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票界翘楚杨慕兰的戏剧人生

2018-01-24杨秀玲

影剧新作 2018年2期
关键词:票友京剧

杨秀玲

在京剧发展史上,民国是个繁盛期,京剧职业演员不仅涌现“三大贤”,还有“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票届也有众多的贤能之士,他们或为前清皇族贵胄,或为官宦之后、社会贤达。如人称“涛七爷”的爱新觉罗·载涛、人称“侗五爷”的红豆馆主爱新觉罗·溥侗、风流名士袁寒云、卧云居士爱新觉罗·玉钦、大收藏家张伯驹等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已经成为北方戏剧重镇,有“戏曲大码头”之美誉。不仅职业戏曲演员人才辈出,票友从业人数及水平也是相当可观。受当时社会风习影响,女性票友相对很少,真正“票”出点名堂的更是微乎其微,但有一位女票友近云馆主——杨慕兰,却在当时堪称票界翘楚。

一、虚心问艺 博采众长

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杨慕兰生于无锡,谱名景晖。父亲杨味云,24岁时考中辛卯科举人。1904年进入官场,曾任清政府商部保惠司和度支部丞参上任行走,天津长芦盐运使、总统府顾问、财政部次长、参议院议员等要职。

杨家是无锡名门望族,杨味云的夫人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顾毓琇的姑祖母。杨味云有子女八人,杨慕兰排行第二。杨味云的次子杨景燧,娶了荣德生之女、荣毅仁的胞姐荣漱仁,故此,杨、荣两家成为姻亲。1904年,两岁的杨慕兰随同母亲和大姐杨景昭到了北京。杨家人爱听戏,4岁时,性格外向的杨慕兰经常随家人去戏院听戏,逢亲友家举办喜寿,常去听堂会。小小年纪的她,逐渐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8岁,杨慕兰又随父母迁居天津。到了津城,杨慕兰对京剧的痴迷更甚,常带着两个弟弟到戏院听戏,喜欢吟唱。1924年,由父母做主,杨慕兰许配给父亲的好友、前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的四公子周志厚,成了周家四少奶奶。在外人眼里,这桩婚事门当户对。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人在性格、爱好、生活方式等方面渐显不合。婚姻不幸,使杨慕兰借物托志,自寻开心,消磨时光。她唯一的嗜好就是京剧,遂寄情于皮黄,成为名噪京津的名票。

票友学戏,骄傲自满者多,而杨慕兰却不然,她勤学苦练,广揽博采,戏路较宽。为学戏,杨慕兰虚心求教,转益多师。她的第一位授戏老师是位姓戴的盲人。为了躲避家人,掩人耳目,她常找借口偷偷溜出家门去学戏。她学的第一出戏是《女起解》,三个月的学习,戴先生渐渐感到这个学生戏底子深厚,自己学识有限。杨慕兰也深感先生所教东西已经不能满足自己需求,只好另寻名师。杨慕兰学戏与常人不同,为了拓展戏路,她青衣、花衫、武旦、小生均有涉猎。

