 刘芳.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