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的音乐与印象派绘画艺术之间的共性探析*

2018-01-24

黄河之声 2018年2期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派色彩

何 鑫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经历了理性、均衡的古典主义风格,以及浪漫的情感历程之后,德彪西作为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唯一代表毅然挣脱那满耳强烈、厚重的喧嚣,以与众不同的创作语言,独辟蹊径的灵韵,展现出一幅幅弥漫着香馨可视、可触的诗意音画。这种体验是一种独有的、全方位的灵感,这就是文艺心理学的一条术语“通感”相互作用的结果。德彪西正是抓住了这种“通感”联觉,让他的音乐与印象派绘画之间彼此“通感”,正是这种人所具有丰富而细微的各种感觉,让两种艺术形式产生了不可割舍的联系。

一、相似的艺术题材形式和特点

德彪西与莫奈都姓克劳德,二者在某种情况下是一种机缘巧合。他们不断开创立自己的风格,而且这种风格创作还打破传统,展现了各自的艺术个性。德彪西开创了“印象主义音乐”,莫奈开创了“印象主义绘画”,就艺术领域的范畴来讲,开创了两个分属不同的艺术领域,在“艺术通感”上存在着许多艺术之间必然的共性之处,就艺术的本质来讲,其本质是一致的。二者都捕捉不同艺术感官上的瞬间印象。瞬间印象也是莫奈绘画的笔触之所在,德彪西则“捕捉某一事物瞬间景象的特质,将其变化着的外观以流动着的音乐予以相称”。

首先,在营造艺术气氛上,德彪西与印象派绘画都具有高超的艺术技能,两种艺术巧妙地将之运用,并体现在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之中。例如,每一首都有一个美术作品般的标题:《版画集》(“雨中花园”、“格拉纳达之夜”、“宝塔”);再如其它一些音乐作品,《棕发少女》、《被淹没的教堂》、《水中倒影》、《浓雾》等,其视觉形象的标题非常突出。而莫奈进行“瞬间创作”,他的作品善于捕捉光影,使人进入一种变幻莫测的气氛之中。例如,晨光中的干草堆,骄阳下的庭院花朵,无不彰显其独特的艺术个性。

其次,在创作题材上也有共性之处,德彪西与印象派绘画都采用大教堂作为表现对象。用音乐来表现民间传说中教堂的淹没,如德彪西的前奏曲《被淹没的大教堂》,用音乐刻画的形象非常清晰,德彪西认为这首作品是他音乐作品之中最通俗的作品之一;而莫奈创作共有20幅的《卢昂大教堂》,一系列地表现了卢昂大教堂一种连续性、观察入微的瞬间面貌,表现了从早晨到黄昏不同时段的光色变化,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作。

其三,在同名的作品上,《水中倒影》就是两种艺术的共同力作。艾米尔·韦尔莫斯曾经说过,“克劳德·德彪西的《水中倒影》是克劳德·莫奈《水中倒影》色彩语言的移调”。如德彪西的音乐作品《水中倒影》,他就是运用独特的音乐语汇来表达此作品,表现了人的视觉感受,即注视水面长时间产生的感受,用音乐的方式象征性的描绘水波的各种特征,意境迷人。特别是尾声部分,特别迷人,让人感触良多,这种梦幻和静寂的意境如诗一般,这也是德彪西所有作品中最梦幻的迷人之作。

二、色彩

德彪西的音乐和印象派绘画共同表现的主题就是力求运用此艺术来表现彼艺术,即绘画艺术力求在画面上表现声音或音乐艺术力求在声音中展示画面。由于印象派画家在作品的色彩上运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段,使欣赏者在无声的画面上听到声音,让音与色彼此交融在一起。追求“色彩”是两种艺术共同体现,即“音色”和“颜色”。音乐和绘画都离不开“色彩”,而“音色”与“颜色”之间存在着自然的联系。

