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与CT血管造影诊断肾动脉狭窄的比较
2018-01-24孙巍
孙 巍
(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石桥 115100)
肾动脉狭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单侧或者双侧肾动脉血管狭窄,造成肾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1]。近年来,我国的肾动脉狭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与CT血管造影是用于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为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文章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接收的疑似肾动脉狭窄患者80例分别进行了两种方法鉴别诊断,现将诊断效果进行分析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接收的疑似肾动脉狭窄患者80例,男39例,女41例。年龄为47~66岁,平均年龄(54.2±5.7)岁。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肾血管性高血压和缺血性肾病。全部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80疑似肾动脉狭窄患者先后进行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与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效果。其中,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设备为 美国GE1.5T磁共振仪,实施定点实时扫描,扫描参数为厚度3.0 mm,间隔1.5 mm,本次扫描时间设定为13.9 s。采用10 mL对比剂,扫描后一定浓度的生理盐水冲洗。本次所选螺旋CT血管造影设备为GE64排128层CT,设备电压和电流分别为120 kV和450 mA,静脉期扫描范围与平扫相同,自动追踪获得相关数据。
1.3 判断依据:血管狭窄程度分级标准采用2016年David 标准,按血管堵塞程度分为Ⅰ~Ⅳ级,其中,Ⅳ级最严重。Ⅰ级堵塞<50%,Ⅱ级51%~75%,Ⅲ级76%~100%,Ⅳ级为动脉闭塞。肾动脉狭窄率(%)=(1-残余管腔)/实际管腔×100%。
1.4 统计学方法:进行t检验,判断一致性程度。使用Kappa值分析法,k值≥0.75为数据一致性好,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动态增强磁共振80例疑似肾动脉狭窄患者均扫描成功,左右侧的肾动脉长度分别为:(37.3±8.3)mm、(49.1±8.2)mm,左右肾动脉主干信噪比(119.3±11.4)、(116. 8±9.8),支干信噪比(106. 2±11.4),(105.9±11.0)。160支肾动脉血管显示狭窄的为106例,Ⅰ级38例,Ⅱ级24例,Ⅲ级41例,Ⅳ级3例。通过与数字剪影得出本次肾动脉狭窄的敏感性96.3%、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6%和95.1%。CT血管造影检查,80例患者均扫描成功,血管造影显示肾动脉狭窄105例,显示的检测出肾动脉狭窄的敏感性95.7%、阳性预测值93.2%以及阴性预测值97.8%。
3 讨 论
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均是临床上检查肾动脉的有效方式。其中,CT血管造影可以检查血管破损程度,操作简单,检查效果较好。CT血管造影在肾动脉检查中的敏感性通常要高于其他方法,并且其检查成本较低,用于肾动脉支架术后评价[2]。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则是通过三维造影检查血管破损症状,与CT血管造影检查相比,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是非创伤、无射线、不用含碘对比剂的血管成像方法,安全性更高。在血管狭窄长度的检查上,动态增强磁共振法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两种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均可以高效的、正确的对患者的肾动脉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做出判断。
本次检查中,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的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6%和95.1%。CT检查阳性预测值93.2%以及阴性预测值97.8%。证明两种检查方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同时,CT检查的敏感性要高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临床上在选择检查方式时,可根据对患者的病症程度而定,并且要尊重患者的意见。提示患者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安全性要稍高一些,尤其是针对一些并发症多的老年患者。
综上,CT血管造影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段,效果良好。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应用则为医学临床诊断肾动脉狭窄提供了又一有效方法。
[1] 徐鹏飞,郑玲.肾动脉狭窄的CE-MRA和CTA的对照性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6):65-66.
[2] 朱海龙,孙志军,蒋博,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临床特点分析及诊断方法比较[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5(2):156-157.
[3] 王萱,赵欣智,薛华丹,等.无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与CT血管成像对肾动脉狭窄评价的对照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3,4(4):241-245.
[4] 欧陕兴,张莉,彭光明,等.螺旋CT血管成像及非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时间飞跃法对肾动脉狭窄的影像诊断价值初探[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1):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