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蒙古族舞蹈的“力”与“形”
2018-01-24刘仲春
刘仲春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在我国所有的民族舞蹈中,每一个舞蹈动作都需要表演者施加一定的力来完成,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也需要表演者能够很好协调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力量。特别是在蒙古族舞蹈中,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变化引起的动作非常多,而舞蹈中的“力”与“形”也成为了蒙古族舞蹈的主要特色之一。因此,想要学好蒙古族舞蹈,充分展现舞蹈的形体体态和情感内涵,就必须要掌握好“力”与“形”之间的关系。下面也主要从这个角度对蒙古族舞蹈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
一、蒙古族舞蹈中“力”的体现
蒙古族舞蹈中的“力”主要分为主动力和辅助力,并且这两种力通常都同时存在于一个舞蹈动作中。比如在某些舞蹈动作中,腰部作为主动力来展现整个动作体态,而手部和步法则作为辅助力来给舞蹈动作和形体神态表达进行必要的补充。这几个力共同展现了一个舞蹈动作,并形成了有机的整体。不仅如此,在一些舞蹈动作过程中,主动力和辅助力相互之间还会出现一定的转换,同时这也是蒙古族舞蹈的技巧之一。事实上,蒙古族舞蹈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在任何舞蹈动作瞬间都是“力”的体现。特别是力的变化和延伸,赋予了舞蹈丰富的情感内涵[1]。
二、蒙古族舞蹈中“力”与“形”之间的关系
蒙古族舞蹈中的“形”是“力”的外部展现形式,同时也是舞蹈神韵情感的具象化。在蒙古族舞蹈中,“形”主要就是指舞蹈的体态,以及舞蹈形体所表达出来的身体语言。而“力”与“形”之间的关系主要就是通过某个身体部位的发力过程而体现出来的。当使用的力量和幅度不同的时候,最终表现出来的形体体态也有较大的不同。比如说绕肩和揉肩是身体同一个部位所做出的动作,之所以会出现形体的区别,主要就是因为用力的方式不同。再比如说,在软手动作中,需要使用一种平稳不间断的力,最终也能够呈现出相对柔和的舞蹈形体。而在曲臂动作中,虽然也使用了手臂的力量,但由于传递的是迅速干脆的发力,并且在发力过程中还出现了一定的间断,因此最终呈现出了棱角分明的外部形体[2]。
蒙古族舞蹈中的“力”与“形”关系不仅仅是由力的变化和传递来产生形体,形体本身的体态神韵和情感内涵也是一种外部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艺术表现也需要结合蒙古族的民俗文化风情来补充舞蹈“力”与“形”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两者之间变得更加丰满,能够充分展现蒙古族舞蹈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
三、蒙古族舞蹈中“力”与“形”的协调
蒙古族舞蹈中的“力”与“形”是相互协调的关系,并且同一种外部形体也很有可能对应多种发力方法。比如跨步的左右摆动既可以依靠步法移动来实现,同时也可以使用脊椎的力量来完成。但无论是哪种发力方法,都需要舞蹈者身体各个部位在发力的全过程中都实现相互协调。如果在舞蹈动作中某些部位没有实现相互协调,那么就会使得舞蹈整体出现“力”与“形”的冲突,使得舞蹈动作变得非常僵硬,失去了舞蹈形体本身的美感[3]。
蒙古族舞蹈中的“形”不仅包括了舞蹈本身的形体,同时也体现在舞蹈所蕴含的风格和民俗文化上。因此,对于蒙古族舞蹈“力”与“形”之间的协调关系认识,还应该上升到民俗文化和历史发展中。在对蒙古族舞蹈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先对单个舞蹈动作的形态进行了解和分析,并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模仿来了解动作的要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应该对蒙古族舞蹈动作形体形成的过程进行自我思考与判断,从而达到“形”的初步展现。也也就是说,在学习蒙古族舞蹈的过程中,首先就应该把握好“力”与“形”的协调关系,并且要在明确“形”产生过程的基础上再进行发力。如果发力的技巧或者发力的部位不对,那么最终做出来的动作就失去了美感。不仅如此,在掌握了“形”的产生过程以后,还应该注意捕捉“形”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能够把握好舞蹈动作的神韵。这也需要舞蹈者对蒙古族的历史发展和舞蹈形成过程有充分的了解,并积极掌握不同舞蹈类型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这样才能诠释出蒙古族舞蹈的体态神韵,达到“力”与“形”的相互统一。
四、结语
在蒙古族舞蹈中,“力”与“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舞蹈精神内涵的主要体现,同时也掌握蒙古族舞蹈精髓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在学习或研究蒙古族舞蹈的时候,必须要先理清舞蹈中“力”与“形”的相互关系,真正展现蒙古族舞蹈的内涵和魅力。事实上,我国大多数民族舞蹈中都存在这种“力”与“形”的相互关系。如果能够很好的把握这一点,那么对于我国所有民族舞蹈的研究和学习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包美荣.论蒙古族舞蹈的美学特征[J].内蒙古艺术,2013,01:31-34.
[2]李会子.谈民族舞蹈艺术形式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以蒙古族舞蹈为例[J].音乐生活,2013,10:90-91.
[3]陈二勇.基于蒙古族舞蹈独特的个性特征分析[J].戏剧之家,2014,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