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描语言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及运用
2018-01-24张辰
张 辰
一、引 言
语言是丰富多姿的,也是客观理性的,电视新闻语言作为一种面向广大受众的传媒语言,因其特性从而具有客观、质朴的特点。从这一点上来说,它需要记者在采访报道中认真地思考,不偏不倚、冷静准确地描写出所采访的人、事、物。然而现在当我们一打开电视,细心的观众在收看电视新闻时就会发现,在一些报道中还存在着“新闻腔”。套话、空话、大话连篇,言之无物。譬如:“在……形势下”“在……鼓舞下”“受到……的热烈欢迎”“与会者一致认为”等等。空洞乏味,装腔作势。写这样报道的记者思路狭隘、思维呈现固定的模式化,丢掉了电视新闻的精确性、清晰性和优美性,观众一看到这样的新闻难免就会厌倦腻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大大加快,观众收看新闻,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这就要求每条新闻简洁、生动。白描性的语言恰好符合电视新闻的这一需要。白描语言没有繁枝赘叶,不拖泥带水,通过运用白描语言的写作方法,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将会大大增强。
懂得美术的人都知道,白描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传统技法。它不用颜色渲染,只需略施淡墨,采用纯墨线来勾描物象,虽然简练但是却传神逼真。把这种技法借用到新闻写作上来,就要求记者必须删繁就简,用简洁明了、客观理性的语言来记录报道,而不能一切从主观意识出发,或者是从一时的个人情感出发,甚至是从某一方的角度出发来肆意渲染,夸大其实。这样的采访报道,就会有失偏颇,就会脱离群众,甚至会歪曲了事实真相。在白描语言的写作上,史圣司马迁在其《史记》这部纪传体史书中,记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皆以“白描”式的语言来讲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开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1]。
在这段叙述中,语言简洁、准确、生动、鲜明,使读者过目不忘。同样,电视新闻如果运用白描语言,也会令观众印象深刻,从而使受众在快速交流中领会与接受。
视听结合、声情并茂的电视新闻,可以凭借荧屏把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生动直观快捷地传播给广大受众,这是广播、报纸等媒介无法做到的,只能望其项背。电视新闻画面直观、形象,使人如临其境,而且画面与画面之间联系紧密,切换较快,因此其文字稿必须简洁、准确。从这一点上看,“白描”语言更能派上用场。把白描语言运用到电视新闻中,与镜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可以说二者是相契相合,让观众也会感受到一种电视传媒之美。因为,只有白描性的语言,才会是电视新闻最合适的语言。无事实不白描,运用白描性的语言,才能将新闻还原到本真,讲述的更贴切,更到位,也从而为观众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那么,在电视新闻中怎样具体运用白描性的语言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二、白描语言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
(一 )多用动词
新闻文体是一种简洁而注重动词的文体。对于初涉电视新闻的爱好者来说,他们往往还不能脱离文学创作里那种运用丰富的想象或者是浓厚的主观意识来写作的方法,在新闻写作里也是天马行空,肆意浓墨重彩,这样的新闻稿件,其客观性、真实性往往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实,对于一个记者来说,一旦拿起笔进入写作过程,新闻与文学之间的差异就显而易见了:电视新闻的选择状态和文学创作的无限度、无边界不同,相反,它是有限度、有边界的。新闻本身就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事情。一句话,始终处于行进状态,而“动词”最能反映出它的本质和实质。所以,在电视新闻中要运用“白描”语言简洁而准确地勾勒出事物的状态,就必须多用动词,用好动词。
动词在语言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因素,任何运动状态的事物总比静止状态的事物显得生机勃勃。例如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一切诗文,总须立在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2]同样,电视新闻中“白描”语言的形象感与力度也主要是通过动词传达出来的,动词的准确运用,可以让整个稿件充满活力,为报道增色不少,从而也吸引受众,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譬如,一位记者在报道原子弹起爆的情景时说:“一股气流扑了过来,把距爆炸中心一万英尺的控制塔以外的两个人猛地推倒在地上。与此同时,一朵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云团迅速升入四万英尺的高空……”。在这一段文字叙述里,作者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扑”“推倒”“升入”等,紧扣人心,一气呵成,洗练地勾勒出原子弹爆炸时的动人心魄的场面。语言简洁、准确而又生动传神,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最终让电视语言“立于纸上”。这实在是在电视新闻中采用白描手法多用动词的一则成功范例。
又如在《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的新闻报道中,记者这样描述,“三颗信号弹腾空而起,上百辆自卸车轰鸣着冲上堤头,轮番将成吨的石料倾入江中”[3],“腾空而起”“冲上”“倾入”一系列动词的使用,活灵活现的表现出大江截流紧张忙碌的现场,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 )多用大白话、大实话
语言文字大师老舍说:“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不是用一大车大家不了解的词汇字汇。”[4]的确,这就和白居易写诗一样,用最普通的话来写作,连老太太都看得懂。那么我们在新闻写作里,也需要运用最接地气的文字,去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多用大白话、大实话,这样才能不脱离实际,才能写出让人信服的稿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点作为一名记者,我在采访中深有体会。群众语言的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往往令我们这些整日搞文字工作的“专门人才”自愧不如。
前一段时间我去临潼区相桥镇采访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奔小康的感人事迹。在采访之前我本想以新闻套话来作为导语开篇,然而在采访中听到的一首相桥镇农民自编的乡土诗歌却使我深受感动,于是决心以它来作为新闻稿件的导语:
在临潼区相桥镇,广为流传着这样一首乡土诗歌:“党对人民真关怀,办起奶厂幸福来;喂奶牛,住高楼,嘴里抽的是‘软猴’;肉夹馍,油泼面,晚上看的大彩电。”
一首看似平常普通的乡土诗歌经农民的口中说出,生动准确,通俗易懂,胜过了记者绞尽脑汁而想出的一句句套话,为整个新闻稿件增色不少。同样,当我在了解到相桥镇用新引进的万亩美国苜蓿作为奶牛的第一饲料时,我说:“看来养牛,这饲料还是很重要的。”听了这话,农民孙万成用厚实的手掌拍着身边的奶牛说:“对着呢,养牛首先就要抓饲料。人不给牛吃,牛不给人吃。”听了他这明白朴实而又含义丰富的大白话,我真想在相桥再呆上两天,好好跟他学学。
大白话实际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通过亲身实践总结出来的大实话。他们没有更多的闲暇“吟风弄月”,也没有“哗众取宠”之心,只图用最少的话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所以,他们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朴实,从不矫揉造作,刻意渲染,完全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大实话。电视新闻的白描语言如果多用群众语言,就能为群众喜闻乐见,还能使新闻具有鲜活之气。例如穆青在《新闻工作散论》一文中说的:“我们的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立刻透出美味来。”[5]
当然,在电视新闻的白描语言中多用大白话不等于多用地方方言。我们的许多地方方言在普通话中还并不规范。因此,为了让新闻信息传播得广泛,使更多的受众接受这些信息,电视新闻白描语言首先必须以规范化了的语言作为基础。
三、结 语
浮华造作终是虚,洗尽铅华始见真。综上所述,白描语言应是电视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电视新闻运用白描语言才能使新闻更好地传播,我们的新闻价值运用白描语言才能够更好地凸显出来。那些看似千头万绪的新闻元素,也只有运用白描语言,才能够删繁就简,直奔主题,一针见血。从某种意义上说,白描语言看似缺乏文采实际上却文采飞扬,看似清水稀汤其实却味道浓烈。“无招胜有招”,这或许就是白描语言在电视新闻中的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