从物理属性上讲,它们都是一种波动,不同的只是它们的性质和频率范围。在两种艺术作品中运用不同的“音色”与“颜色”是极为相似的,“音色”与“颜色”的感觉同样能给人以鲜明、明朗、温暖、暗淡等特性。在作品中的应用和表现都强调“色彩”,在这一突出的特征上,两种艺术之间共存与共现的表达。

印象派画家沉迷于光线与色彩之中,光色成了他们绘画的生命,尽情地捕捉因阳光的变化而产生的各种“色彩”。他们强烈的追求“色彩”,有时只限于一种色彩,甚至达到了连景物的阴影也要通过光线效果来处理,运用极为巧妙。

德彪西背叛传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音乐语汇的色彩性。他通过各种音乐语汇的手法来创造一种在听觉上和心理上的“色彩”感受,如和声、调性对比、配器等。在创作中,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直接取决于色彩性与绘画性的因素影响,“色彩”的需要完全取决于如不谐和音的运用,如九和弦(色层)、十一和弦(重叠笔触)、十三和弦(点描手法),有时色彩性和弦的变化如同绘画中光色的变化,两种艺术的表现效果十分类似。所以,有效的音乐要素手段是其音乐表现的关键之所在,如和声、配器等,足够能使音乐的“色彩”达到绝妙的境界。

从艺术观念上来讲,德彪西音乐“色彩”的应用与表现是他最有效的艺术形式,“色彩”融化在音乐之中,并不注重勾画明确的轮廓和旋律,由于大胆地运用“色彩”表现大自然的感观印象(云雾、光、空气等),曲式结构的淡化使其必然。然而,印象派绘画也同样如此,线条结构的轮廓表现并不注重,阳光下艳丽的“色彩”是画家们最关心的。由此可见,德彪西的音乐和印象派绘画之所以形成独立艺术流派的关键之所在就是“色彩”,“色彩”是他们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之,德彪西的音乐和印象派绘画的共性之美就是分别运用了音色之美和光色之美,这两种美突出地反映了“色彩”方面,这也是他们艺术创作中大胆追求、大胆探索的结果,“色彩”充分体现了他们艺术的存在的价值和创新价值。

三、节奏

对于音乐的生命力来讲,音乐的节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失去了节奏的生命力和美感,优美动听的旋律就会荡然无存,也一定会黯然失色。视觉艺术的印象派绘画也同样如此,离不开节奏,如在笔法及构图布局上需要节奏,节奏的变化还可在绘画中远近大小方面起到一定的韵律作用,同时,在色彩上亦具有独特而复杂的节奏韵律。将画面中的构成元素,进行周期性的错综变化就是绘画中的节奏,这种节奏的美感在抑扬变化中又和谐统一。色彩的明暗强弱、冷暖深浅方面的渐进趋势及变化构成了绘画中的时空感,这种色彩的时空感即是节奏韵律变换的层次美。

色彩的作用更多地是唤起人们对印象派绘画感情上的反响,韵律和节奏起着主要的作用,同样如此,德彪西的音乐艺术也需要“色彩”。在音乐里,节奏本身已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只不过当音乐和不同力度的音色结合在一起时,音乐效果会更加完美统一。

四、联想和幻觉

德彪西的音乐与印象派绘画的联系还有个重要因素就是联想与幻觉之间的相互转换,造成朦胧的印象。当我们在德彪西的音乐的和声中“看”到色彩的时候,或者在莫奈的绘画色彩中“听”到音乐的时候,这种“通感”,实际上是我们把平时的视听经验相互融合加上多彩的想象结果。绘画和音乐是我们身边经常感受到的艺术形式,生活实际和艺术实际是它们之间相互联想的结果。在实际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这些联想可以得到更加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当我们聆听德彪西的钢琴曲《版画集》时,仿佛展现在眼前的就是莫奈的绘画《版画集》,同样道理,当我们观赏莫奈的《版画集》时,仿佛就在聆听德彪西的钢琴曲《版画集》。德彪西的音乐与印象派绘画就是在这样的感受美中相互转换联想和幻觉。