为学青衣、花衫戏,杨慕兰先后求教于律佩芳、郭际湘(艺名“老水仙花”)、阎岚秋(艺名“九阵风”)、姜妙香、魏莲芳等人。陆续学了《红线盗盒》《霸王别姬》《廉锦枫》等戏。律佩芳是科班出身,唱做规矩,舞台经验丰富,给不少名角配过戏,戏内戏外给杨慕兰很多指点,不但使她对戏曲艺术真正开了窍,而且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提升。一年时间,她跟律先生学会了《大保国》《武家坡》《骂殿》《坐宫》《会审》等青衣传统戏。为了将青衣和花衫融合得更加巧妙,她还经常到王瑶卿先生家拜访求教,这位“通天教主”曾给予“四大名旦”许多指点。在王瑶卿那杨慕兰学到了如何在表演上突破成规,融青衣、花衫于一炉,创造新的演唱风格。为学小生戏,杨慕兰虚心向姜妙香、徐斌寿、包丹庭三位先生请教。包先生给她说《雅观楼》,姜先生给她说《白门楼》《群英会》。为学刀马旦戏,她还托人请来当时著名的京剧武旦演员阎岚秋。阎先生表演特点是以“媚”出彩,以“俏”入胜。阎岚秋先后为杨慕兰说了《穆柯寨》《金山寺》等戏,从他身上杨慕兰学到了不少东西。学刀马旦不同于学青衣、小生戏,讲究腰腿功夫,必须从幼年开始学。杨慕兰从没练过功,怎么办?用她的话讲,就一个字“练!”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很早起床,一个人在屋前的小院子里跑圆场,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她还尝试练跷功,此功也属于童子功,须从小学起。时空不能倒转,没办法,她只好弄来一副硬跷,绑在脚上练习。她学跷功不是想演踩跷戏,而是通过跷功,练习走台步。毯子功也属于幼功,杨慕兰想学,老师极力阻止,担心她岁数大,摔坏身子。她提出不练毯子功可以,但要练硬屁股座子,为的是演青衣、花衫戏时用得上。老师拧不过她,只好建议她根据剧情改用走磋步、回身、大翻袖、矮身等身段或用软屁股座子替代。通过跟老师学基本功,杨慕兰明白了一个道理:戏中的唱念做打是为剧情发展而设置,可依据演员条件适当变动,扬长避短,才有利于最佳舞台效果。

二、四大名旦 各学所长

杨慕兰与梅、程、尚、荀四大名旦交往密切,有半师半友之谊。她喜欢“四大名旦”戏,尤其喜欢梅兰芳、尚小云和荀慧生的戏。有人曾问杨慕兰是学哪一派?她笑着回答:“是传统京剧,不讲究什么派。”她认为研究戏剧,不能单纯学某个人,不能硬性地死学,要结合自身条件,才能推陈出新。如果专以学某派来标榜自己,不利于技艺发展。她对梅、尚、荀演唱风格,自有评价,认为梅先生嗓音甜美圆润,行腔平淡中透出奇崛,中正里蕴含华丽,韵味醇厚。尚先生嗓音娇脆明丽、高亢挺拔,演唱刚健险峭,圆亮爽朗,富有气势。荀先生嗓音甜中带沙,善用柔音柔腔,风格温柔妩媚,俏丽精巧,圆润和谐。

杨慕兰因喜欢梅兰芳的戏,跟梅先生关系非同一般。梅先生来天津演出,必上门拜访于她。梅兰芳每次莅津,杨慕兰都热情招待,包场看戏,亲自捧场。据说“杨慕兰”的名字也是因梅而得。她曾先后向梅先生的琴师和得力助手徐兰沅、姜妙香、魏莲芳、朱桂芳诸先生学习梅派戏。姜妙香先生,原唱青衣,后改小生,年轻时就与梅先生搭档演出,是梅剧团的骨干。杨慕兰向姜先生学小生戏,姜先生来津,常住在杨家,杨慕兰问艺学戏非常方便,姜先生总是很和气地予以指点。杨慕兰最钦佩的是姜先生对京剧艺术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每次演出前,姜先生必对所要演唱的戏,从头到尾小声哼一遍,即便是很熟的戏也不例外。杨慕兰自己组班后,常约梅团班底助演,为的是有更多机会向梅兰芳学习表演艺术。杨慕兰演梅派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非常人可比。有一次,她特意赶到上海看梅兰芳和金少山上演的《霸王别姬》。不凑巧,那天梅先生的嗓子出现问题,当晚不能演唱。梅兰芳一见她来了,好不欢喜。因为梅先生深知,只有周太太能代替自己演出。于是,本打算看梅演戏的她,却粉墨登场,代替梅先生上台演出,成为梨园界的一段佳话。今年80多岁的孙元喜先生谈起干娘杨慕兰,总是一脸喜色和崇拜之情,他说:“杨慕兰对京剧的热爱,对梅派熟知度和梅戏表演的出神入化,戏剧界找不出第二人。”

