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调特点及其功能美学

2018-01-24齐柏平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小调山歌

●齐柏平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一、小调的分类与分布

(一)分类

中国民歌分号子、山歌、小调。其中小调是各个阶层、各种人群、各种职业都乐于接受并演唱的歌曲,其参与性极强,很容易在民间流行。小调是民间歌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歌曲品种,种类丰富、雅俗共赏。历史上,它在艺人和文人士大夫中都曾广泛流行,甚至宫廷之中也不乏它的身影。小调本身亦可分为吟唱调、谣曲、时调三大类。

吟唱调包括儿歌、叫卖调,实用性比较强。接近自然语言音调,其独立性、完整性相对弱一些。还有吟诗、诵词等,吟诵或吟唱调基本上以语言的四声为主要依据来实施表演。这一类歌曲主要体现于文人诗词作品的演唱之中,历史上,文人也是吟唱调的表演主体。

谣曲的发展比吟唱调完整,篇幅不大,旋律的音域不宽,节拍比较规范。谣曲还包括诉苦歌,一般是妇女演唱较多;生活习俗歌,常会涵盖风土人情,它常用在风俗仪式中,如哭嫁、伴嫁之类的歌曲等;还有嬉游曲,对答的歌曲等;谣曲中比重最大的是情歌,爱情歌曲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所以情歌永远是最多的,因为每个人都会享受到爱情的甜蜜与痛苦。

时调是小调中发展最成熟的民歌。结构严谨、变化丰富、音调优美。职业和半职业艺人经常表演此类小调。首先是因为它既符合时代的特点,又表现大众的情感需求,故流传的地域最为广大,城乡均有,内容丰富,表演手段也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不可尽述。时调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流行歌曲”。用英语来说就是 Popular Song。

(二)分布

小调在中国的分布总体来说,是流行于中国的东部地区,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的地区。这里主要是平原的所在地,由北到南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东南丘陵和珠江三角洲等海拔在 500米以下的地区。这里是中国地势的第三级。

小调本身分三类,所以又有一些细节性的差异:比如在城市与在农村就有所不同。叫卖调在农村、山村广泛分布,像郭颂唱的《新货郎》所涉及之内容,有些货郎儿为了招揽生意,引起顾客注意,提着拨浪鼓,挑着货担边走边唱。过去,在农村、山村没有商店的地方,都会有货郎儿的叫卖声,所以农村、山村的叫卖调多于城市。另外不仅有卖货之叫声调,还有铁匠一类“戗刀磨剪”等叫声或吆喝之声,但总体而言这类叫声呈下降趋势。

情歌类的小调在城市、农村都有,并且数量最多,参与人数也最众,一般青年都会唱几首小曲来解闷。像现在的《绣荷包》《放风筝》《鲜花调》等等都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曲调,它主要流行于青年人这个群体。这些明清的曲牌有不少变体,这是人们在传唱过程中自由创作或即兴发挥而形成的结果,同时也有地域性差异的因素,还有一些方言的影响效果。

城市民谣一类,显然是以城市流行为主的。这是现当代民歌流行的一个潮流,由于科技的发达,传播媒体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不完全是口口相传了,而且越来越依靠媒体、高科技。人们通过听录音音响,如早期的黑木胶唱片,改革开放初期的盒式磁带、以后的CD、VCD、DVD、MTV、Walk man(随身听)等科技工具来学习表演,也通过视频、音响来学习。而市场也为普通人的参与提供条件,如到专门的KTV歌舞厅,或者卡拉OK厅,或者某某夜总会去欣赏歌曲或者参与表演。而这一类的表演与流行则在城镇的歌舞厅和茶楼、饭庄、酒店比较多见。农村显然比较少见。