五、“未完成性”与“即兴性”风格特点

在印象派绘画中,画家更多关注画面的细节,所作的画幅一般都很小,色彩的变化和色块的结实,虚化了对象的原形和轮廓,把对象画的相对松散和自由。相对而言,德彪西的音乐在曲式上采取了“流体运行”、“块状拼贴”以及“整体构成”的结构,音乐的材料陈述常常处于不断变换的状态之中,缺乏逻辑性和矛盾解决后的因果关系,因此,乐曲的曲式结构显得松散、杂乱,即兴性的特点就像一部“未完成的”音乐速写,这与严谨的传统曲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审美态度。

六、讴歌大自然

1.在题材上,以独特的视角突破传统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主要描摹对象直接面对大自然。自然风光的描绘富于真趣,其中最突出的两位就是莫奈和德彪西。他们运用自身特有的艺术气质以及独特的视角发现了大自然的美,他们共同认为大自然的美是任何景物都不能比拟的。

2.印象派艺术追求主观化的艺术真实,将真情实感寓于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之中。虽然在印象派绘画艺术出现之前,崛起并开启画风景先河的是巴比松画派,画家们主张一种更为客观的“真实性”就是直观自然,观景写生,企图细致无误地记录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而不是把自然风光的客观真实发展到了情感的真实、主观印象的真实。德彪西和印象派画家一方面继承了他们传统客观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又把这种“真实性”传统推向极致——情感的真实、主观印象的真实。

七、尽显诗性美

1.光和影的“瞬间印象”,就像即景抒情的散文诗一样来表现作者的主观情绪,抒发作者的情感。诗也讲究像画面一样生动、音乐一样优美的语言和富有韵律的节奏。在绘画方面,画家们可以把天光云影瞬间内描绘出来,主观情趣在自然呈现的同时也会瞬间稍纵即逝。而在德彪西的音乐中同样有此效果,一个短小的动机就能感受到这种瞬间印象的诗性美,更何况德彪西还受到象征主义诗人和诗歌的影响。因此这两种艺术在某种程度上都附有诗性美的特征。

2.德彪西音乐优美的旋律以及印象派绘画的色调以及光和影的流动,都显示了诗的节奏和韵律。虽然诗歌、绘画和音乐在其表达作者情感的方式和载体不同,它们分别借助语言、色调和旋律来情感抒发。绘画中的色彩的真实性(大自然光色)、色调之美的情感性、强烈的对比性以及柔和的协调性,这种抒情的美就像诗歌笔触中的意象抒情一样,类似诗歌中的韵律。而在德彪西的音乐中,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和声色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情感。

3.绘画、音乐和诗一样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性,都是借形象或意象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

任何艺术性的表达都贵在“情”,写诗、作画、创作音乐无一例外。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家只有去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才能运用各种艺术活灵活现地表现艺术情感。而印象派艺术家们正是契合了这一艺术热情,不论是他们的选题取材还是着色用笔,把情感巧妙地蕴含在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中,把作者的生命和气韵融汇在自己的情感之中,诗情的透射就需要这种灵动的情感来表达,这种诗性美自然而然地就会洋溢在其中。

八、视听觉革命中的哲学意蕴

西方精神生活的又一次嬗变就是把视听觉革命的现代性本真地反映出来,众观西方文化历史,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开始倡导“人文主义”的思想,把人视为世界的核心地位,随后,在哲学领域又出现了主体性精神。而此时视听觉革命的现代性又出现在音乐和绘画之中,将建构意义的主体转向了即时生成、感性建构和形式自主,约减甚至割断了传统的主体先行预定、理性主宰和内容决定。