梅先生为人谦虚,对杨慕兰非常尊敬。杨慕兰不光喜欢看梅的戏,还潜心研究梅派艺术,经常给梅兰芳提出一些好的建议。一次,梅兰芳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昆曲《奇双会》,梅先生饰演李桂枝,俞振飞饰演赵宠,姜妙香饰演李保童。三个角色服装均为红色,天台上正面悬挂的“守旧”也是红色。看似满台鲜艳,但给观众感觉有些“顺色”。散戏后,杨慕兰向梅先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梅兰芳觉得很有道理,虚心接受她的意见,等再演这出戏时,便换了一件白地绣花“守旧”。这一换,不仅突出了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还增强了舞台效果。

杨慕兰对尚小云的戏也非常喜欢,与尚交情深厚。因她是大户人家,房多屋阔,尚小云来津演出,常常住在她家。令杨慕兰感受颇深的是尚小云亲自授予她三出看家戏《战金山》《昭君出塞》和《失子惊疯》。尚小云演出任务重,事务多,业余时间极少,但只要是杨慕兰所求,尚先生从不推脱。尚小云先生的这三出戏,最难的是《失子惊疯》。尚小云饰演的胡氏,因失子而惊疯,而且不是假疯,是“真”疯,更不是“装”疯。这样的功底,让杨慕兰学来,确实得下一番苦功。尽管如此苦练,杨慕兰仍然觉得没有达到尚先生的要求,自知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此,该剧她始终没有演过。杨慕兰后来谈及此事,仍觉得辜负了当年尚小云竭诚相授的一番盛情。

杨慕兰与荀慧生交往极好,荀慧生所收女徒弟,多是她的干女儿。荀先生曾风趣地对她说:“周太太,咱们是亲家啊!”杨慕兰与荀慧生先生相识较早,凡是荀先生排演新戏,杨慕兰总要去看。荀慧生的管事常少亭为她组班演出时,大多是荀先生班的二路配角,阵容相当硬,如张春彦、马富禄、何佩华、曹连孝等。荀先生曾先后赠予杨慕兰四十余部剧本,可惜于“十年浩劫”中散失。

在与众多京剧名家的交往与合作中,杨慕兰汲取了大量营养,提升了艺术水准。她献身京剧事业,为中国京剧艺术奋斗了一生,也贡献了一生。她的艺术造诣与为人得到了内外行的推崇与敬重,在中国京剧史上也是极为鲜见的。

三、红毹票戏 名伶扶助

杨慕兰第一次登台“票”戏是1931年“九一八”之后,当时全国上下抗日热情高涨。北平新闻界人士在哈尔飞戏院(即后来的西单剧场)举办“抗战献机”义务戏汇演,非新闻界人士被邀请人员只有杨慕兰一人。那天,大轴戏是徐凌霄的《审头刺汤》,压轴戏是杨慕兰的《贺后骂殿》。这是杨慕兰首次粉墨登场,公开亮相。因怕家人知道,戏单和海报上均用“近云馆主”的名字。事后有人问及为何取名“近云馆主”,杨慕兰说:“主要是演出前看到书桌上父亲所编的《云在山房丛书》,忽然灵机一动,临时决定采用此名,没想到后来就一直沿用下来。”

首次露演,她便一炮打响,获得满堂彩,也让人们由此记住了“近云馆主”的别号。杨慕兰的婆婆只知道有这么一位近云馆主女票友会唱戏,却始终不知道此人就是她的四儿媳妇。杨慕兰第二次登台票戏是在北平的开明戏院,也是演义务戏。这次戏码是与德籍票友雍竹君女士合演《玉堂春》,她演上半场《起解》,雍演下半场《会审》。

杨慕兰在京津两地均有房产,学戏、唱戏都很方便,更多时候她常住北平。七七事变后,她从北平回到天津居住。首次在津登台是在明星戏院(今和平影院),也是参加义务戏演出,这次她演大轴戏《玉堂春》。几次登台演出,杨慕兰逐渐有了信心,演技不断提高,在京津两地小有名气。她不仅与别人同台合演,还自己组班单演。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一个票友,特别是一个女票友,敢于自己组班,独挑大梁可以说独一无二。同时,为使演出生色,她还常常邀请名角助演,以此壮大声势。