在国外,有乡村民谣和城市民谣(甚至出现了与此有关的城市民族音乐学理论),前者包括了号子、山歌和小调,而后则主要指的是小调。这是小调的地域因素之体现。

二、小调的历史性与地域性

(一)历史性

小调在习惯上称为里巷之曲。历史上还有俚曲、村坊小曲、小唱、时调、俗曲、小曲、小令等名称。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市民阶层,人群十分集中,行业、商业集中,大家都需要娱乐,于是出现了“城市民谣”,这个名称类似历史上的“村坊小曲”。“村”,指农村,包括山村、乡村。“坊”则是唐代及其以后流行的有一定“行政”意义的概念,比如陕西西安现在还有“大唐通易坊”,历史上唐代有“教坊”等称谓。而“里”主要带有农村性质,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即二十五家为一里,并设有“里长”;后来有五十家、百家为里的变化情形;而“巷”则多指城市街道,如街谈巷议中的“巷”就是“小巷”之意。从这点上说,小调的地区性明显,覆盖面相当广泛,包括了城市和农村。

小令在唐代已经出现,唐代文人于酒宴上即席填词,当作酒令,后遂称词之较短小者为小令。白居易《就花枝》诗曰:“醉翻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采”。 宋代晏几道 《鹧鸪天》词:“小令尊前见玉簫 ,银灯一曲太妖娆。”元代称“叶儿”,燕南芝庵的《唱论》曰:“成文章曰乐府。有尾声名套数。时行小令唤叶儿”。到了明代,王骥德《曲律》中说,“北人沿余天巧,今所传[打枣杆]诸曲,有妙入神品者。南人苦学之,决不能入调。盖北之[打枣杆]与吴人[山歌],不必文士,皆北里之侠或闺阃之秀,以无意得之。尤诸郑卫诗风,修大雅者,反不能作也。”又说:“渠所谓小令,盖市井所唱小曲也。”明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卷二五《时尚小令》云:“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脾。”说明明代小曲已经非常成熟了,清代小令进一步发展,当时称“俗曲”、“俚曲”或“时调”。清代中期刊印的俗曲就有6044种。[1]清代其它刊本如《霓裳续谱》《白雪遗音》《时尚南北小调万花小曲》《粤讴》等记载俗曲都不下百种。明清俗曲是中国现代民歌的直接源头。

从历史上具体的体裁名称来说,先秦时期的郑卫之音,汉代的房中祠乐、相和歌,唐诗、宋词、元曲均包含有小调的因素。一直到明清都有小调,明清时称“明清俗曲”,因为它相当通俗,所以以“俗曲”名之。同时,也因为它是当时流行的许多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歌曲,所以也称为“时调”。在当代,它又被称为“流行歌曲”。说明小调总在变化。当然现当代的流行歌曲,还不一定完全等于小调。它只能是小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一个是历史的内容,一个是当代的内容,只有在当代的这些歌曲经过历史的陶洗、筛选之后,积淀下来,仍然为老百姓所唱的歌曲才能进入我们的传统小调行列。

(二)地域性

一般而言,小调有一定的历史内涵,如《月子弯弯照九州》宋代就已经有了,它反映的是夫妻团圆之人类的话题。《挂技儿》《打枣竿》之类属明代,《放风筝》《茉莉花》之类清代多见。地理意识在小调中也能够充分展示出来。如山西的《打酸枣》说明北方的“枣”是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我国的枣子主要产地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①,如枣庄、枣园类就是产枣之地,枣子的种类也非常之多,诸如冬枣、大枣、红枣、药枣、沙枣、金丝小枣等。再如“采茶”一类的歌曲在中国南方民歌中屡见不鲜,因为南方产茶,所以与茶有关的歌曲极为多见,如福建的《采茶扑蝶》和南方各省的《十二月采茶》;唱“采茶”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顺采茶”、“倒采茶”等小曲; 歌舞中还有采茶舞曲,真可谓不胜枚举;而与“采花”有关的小调则南北都有,俯拾皆是。如《十二月采花》,还有《对花》,并且可以“正对花”和“反对花”等。但总体而言,花在南方多于北方,所以与此相适应,南方还有花灯歌舞、花鼓灯、花鼓戏等小调艺术。[2](P175)如云南的花灯调《十大姐》,安徽的花鼓灯等都是鲜活的例子。