自文艺复兴以来现代精神的形成基本同步于出现的西方传统音乐创作技法,也就是说,文艺复兴以来的音乐和绘画创作技法,基本上反映了那时诞生的现代精神,即哲学角度上的“主体性精神”,西方传统音乐和绘画的主客二分内涵本身已内在地印证和强化了主客分列一端的日常视听觉关系。因此,在日常指向中视听觉往往表现为对音乐和绘画作品进行辨认,而创作对象的意义取决于观照主体的辨识,但这样的辨识并不是当下意义对象主体辨识,而是来自过去日常世界的视听觉记忆,意义的发生与否就取决于这个记忆世界得先行决定,在哲学上,最初在笛卡儿和休谟的哲学论中就体现着这种先行决定来自于主体,后来在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论中就成了先验和超验的东西。而德彪西和印象派绘画却削弱了这种视听觉感知意义与记忆世界的直接关联,随后就出现了当下感知自主行事的新潮流,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尼采等就是其西方思想界典型的代表。德彪西的音乐和印象派绘画就是这一时代精神的嬗变,也是视听觉领域革新真实地体现,是一种由先行预定逐渐转向即时生成的一个过程,就整个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的发展来看,其主流就是强调经验的、当下的、瞬间的感知世界,抛弃先行预定、先验的、超验的、恒定的记忆世界,在音乐和绘画领域,德彪西和印象派绘画最先彰显这股潮流。

在德彪西和印象派绘画之前,我们知道,西方哲学中理性主宰着主体性精神,在西方传统音乐和绘画中,特定的历史关联和故事性信息是欣赏艺术作品的主要依据,如果缺乏背景知识和内容信息是无法看懂一首西方传统音乐和绘画作品。而德彪西和印象派绘画却约减或削弱了这种视听觉记忆,甚至约去了知觉活动,必然既存记忆的依循就几乎无存,视听觉感知的建构意义也必然独立,这样,感性活动本身的状态必然决定着意义的建构,虽然,感性活动欣赏传统音乐和绘画依然存在,但由于这种前记忆欣赏传统音乐和绘画创作的很快介入的缘故,造成这种单纯的感性欣赏已不适现代性视听艺术的创新表达。而这种视听现代性艺术使欣赏者专注于欣赏本身,削弱了这种前记忆欣赏的介入,单纯地视听出意义。西方传统音乐和绘画依循过去经验的判断是理性的、持续的。而德彪西和印象派绘画依循当下体验的感受是感性的、瞬间的。因此,德彪西和印象派绘画的出现赋予视听觉革命新的意义,同时也赋予了感性活动在视听觉革命理喻中的独立意义。感性的独立建构功能开始回归或转向视听觉革命的时代精神。

建构意义是人感性本质之所在,只是这个原初的功能受到理性的强势遏制。可以说,德彪西和印象派绘画是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和绘画领域中非理性倾向以及回归人本然状态的开拓者,由此展开了反对理性,看重感性艺术审美,其实,这是一种对理性主义(文艺复兴和笛卡儿时代)的反叛,把感性本来应有的面貌真实性地回归,就是要让感性活动去独立建构意义。

在德彪西和印象派绘画的艺术创作中,形式要素就是一个典型,具有独立的意义,在西方传统音乐和绘画的创作中,内容的把握决定着形式的意义,因为离开内容就无法辨清对象,由此,内容论美学在西方传统音乐和绘画中一直占着主导的地位,黑格尔把这一美学观发展到极致,后来,在西方音乐和绘画领域,德彪西和印象派绘画以全新的艺术语汇退隐了对象辨认,外显的形式才具有独立地建构意义,而不是由知觉和理智活动来把握内容,据此,贝尔提出了无需内容介入的形式说法,从此,形式论美学就成了20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的主潮,后来,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如此,由此,西方音乐和绘画开始转向自律,也是从德彪西和印象派绘画开始的,由形式本身去自主地建构音乐和绘画的意义,而不是内容,这是一种具体的、不可传递的感性生成意义。因此,形式要素赋予了印象派艺术的独立意义,审美的个体性和不可复得性也赋予了印象派视听觉艺术。

