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8-01-24赵小帅
赵小帅
(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心力衰竭是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中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该疾病具有治疗难度大、治疗周期长等方面的特点,给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这就需要医疗机构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干预服务,改善患者疾病预后[1]。本次实验研究选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7例,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对比不同护理方法下患者的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参与本次实验研究的67例研究样本中包含女性患者22例,男性患者45例,年龄最大86岁,年龄最小52岁,平均年龄(61.0±3.3)岁。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遵循随机分配的分组原则,其中对照组患者35例,观察组患者32例。全部研究样本中包含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9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23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以及29例冠心病患者;在NYHA分级方面,全部研究样本中包含19例Ⅱ级患者、33例Ⅲ级患者以及25例Ⅳ级患者。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分级、原发病、心力衰竭、年龄以及性别等方面的指标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提供舒适护理干预服务。
1.2.1 常规护理:患者的护理后,护理人员为其提供各项生命体征检测,具体的护理工作依照有关规定落实。
1.2.2 舒适护理干预方法: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后,护理人员对患者当前的疾病症状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根据患者症状反应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干预方案。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与新入院的患者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与交流,了解患者在心理与生理方面的各项需求,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将入院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向患者家属进行全面的汇报。
1.2.2.1 体位护理: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活动不便,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息,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定期给患者翻身,避免出现严重的压疮问题。调整患者体位至半坐卧位,对床头调试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患者的卧床舒适性。
1.2.2.2 病房环境舒适护理:护理人员需要给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对病房内的温度与湿度进行合理的调整,病床与病床之间需要设置一道隔帘,使患者的生活空间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病房内的人员流动进行生理的控制,给患者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康复环境。在空气比较寒冷的环境下,患者心肌耗氧量与血管阻力会相应地提升。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室内空气温度进行合理的调整,重点观察凌晨时分患者病房内的温度。
1.2.2.3 健康教育:为患者所提供的健康教育需要涉及到用药教育与饮食教育两个方面,在药物教育方面,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所需要服务药物的名称、服务剂量与服用时间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详细的说明,重点阐述患者有服药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症状,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在饮食护理方面,护理人员需要依照患者当前的饮食习惯与饮食喜好,为患者定制专门的饮食计划,禁止患者食物高热量、高脂肪含量的油炸类食物,多给患者安排维生素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的低热量食物。有帮助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导保持平稳。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可能会需要机械呼吸治疗。护理人员用无菌剪刀剪去,一次性吸氧管的鼻塞管后,将其置于气管套中,用生理盐水将无菌纱布润湿后置于管套口位置,患者有人工吸痰的过程,护理人员要给患者拍背。护理人员要将低流量吸气治疗的重要作用详细阐述给患者家属,严格叮嘱患者家属在没有医护人员指导下不可能自行对氧气流量进行调整。为了防止出现严重的感染问题,护理人员每是都要进行一次湿化瓶更换工作。
1.3 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中统计学分析所采用的分析软件为SPSS14.0版本,在计量资料方面,(x-±s)代表标准差,±代表平均值,以t检验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以(%)对比例数值进行表示,当P<0.05时,代表各项指标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具有充分的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对比:参与本次实验研究的32例观察组患者中,在接受护理前对护理工作采取使用态度的患者共计17例,存在焦虑情绪的患者共计7例,存在焦虑情绪的患者共计8例。经过护理干预后对护理工作采取使用态度的患者共计29例,存在焦虑情绪的患者共计1例,存在焦虑情绪的患者共计2例。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对于护理服务感到满意的患者共计24例,基本满意6例,不满意2例;
参与本次实验研究的35例对照组患者中,在接受护理前对护理工作采取使用态度的患者共计18例,存在焦虑情绪的患者共计11例,存在焦虑情绪的患者共计6例。经过护理干预后对护理工作采取使用态度的患者共计18例,存在焦虑情绪的患者共计11例,存在焦虑情绪的患者共计6例。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对于护理服务感到满意的患者共计12例,基本满意8例,不满意15例。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合作、焦虑与紧张情绪患者人数之间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合作、焦虑与紧张情绪人数之间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护理满意度方面,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感到满意、不满意以及基本满意3个指标方面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参与本次实验研究的32例观察组患者中,痊愈人数9例,显交8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8%。
参与本次实验研究的35例对照组患者中,痊愈人数3例,显交8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 77.1%。
3 讨 论
由于患者长期的疾病症状的影响下,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可能会不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因此,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尊重,语言要保持和蔼。对于部分对于治疗推动信心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将具体的治疗方案以及预期的治疗效果汇报给患者,同时使出一些治疗成功的有关案例,提振患者士气,使患者勇于面对疾病,勇于接受治疗,最大程度上争取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于治疗与护理工作的支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2-4]。
综上所述,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提供舒适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护理体验与疾病预后,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1] 仇建华.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衰护理中的观察与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0):217-218.
[2] 张燕.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5):128.
[3] 董丹萍,姜重燕,马莉.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7):190.
[4] 崔国峰.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衰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5):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