在性格方面,小调也有南北风格的不同。北方的一般比较劲爆,南方的相对典雅。徐渭的《南词叙录》曰:“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说明北方小曲比较豪迈、粗犷。王骥德《曲律杂论》曰:“北曲之沉雄,南曲之柔婉,可画地而知也”。 又曰:“北人工篇章,南人工句字。工篇章,故以气骨胜,工句字,故以色泽胜”。这说明了南方小调的细腻、柔婉风格。在节拍、节奏方面,南方小调板式变化比较少,多顶板,多切分,而北方的板式则多漏板。如东北的《梅花开得好》就有不少漏板和切分音,而南方的《茉莉花》《绣荷包》等都是顶板。

三、常态化的内容与结构

小调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主要在城市流行,故反映城市人们的生活更为常见,因此,它对城市的影响似乎也更大一些、集中一些。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有“四季”、“五更”、“十二调”等都是小调的基本表现内容,如《子夜四时歌》《从军五更转》《闹五更》《月节折杨柳歌》《十杯酒》《十二月观灯》《十二月点兵》等 。而现当代小调流行歌曲是城市化、工业化后的产物,它直指人的内心,直接表达人的内心的瞬间感受。当代小调已经脱离了农业社会这个大的背景,而口耳相传的手段也被录、放机式的科技方式所代替。所以,20世纪末一直到现在人们在不断申报“非遗”。小调中的“时调”现在已经成为传统民歌,而新时代的“流行歌曲”也有向传统靠近的倾向。

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里的人也往城市走了,这种情况是我们民歌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新现象。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艺术普及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普及的范围越来越大,科技也仍然在为这种普及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城市居民自发地组织秧歌队,节日举办各种音乐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小调艺术的提高。

在我们看来,小调的起、承、转、合之四句结构是一个精致的、雅俗共赏的艺术整体。也是雅与俗皆能接受的一个共同点,雅可包容,俗可以努力,寻找到这么一个点,也是历史的机缘之合。音乐历史已经证明,往往四句就够了。这种模式化的展示,可谓短小之曲,精悍之调。人们有规律可寻,有规矩可依。虽然静中有动,传中有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四句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和艺术手法,与中国诗词的结构是同步的,它体现了一种“文”与“艺”之“融和”与“同构”(或者说是“同步”)。同时也体现了小调结构的“超稳定”功能。四四方方,四平八稳,显示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内涵。有的时候四句变成两个大句,有时四句可能发展成大的段落,但并不妨碍它的主体性特征。起、承、转、合是有内在关联的,不是东拼西凑杂合体。传统小调的音阶是中国式的五声与七声,不是西洋大小调的音阶结构,没有西洋大小调的强烈倾向感,它的线性结构被称为线的形态;而没有尖锐的倾向性则被视“和的精神”,而历史上,小调多与文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古琴类的琴歌或诗词的吟唱,则被视为“虚的意境”。另外,小调除结构简练之外,在城市这个人口密集之地,环境不允许你大声唱,小调表演具有一定的环保性质。人们的感情通过小小的调控就可以得到合理排泄、疏通,人们通过小调把长期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从而有利于身体健康。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小调的特点有三,第一是结构短小的歌曲,第二是小声歌唱的曲调;第三是小层次,各色人等都喜欢且能够参与的歌曲。如果说山歌是“天籁”的话,小调就是“人籁”和“情籁”。如果我们将民歌大类加以比较,我们会更清楚小调的特点,有比较才有鉴别。号子是重体力劳动之歌,节奏与劳动紧紧相联。山歌,山野户外的歌,山歌驱除寂寞、改变当下运动的状态和个人感觉。山歌多是个人心灵的独白,是情感激动的话语。只有小调的出发点是一种哲学意义的休闲,是一种休息、快乐:是“乐者,乐也”之观念最充分的体现。

四、产生与传播

小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在城市中生活,节奏比较快,劳动强度大(包括脑力劳动),生活压力大,人们更需要娱乐,人们的情感需要发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抒情。当人受到外界启发之后,他们就会自然地从内心表达出来,如果是口头表达,则通常就是歌唱。所以《荀子》说:“乐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为文谓之音。”笔者认为以下的内容是小调产生并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休闲娱乐