印象派视听觉艺术之后,就整个西方艺术文化的发展来看,其中一个清晰的基调就是强调独立的个体性,德彪西和印象派绘画的艺术创作开始转向自律和个体性,真实地反映了西方的时代精神,作为印象派视听觉艺术来讲,具有不同的艺术革新方式与思想表达,这种革新与思想的运动,其实就是一场转化到人的感性实践活动,而不像思想运动只停留于精神本身,两百多年前,康德曾对哥白尼革命宣称,审美与内容无关,只涉及对象形式,如18世纪、19世纪的艺术形式都有类似表达。但是,康德还是保有西方传统审美的一面。直到德彪西和印象派绘画艺术的出现,新一轮的西方精神嬗变才真正开始进入,摒弃先行决定原则,凸显当下的即时建构,摒弃传统理性的主宰,生成感性本身的独立意义,这种时代的革新精神不仅在印象派视听艺术一如既往地承袭,而且这一精神特征也彰显在整个20世纪西方文化的思想之中。可以说,德彪西的音乐和印象派绘画以视听觉方式映现了西方艺术精神领域这个转向现代的嬗变。

九、共同的艺术追求

1.艺术思想的批判性。众所周知,作为视听艺术革新家和“叛逆者”,具有强烈的叛逆性,在说本质上,或者某种程度上,必然要受到时下各种质疑或反对,与当时的主流风格或意识难免出现排斥的窘况,受到批判在所难免,特别是在艺术思想上,再加上正统沙龙以及多方无情的排斥,不但没有使印象派艺术家们退却,反而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艺术思想和美学境界就更加坚定。印象派艺术家们可谓艰难曲折地追求着自己艺术梦想。总之,印象主义艺术本身一出现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艺术流派,可以说,这种艺术思想的批判从未减退过,至今仍有这种争议和质疑。

2.艺术精神的探索性。印象派艺术的创作一直批评和争议中探索前行。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标新立异的艺术派别都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之中寻求自身的存在意义,何况印象派艺术的创立就是在开拓创新中慢慢起步和发展,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又不断地探索,最终在探索中创立自己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

3.艺术价值的渐显性。当今印象主义艺术的胜利存在,遭受了一个被世人“排斥—接纳—肯定”的接受过程。然而印象主义艺术家们用他们不畏艰难,挑战时代、勇于探索的艺术精神,在前行中承受着讥讽和非议,最终赢得了艺术价值、审美价值、艺术思想的胜利,证明了自己追求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4.艺术技法的兼容性。从某种角度来讲,印象主义艺术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艺术的艺术技法,而是借鉴了前辈们在传统艺术创作中的技法,进而探索和发展了自身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念,最终形成兼容并储自成一家——印象主义艺术流派。

5.艺术体系的独创性。印象主义艺术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印象主义艺术特征,在某种意义上,一开始都带有古典主义风格的特征和审美性,这一点是任何艺术家在没有形成自身风格的同时,都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然而,印象派艺术却打破常规,完全凸显他们自己的艺术风格,而更多地摈弃了传统音乐的创作理念和方式,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印象派艺术的开拓创新性和叛逆性特,革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艺术体系,具体体现在艺术的听觉建构、“色彩”、美学观等方面。

所以,绘画和音乐看似两种不同感官的艺术,由于“视听通感”的相通性,彼此之间有着很多的相似处。因此,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特别是姊妹艺术之间,多为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参考文献]

[1]叶林.音乐审美欣赏[M].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2]罗德瑞克·都内特 著.赵新 译.克劳德·德彪西[M].外文出版社,1998.

[3][英]贝纳·顿斯坦.印象派的绘画技巧[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4]邵大箴.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6]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7]何鑫.德彪西钢琴音乐与印象派绘画艺术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8.

[8]何鑫著.听觉现代性的诞生-广义文化内涵在德彪西音乐中的综合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

[9]李秀军.西方音乐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德彪西印象派色彩
钢琴家德彪西(上)
「印象派画家」金农
美丽的邂逅
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神奇的色彩(上)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