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
——案例教学法在比较文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2018-01-24王坤宇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坤宇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定位
一个学科的教学如何开展,根本上是由五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学科本质、学科定位、教材编选、教师准备和学生素质。
(一)学科定位方面
1998年,教育部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个二级学科放置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这种安排引发了长时间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否应该整合成一个学科以及该学科是否应该放置于中国语言文学系下面这两个问题。这种尴尬直到今天还在不断上演。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之下并未设置比较文学学科。这似乎从反面印证了中文系比较文学学科的可商榷性。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这种设置用心良苦。虽然美国的数所著名大学将比较文学独立成系,但多数学校则将相关研究和教学放置于本国语言文学系所之下。这体现了比较文学的“以我为主”的内在精神。虽然有学者会认为这种认知是极为不合时宜的,但由于比较学科的特殊性质,有违“互为主体”的普世原则。使得比较文学研究者必然是从本民族语言的文学出发,进入到世界文学研究的体系中。如果这个顺序反过来则在逻辑上无法成立。
(二)教材的编选及问题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以及其所编写的比较文学教材多数是对西方比较文学学科体系建设和研究实践的介绍和研究。在这种介绍和研究基础上所编撰出来的教材带有一定的前沿性,但是往往缺乏必要的主体意识,只能算是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初级阶段。另外的一些教材则带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试图通过中国短短几十年的学科发展建构出新的学科体现,这又似乎不免牵强。这种研究式的教材虽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是与此同时又似乎为了系统地完善而忽视了知识本体。最终沦为一个学科框架性的存在,很难让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
(三)教师素养方面
主要体现为外院教师的比较文学化和比较文学教师外院化。在比较文学学科建立之初,很多外语学院的教师开始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或者逐渐开始走向比较文学研究,或者到中文系的比较文学二级学科下面拿博士学位。一部分外语系背景的比较文学博士毕业后进入中文系工作。一时之间,外语学院的部分教师似乎有了比较文学化的倾向。而中文系从事外国文学(翻译文学)教学的老师则更倾向于专注于比较文学原理和比较诗学的建构。
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大多数的重点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师已经文成了外语化的过程。不少老师精通数门外语,有的甚至开始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以资更好地从源头上进行欧美文学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比较文学学科的从业者事实上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是海归和外语学院人才的加入,一方面是中文系原有老师的外语院化以及新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对于外语要求的提高。这使得比较文学学科不再是最初的以翻译文学研究为主的样态,而是逐渐向一种既不同于传统中文学科又不同于传统外语学科的方向发展。而教师的角色处在一种微妙的变动中,总体而言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四)学生方面
对于重点大学中文系的本科生而言,文学素养和文学理论知识基本上是其先天的禀赋和能力,有些学生甚至远远超越教师的认知水平。这一课程对于此类学生而言,难度不大。而对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受制于基本素养和此类高校的课程、师资设置的固有缺陷,这一课程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最具挑战的课程之一。
二、任务——案例教学法在比较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文学本科教学具有理论性强、难度大、知识更新快的特点。陈淳、王向远、高旭东、钱林森等著名学者均对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比较文学课程设置在大三下学期,学生在学习和就业准备之间常顾此失彼。多项研究表明,高校本科比较文学教学效果不理想。在笔者过去十余年的语言类教学的成功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任务——案例教学法,效果颇佳。笔者因此尝试将这一教学方法应用在比较文学的教学中,在过去的一年多的实践中,见到了初步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式。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典型案例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理解理论的最佳方法。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并使之应用于难度颇大的比较文学教学中,可以使提高这门课程的参与性、降低由于理论术语多、体系庞杂带来的心理屏蔽,从而提高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教学效果。具体操作我们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展示如下: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教学是比较文学课程中不容易为学生理解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主要体现为:第一,如何进行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第二,如何区分合理的平行研究和牵强的比附。第三,在比较文学研究整体倾向于抛弃平行研究的语境中如何建构这一研究的合法性。
针对以上的三个问题,我们选取了高旭东主编的《比较文学实用教程》一书作为教材。本教材中选取的案例为:钱钟书的《诗可以怨》。在上课之前布置作业,请学生细读本文。并思考如下问题:(1)如何认识“诗可以怨”。(2)充分了解这一文学现象和理论知识是否需要比较。(3)东西案例之间的差异是否能否带给我们一定的启发。由学生分组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资料的查找、整理和讨论。
经过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得出一个共识:平行研究并不是盲目的比附,而是在某一个文学现象或者文学理论视角基础上的综合研究,是一种高层次的比较研究。“诗可以怨”既是一种古今中外都有的文学现象,又是具有概括性特征的一个文学理论。而钱钟书博古通今,将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典型文学案例用这一理论像穿草绳一般地串联起来,极大地突出了这一理论在世界文学中的普适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学生们破除了对于平行研究的恐惧心理,认识到平行研究不仅不是一个已经灭亡的研究方式,反而是一种非常高级的研究范式:非博古通今、博闻强识者无法为之。
结 语
任务——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使得很多似是而非的难题迎刃而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任务法使学生对于艰涩的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充分的预习,而案例法破除了他们对于理论的输入屏蔽。这一方法在比较文学这一定位特殊、难度颇大的本科课程中的应用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较好地完成了知识的展示和认知,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