城市里,人群密集,生活忙碌,所以需要歌曲娱乐休息,小调帮助人们实现了这一需求。城市有各种各样的阶层,有各行各业的工人和腰缠万贯的商人等等,他们都需要休闲。

(二)情感基础

城市里的各色人等都需要表情的歌曲,人们的感觉、感情、感受都与情感有关。情是与生俱来的,是生活中永恒的内容。可以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如《茉莉花》;也可以是寄情山水、托物言志,如《放风筝》《绣金匾》等;或直言不讳,脱口而出,如《瞧情郎》等。

(三)经济基础

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小调都发达,只有在经济发达的地方才能有优秀的小调传播,如我国东北的小调就比较发达。上海、武汉、重庆、成都、西安、北京、天津等城市小调也很发达,也是城市经济发达之因。

(四)传播基础

小调在城市中,在这种人群高度密集的情况下,是非常利于传播的。无论是自然传播,还是科技传播,都相当有利。速度快、规模大、效果好。

小调的传播要靠共性,因为它反映的不仅是个人的感情,更多的是显示社会的内容和社会阶层的感情。我们看《孟姜女》、《茉莉花》、《绣荷包》、《情情郎》、《放风筝》等,都反映了中国农业文明。它反映的是爱情婚姻、家庭矛盾、相思别离、风土人情等。小调的唱词无所不包,能够以高度的概括力和批判眼光触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小调的主题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小调不仅可以以小搏大,也可以管中窥豹。

流行歌曲是小调领域中与时俱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概念及其范围还在不断的变化。它与传统概念之间的差异还在扩大。小调随时代、经济的发展发生变化是正常的,否则不足以体现小调在发展;工业革命使人群的分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工人、农民、军人、科学家、学生等,职业各不相同,感情亦有差异;小调反映社会,随时而变,非常自然。

五、休闲与表演

小调是一种模糊了身份的、作为人或人类的普适性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有高大上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细腻情感的表达,对于个人而言有喜、怒、哀、乐之情,而对于社会而言有婚、丧、嫁、娶之事,小调都可以表达。

从音量和表演场地来看,传统小调是“室内乐”,是小声哼哼不用东张西望的歌曲。因为音量小,所以不担心影响别人生活或工作。同时又是在自己家里唱,别人也看不见。所以小调是一种随性而致的小曲儿,是一种随心之音,也是一种自己休闲也不影响别人的歌曲。它是“室内乐”,但不一定是“客厅歌曲”,它可能是“厨房歌曲”、“卧室歌曲”、“凉棚歌曲”等,甚至可能是“地下室歌曲”等;亦有可能是“沙龙歌曲”或“闺房之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一)休闲小调——脱掉制服后的人的歌唱

休闲小调是脱掉制服之后所唱歌曲:是军人脱掉军装之后所唱之曲,是工人脱掉工作服之后忘掉工作的歌曲,是学生脱掉校服后的歌唱,也是农民脱掉泥巴服后的歌唱。它是劳动之后的休闲,是工作之余的小曲,是享受生活的歌唱,是中庸之歌。简言之,小调是人们脱掉了工作制服之后忘掉身份的小唱,它是人们去掉了一切外衣的作为真正的血肉之躯的人之真情实感的表达;在此时此地,人们不再区别为工人、农民、士兵、商人、学生、教授、科学家等行业或职业,而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极为普通的人,作为一个脱掉了衣衫的赤子之人,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或忧怨、悲伤,或窃喜、兴奋,都通过哼唱小曲来完成。它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其抒情性与山歌比较起来,更为清新委婉,有一定的修饰性,拥有最为广泛的传唱人群,也最能够表现出“乐者,乐也”的哲学情感。

在小调中,有一种被忽略的、并不轻松的情感,这类情感可以诉诸于大庭广众之下。如果说山歌是某一类人的情感,小调则是所有人的情感。山歌是干柴烈火,小调是小桥流水。山歌是乡村之乐,小调是城镇之曲。小调是人堆里的歌曲,所以它不可能像山歌那样吼出来,喊出来,而是小声地娓娓道来。小调也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理想和愿望,表达个人的意志与立场,同时也对有情感失落的人有一种心灵抚慰作用。山歌是地老天荒般的激情,小调是细水长流般的柔情。

