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饱蘸泪墨写心史 情到深处笑是哭
——话剧《哭之笑之》观后

2018-01-24蒋国江

影剧新作 2018年2期
关键词:朱耷遗民八大山人

蒋国江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当舞台上一个执杖踽行的白发皤翁念到这两句振聋发聩、彻人心魄的台词时,台下观众一片寂然,陷入深深的思索中。这是由江西省话剧团投排、有著名导演李伯男等国内顶尖艺术家加盟的大型话剧《哭之笑之》中最动人的一幕,而这位在台上悲愤陈词的老人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大写意花鸟画家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字雪个,又字个山、道朗、个山驴等,江西南昌人,明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工诗善画的弋阳王朱多炡之孙。受良好的家风熏陶,八大山人自小工书善画,尤擅花鸟山水,15岁时参加科举考试,考取“诸生”。明亡后为避难,落发为僧,后又做过道士,有一段亦儒亦僧亦道、狂之哭之笑之的传奇人生。话剧《哭之笑之》便是以八大山人的命运为核心线索,透过其一生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为观众重温了一段灿烂深厚的民族文化,并完成从生命个体到民族气韵的艺术升华。剧中通过梁上君子的穿针引线,以犀利冷峻的笔触与独到的视角,寓悲于喜、似谐实庄的艺术风格,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和叙事手法,将其传奇经历和艺术成就交织融汇,并在剧中注入汤显祖《牡丹亭》的“至情”理念,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主人公的家国情、恋人情、师徒情、朋友情及书画情等,全方位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墨点无多泪点多

明清鼎革后,身为朱明王朝的后裔,由鲜衣美食的皇族到无立锥之地的遗民,当往日的王孙生活已成追忆,颠沛流离、朝不保夕则成为现实的生活常态,八大山人和许多易代之际的传统文人一样,自觉地站到了遗民的行列,具有浓郁的遗民意识及家国情怀,并灌注在他的书画创作中,使得其众多作品带着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和黍离麦秀的荒凉。他有一个字款,因其形状像一只乌龟,很长时间人们一直以为它是“龟形画押”,后来才有人看出,原来是由“三月十九日”几个字的变形组成,而这恰好是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的日子。剧中,这种浓郁的遗民意识及家国情怀贯穿始终。开场即写清军攻入南昌,南昌宗室子弟四下逃遁。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通缉令中,朱耷告别心爱的恋人及挚友,逃遁山野,落发为僧。直到康熙年间,政权渐趋稳定的清政府对前朝皇室子弟进行解禁,八大山人才和外界有了更多的接触。也是这种遗民情怀和故国之思,使得53岁的八大山人接受了临川县令胡亦堂之邀,驻署为客修临川县志,以期在县志中为故国存史。一旦县志修毕,就耻食周粟,力拒再为清廷所用,甚至为此佯装癫狂,即便胡县令以伶人丹娘相赠也不为所动。之后从临川徒步三百里回到南昌,筇杖破袍,似狂似癫,隐迹埋名于街市酒馆,直至离世。这种遗民情怀体现在他的书画创作中,则“墨点无点泪点多”“横流乱世杈椰树”。他以大写意的笔墨,将自己的满腔悲愤倾泄于书画之中。他笔下的剩水残山、鸟鸣啼涧,是内心无声的悲歌和恸哭;他画出的孤凫冷燕、丑石怪鱼,是生命的傲岸与不屈不挠。他的“八大山人”的字号别具匠心,四字连起来如“哭之”又像“笑之”,蕴含着极其复杂丰富的情感。孤鱼只鸟,断荷残花,万物在他笔下皆有人性,或冷眼睥睨,或阒寂肃杀,从中可以解读出生命的痛感、傲气和怜悯,寄托了一个没落王孙满目的痛楚和浓郁的家国情怀。而这些皆被创作者通过写意空灵的斜坡式舞台及八大山人名画背景巧妙生动地表现出来。

至情不渝长相思

同样,创作者又巧妙地将八大山人这种浓郁的家国情怀幻化为男女之情,并成为引子和线索贯穿全剧。据相关记载,朱耷20多年岁时,妻子便已亡故,爱情婚姻生活不详。剧中却有一段至真至纯的爱恋故事,并为此设置了代表三种意象的三位不同女子。青年时候的绿娘貌艺双绝,一如朱耷心目中秀丽的朱明王朝,他也对其一往情深。可是清军无情的炮火和利剑将他们生生拆离。但情丝是永远斩不断的,八大山人对绿娘的相思之情矢志不渝,如同柳梦梅对杜丽娘的生死爱恋。开场即写他在清军攻城的隆隆炮火声中,与心爱的恋人最后抚笛清唱一曲,在绿娘“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悲绝凄美的昆曲吟唱和缠绵绯恻的舞姿中,忍痛别离。后又为之长期缱绻思念、魂牵梦萦。后来临川县令胡亦堂以能歌擅曲的闺门旦丹娘相赠,试图以美色收伏他的心。在红尘诱惑面前,朱耷虽然难禁对绿娘的相思之苦,并为之大醉一场,但始终坚守住了志节和初心。数十年后,朝思暮想的绿娘终于出现在他面前。但正如“山河仍是旧山河”,却已不是八大山人心中美好的山河,此时的绿娘容颜已风华不再,成为洗碗的丑娘。可八大对她依然痴情不改,并为此心花怒放。但丑娘拒与他相认,之后销声匿迹,昆曲【皂罗袍】浅斟低吟的场景再也没有出现。

师恩友情益一生

顺治五年,22岁的八大山人在奉新县耕香院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其师耕庵不仅冒着风险收留了朱耷,精于书画的他还对爱徒的书画创作教导有加,成为八大山人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剧中对耕庵老人才学渊博、亦师亦友的形象进行了精细的刻画。八大山人也一生牢记师恩,时刻不忘其教诲,当他闻知耕庵辞世,恸哭于地,可见其与业师感情之深!同样,朱耷与友人饶宇朴、蔡受、裘链等情谊深厚,终生交好,也在艺术创作及推广方面得到友人的帮助。

八大山人是中国文人画史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峰,他的大写意花鸟独步古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表现他的杰出的艺术成就,舞台上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比如“间离”手法,剧中人跳进跳出和时空回闪,还有让观众充分体验从“出戏”到“入戏”奇妙过程的“戏中戏”,以及先锋戏剧常见的象征、隐喻、拼贴、调侃、荒诞及表现主义手法,一边上演古人古事,一边穿插“今人今论”以及年老的八大山人与梁上君子的品评,甚至还夹杂着南昌方言俚语,取得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也活跃了原本有些沉闷萧杀的舞台气氛。但由于人物跳进跳出过于频繁,画风变化过快过多,冲淡了观戏效果,而部分场景戏外人物品评叙述过多,则有生硬说教之嫌,削弱了整体的表现力。

猜你喜欢

朱耷遗民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八大山人作品欣赏
墨点无多泪点多 浅谈朱耷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西夏遗民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评介
西夏遗民余阙对魏晋六朝诗歌的接受
西夏遗民文献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
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
西夏遗民也儿吉尼与元末广西行省的设置与维持
中西文化之另类比较研究
八大山人的不堪与狂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