最初,“票友”都是一些喜欢京剧的皇亲贵胄,有权、有钱、有闲。他们与艺人之间犹如鸟之双翼,互帮互学,相辅相成。杨慕兰能够挑班唱戏,且邀请名伶加盟,也是出于此目的。

首先,经济实力为她挑梁组班奠定了基础。杨家和周家均是商宦世家,经济条件优越,杨慕兰在当时自己组班演出根本不成问题。为此,她花费了不少钱,购置戏装、台帐、桌幔、椅靠和“守旧”,并请荀慧生的管事常少亭先生管理一切事务。不仅如此,1942年杨慕兰与袁青云共同创办云吟国剧社,地点在原天津劝业场惠中饭店旁华中里。在该剧社存在的24年里,前后在册的有四五十人之多,实力雄厚,乐队主要有荀慧生的鼓师刘耀曾,曾为张学津操琴的王鹤云,还有后来成为中国京剧院琴师的周世麟等;演员有后来成为花脸名家的女花脸齐啸云,云南京剧院著名青衣王小盈,还有后来天津戏校的名教师孟宪蓉、葛小林等。此外,童芷苓、吴素秋、白玉薇等红伶都不时向近云馆主问艺。云吟国剧社在当时也是培养京剧人才的孵化基地。

第二,人脉广泛为她演出风采生色无限。杨慕兰懂戏、学戏、演戏、迷戏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被戏曲界公认为“内行”,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京剧名伶都愿意与她交往,甚至与她同台演出。她曾与金少山联袂演出《霸王别姬》,与朱桂芳合演《廉锦枫》,与姜妙香同台合作《玉堂春》,与吴彩霞、李多奎、马富禄等合演《探母回令》等戏。仅京剧《十三妹》,她就与郝寿臣、侯喜瑞、姜妙香分别合作过。杨慕兰选择与名角合作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壮大声势,提升自己表演水平。

第三,生性好胜为她不断进取拓展戏路铺平道路。在满足个人戏瘾同时,杨慕兰更愿满足观众口味,除演小戏和折子戏外,她还专功本戏。当时很少听说票友排本戏的,杨慕兰可以说开了先河。她曾先后排演过《全本十三妹》《骊珠梦》《遇姬别姬》和《黄小香》四出大本戏。《全本十三妹》是她排演的第一出大本戏,为增强舞台效果,她特约著名架子花脸侯喜瑞演邓九公。该戏连续演出,深受观众欢迎,被业界内外公认是杨慕兰博采众家之长并赋予新意的代表作。

第四,侠情义举为她热心公益事业赢得众名伶扶助。杨慕兰无论在北平、天津,只要有人请她义演或赞助,从不推辞,而且要做就做得最好。因为她热心公益,仗义钱财,许多名角都愿扶助她同台演出。常少亭为她组班演出时,常常根据杨慕兰演戏的需要和增强舞台效果,特邀一些京剧大腕班底演员参加公益演出。演《霸王别姬》特邀周瑞安演项羽;演《探母回令》除特邀吴彩霞演萧太后外,杨慕兰坚持邀请李多奎演佘太君;演《廉锦枫》特请肖长华饰演渔翁,孙甫亭饰演渔婆,姜妙香饰演唐傲,朱桂芳饰演蚌形。曾与杨慕兰合作过的名家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如须生李宗义、陈少霖、周啸天等;小生姜妙香、金钟仁、韩子峰等;老旦李多奎、文亮臣、孙甫亭等;花脸金少山、侯喜瑞、郝寿臣等;丑角萧长华、马富禄、朱斌仙等;刀马旦阎岚秋、朱桂芳等;武生周瑞安、尚和玉、侯永奎等。与名角同台演出,不仅使杨慕兰学到更多的舞台经验和表演技巧,还为国家、社会提供帮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票友京剧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京剧表演开始了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关于京剧穿越历史传唱不息的思考
清末民国戏曲票友舞台艺术摭论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浅析票友对京剧艺术的传承作用
浅析票友对京剧艺术的传承作用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