休闲小调悄悄地唱,不惊动别人。打发时光,表达惬意,没事偷着乐。表演时不用担心“扰民”而遭到投诉,也不用担心别人不高兴。这是一种真正的娱乐。所以小调是一种没有行业限制,或者说是超越行业界限的歌曲,是一种没有国界的歌曲,因而也就是全人类的歌曲。它表达的文明性更高,礼仪性更强,体现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一种适度情感。即是适度表情的歌曲。

小调在我国民歌中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类体裁。原因在于它结构规整、短小精悍,很有规律,易学易唱,所以深受城乡居民的喜爱。在演唱上最适合绝大多数人的演唱能力。从这点上而言,小调是肯定了人们的抒情权,允许人们歌唱,接纳普通人的歌唱,无需别人来指点什么,随性而发即可。除了歌唱“军旗”、“祖国”、“党和人民”之外,也需要将爱情来抒发,这就是我们今天流行歌曲所反映的范围。脱掉制服之后,他们不再作为一个军人,而是作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来抒发出自己的情感,有朋友之情、亲人之情、爱人之情等,表现自己内心的活动,这才是真正的抒情。故军人也需要小调。商人也需要娱乐歌曲。现在也有此类歌曲,但时代不一样,人们的精神面貌不一样,所以唱起来效果也不一样。更加细节化、合理化。

小调文人歌曲在历史上曾经大量存在,如琴歌、诗词吟唱。这类歌曲就是与知识分子有密切关系的歌曲。妇女做针线活时唱的歌曲绝大多数也属于小调;部分中国的流行歌曲,刚开始被看成是“时调”,历史上曾被视为“靡靡之音”,被看成是“颓废歌曲”,被看成是“黄色歌曲”,被看成是“下流歌曲”,甚至被视为“亡国之音”。其实是关注层面的不同所造成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又有许多人惊呼“黄色下流歌曲”、“亡国之音”又卷土重来。实际上是现代历史的人们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流行歌曲的印象特别不好,所以才导致建国后人们对这类歌曲深恶痛绝。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形有所改变。

小调的意义在于它的休闲与抒情,在于它表现了三百六十行人们的情感,各行各业在小调中都可以找到与它对应的歌曲。而且小调雅俗共赏,这种雅俗关系在《诗经》就可看出端倪来,当时“以雅以言”就是雅化,而十五“国风”更多偏向“俗”。这就是所谓的“国”与“野”的分别。小调可精致抒情,亦可宏大叙事,可以十分细腻地唱出人们的心声。

小调委婉地表达,更能够发人深省。突出的是温柔敦厚的儒家风范,表达的是休闲修德的文明情怀。文人的心酸、青年的爱情、学生的担忧、妇女的哀愁在哪里表达?就在小调里面来表达!这像是一种自言自语的,或者是与旁边的人耳语一样的抒情。它既是个性的、内敛性的表达,又是尊重社会和谐契约的道德体现。

(二)以和为美——小调表演美学

小调是无数人无数次的创作、打磨,最后出成品、精品、妙品、神品;艺人在表演上也进行无数次的提高,这样在歌词创作、歌曲创作、音乐表演上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它既可以是民间的休闲,亦可以是艺术化程度高度发达的表演。其中包括大量的“时调”、“新曲”和借鉴西洋手法创作的“曲调”;还有大量专业与业余创作者的精品。在小调的艺术海洋里,显现了少有的“和”“合”之核心审美思想,体现了中华几千年的“礼乐”文明程度,它也极大地表现和包容了“极限”与“中庸”的思想。

首先,小调的演出群体更加庞大,可以说“演出”无极限。从娱乐的角度来说,演出分两种情:第一是娱他,即通过演出使别人快乐,得到一种情绪的放松,这需要技术含量。因为你必须比大多数人表演得好,才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第二可以是自娱,自己表演,自我娱乐,无关他人之事,唱得五音不全也没关系,故也不存在唱得过高、过低、过响、过快、过慢等诸多情况,只要自己喜欢就行,因为你不卖票,别人也就不会去评论你了,专业人员也不会按专业要求来衡量你的表演是否具备高超水平。

