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爱情动机”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结构作用
2018-01-24王术一
王术一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 200030)
瓦格纳是后浪漫主义歌剧代表作曲家,《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个在西方家喻户晓的爱情悲剧,毫无疑问是瓦格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是后期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在阅读了叔本华的作品之后,与马蒂尔德·维森东克之间的感情越陷越深的瓦格纳开始创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部歌剧也是瓦格纳和维森东克的恋情的写照,掺杂着矛盾纠结的情感与成熟的创作技术手法使《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被称为古典浪漫音乐的终结新音乐的开山之作。
瓦格纳主导动机的运用受到了贝多芬的影响,与前人不同的是这种用动机贯穿的手法已经得到发展、强化与夸张。剧中人物出场、情节发展、氛围烘托都伴有特定的动机并随之贯穿。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创作中,同样以大量短小的爱情主导动机交替、变形以及诸多不同结合方式为基础,构成了连续不断的音乐发展模式。笔者试图通过对前奏曲中爱情动机的分析研究,并将其放置于整部歌剧发展线索与戏剧场景中考查,阐述动机在歌剧中所产生的结构力作用。
通过对歌剧文本的阅读、分析,剧中爱情动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爱情动机:“渴望”动机、“痛苦”动机、“眼神”动机和“毒药”动机。
一、“渴望动机”
前奏曲(2-3)小节,动机特点:在摇晃的六八拍下,旋律半音上行,由#5缓慢进行到7,力度很弱,带有幻想气质,到了第一幕第二场(74-75)小节,在甲板上看到了特里斯坦的伊索尔德心里期盼着与特里斯坦的重逢。动机缓慢的上行后又稍带急促,力度也由弱渐强,75小节还结合了眼神动机特点。第二幕第一场(185-186)小节袒露心迹以后,伊索尔德按捺不住内心对特里斯坦的想念,催促布兰甘妮向特里斯坦发出幽会的信号。稍显欢快的半音上行,加入三连音节奏打破悠长的节奏,力度渐强。
二、“痛苦”动机
前奏曲(1-2)小节,动机特点:上行小6度的大跳过后旋律缓慢下行,似叹息,带有悲剧性气质,第一幕第二场(26-27)小节刚发现了特里斯坦的伊索尔德呆呆地望着他,内心十分痛苦。前奏曲中的动机原样出现,但音区升高,并不断向上模进。第三幕第一场(604-605)小节,奄奄一息的特里斯坦回忆与特里斯坦德的遭遇,内心感叹命运的捉弄与无奈。动机逆行,半音下行之后又上6度跳进,然后继续下行,力度渐强。
三、“眼神”动机
前奏曲(32-33)小节,动机特点:避免了半音化的进行,带附点节奏的音阶上行,旋律线条宽阔起伏,第一幕第二场(52-53)小节,伊索尔德嘴里向布兰甘妮抱怨着,但眼里却对甲班上的特里斯坦充满爱意。时值延长,力度由中强到突强,已没有了前奏曲的柔和。第三幕第二场(124-126)小节,弥留之际的特里斯坦再次深深凝望着伊索尔德。较长的长音之后出现了向上的眼神动机,但力度弱,音区低。
四、“毒药”动机
前奏曲(63-64)小节,动机特点:细音符急速上行,然后是带有附点节奏的八分音符下行分解和弦,该动机在弦乐组依次出现,第一幕第四场(79-80)小节,伊索尔德命令布兰甘妮准备好“魔汤”毒药。十六分音符取代了动机中的三十二分音符,上行级进,速度稍缓,但力度更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动机的发展变形以戏剧的结构变化为依据,歌剧剧情展开,人物的性格塑造,情绪变化,场景的转换,都使得这些贯穿歌剧始终的动机在旋律、音程、节奏、力度等参数上的变化,除了上表所列的音型上的变化之外,动机的变形还包括隐藏在总谱中的和声,以及作曲家别有用心的配器手法。该剧被称为浪漫主义后期的开山之作,其和声上的开创和演变都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在相应的动机出现之处和特定的场景,瓦格纳运用了变化音和半音转调,使旋律发展成无终旋律。转调频繁,和声复杂,大小调交替,这种半音阶的和声思维有助于推动剧情的展开,使情节连续不断的发展,大量的使用和弦外音和不协和和弦的不解决也预示了该剧男女主角间矛盾,痛苦的爱情。
另外,配器也在动机发展和剧情宣告上起着重要作用,瓦格纳弱化了华丽的花腔,突出了管弦乐的地位,不同动机采用不同的乐器,动机发展配合着不同乐器的结合方式,不同动机采用不同和声,在高潮处加上男女重唱、对唱的歌词,使旋律,歌词,器乐达到一致,从而让全曲达到了交响化的效果。
无论是创作技法还是创作观念,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都是歌剧史上的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其动机的发展手法,和声的开创思维,音乐与戏剧并重的创作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刻探究的动力,同时,也是我们崇拜、着迷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高中甫等译.瓦格纳戏剧全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
[2][美]科贝克 著,张洪岛 译.西洋故事全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于润洋.《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J].音乐研究,1993,01.
[4]戴定澄.“爱与死的悲剧前奏”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前奏曲分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03.
[5]林萍.析《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音乐技法[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03.
[6]楼乐.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和声研究[J].上海音乐学院.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