其次,小调“娱乐”无极限。小调是一种最具哲学层次的娱乐概念。小调娱乐表现方式有以下几方面:

1、在工作中可以唱,尤其像现在是自动化办公的时代,可以边干活边哼曲;非扰民,小声行。可以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也不影响他人的工作。2、小调是在自由的环境、自己的空间中完成的表演,许多情况下都是一个人自己哼哼的事情,逛商店、逛公园、溜湾散步都可以进行,正事娱乐两不误。3、下班后,每个人都可以哼哼小曲。也因为小调可以在家里演唱,所以它可以称为“家曲”。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调具有私密性,具有非扰民性。4、小调既然在家里可以唱,在室外其实也未尝不可。只不过它没有山歌那样高亢、辽远,不像山歌的动静那么大。小调表演以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或程度表达出来。小小的抱怨可以在这里抒发。一般的怨气也可以用它来表达。它的结构灵活,既可以长篇大论,也可以短小精悍。既可以给你激动,也可以自我陶醉。山歌不能演唱的地方,小调也能够运动自如。

小调音调适中可大可小,可以调节;调高可高可低,具有高度的弹性。它适合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参与性强,最大限度地抒发人们的感情,给与他们一个参与释放的机会。

专业的歌唱有明确的目的,为了营生将小调的艺术性提高,成为能够娱人的艺术歌曲,其影响不可小视。正如荀子《乐论》说:“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这里强调“和”,而小调的表演往往体现出“和”的思想。对小调演出的欣赏,就是人们对音乐的审美作用之体现。小调的专业表演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小调在专业乐人或职业艺人的表演中不断被提升,达到“高台教化”的效果。而在个体的自娱性的表演中,也体现了一种“合”、“和”与“和谐”的作用。《乐记·乐论》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群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明清时的《绣荷包》《放风筝》《瞧情郎》等歌曲,都是五声或六声,都是和谐的。

小调不仅不受场地的限制,也不受职业的限制,不受身份的限制,也不受制于年龄,所有的人们都愿意接受它。小调是现代社会中民歌领域的精华之所在,不仅适合独唱、合唱,也适合歌舞;不仅适合说唱曲艺,也适合戏曲表演;不仅适合成人,也适合小孩;不仅适合口头创作表演,也适合笔头创作表演。小调可以在舞台上表演,也可以在沙龙中交流。可以“群”、可以“怨”,十分自由。但小调也同时实现了历史与现时的“无缝对接”,中国与外国的“零差别”表达。这也是“和”的体现,中外合璧,历史与现实融和表达互为一体。

小调创作在发展,在流行歌曲领域,许多作品出自专业歌手的笔头创作,出自于摇滚歌手的舞台表演,出自后工业社会的媒体传播。小调与农业社会已经渐行渐远,并且也还会越来越远,因为中国正在城市化。历史与现实既在“对接”、“对话”同时也在“裂变”、“分轨”,但无论如何,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始终没有变化的——那就是情,就是抒情功能之永恒性没有变。小调表演在发展,小调以情带声,以气韵动人,以中庸取胜。小调内涵在发展,它讲究“礼”与“乐”之合用;小调表现形式在发展,大多从以前室内的“坐唱”改成现在舞台上的“站唱”。小调的感觉在发展,它不仅从以前的“闲适”、“舒适”发展到今天的“普适”,服务阶层不断下移,而且表演方式也在日益大众化。

小调永远在发展,它一头穿越古代,一头系着当今,永在路途之中。小调不小,可以表达大的社会主题;小调中庸,是强弱快慢、高低轻生的综合;小调文质彬彬,是雅与俗的结合。有文人与乐人的参与使得这个音乐品种被迅速提升,被更多的人关注,从而能够产生出艺术精品。小调是专职乐人的努力,与诗词文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一个专司音乐旋律系统,一个专司语言符号系统,成就了小调的不断发展,终成“大器”。

注释:

①枣子除黄河中下游地区之外,新疆亦是一个重要产区。

[1]刘复,李家瑞.中国俗曲总目稿[Z].北京:国家图书出版社,2012;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小调山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山歌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Colorful you
山歌好比春江水
壮族山歌
国画:唱支山歌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