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画中“点”的运用与研究

2018-01-24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墨点皴法山石

□彭 镜 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一、“点”是皴的延伸

在山水画技法的演变中,皴由线发展而来,苔点技法亦是皴法的一个演进:与“点”相似的皴法有钉头皴、雨点皴、芝麻皴、豆瓣皴、米点皴等,这些皴法是画家深入生活、观察自然,并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表现了画家的艺术追求。如北宋画家范宽(控于画真山真水,其代表作是《溪山行放图》)重视写生,他认为与其师古人,不如师造化。为了将自己真实的感受传达给受众,画家用一种十分质朴的豆瓣皴表现山石质感。这种皴法上粗下细,落笔重而收笔轻,形似豆瓣。使用时布满山头,笔笔不留空隙,排列大小相间,聚散有致,把山林的苍郁、浑厚表现得极其充分。

米家山水的米点皴,最大特点就是用淡墨侧笔横点,所画山水以点代皴,依靠丰富的墨色变化,生动地表现了江南水乡山谷隐现、林梢出没、烟雨迷茫、云雾缥缈的奇幻景趣。近代画家黄宾虹的点苔,技法纯熟,虚灵飘逸。

二、“点”的意境表达

所谓意境是指画面中体现出来的境界与情调。在山水画创作中,“点”不仅能状物,更重要的是能达意。五代董源擅长描写江南尤其是家乡钟陵的山水,在表现技法上,喜欢平淡自然,不做奇峭之笔,对“点”的运用极具丰富性。代表作《潇湘图》描写了潇湘二水交汇处的景色,山石多用披麻、雨点皴法,山顶多作矾头。树丛用墨点攒簇而成,山下多碎石或平沙浅渚,山石轮廓线淡而柔,上面苔点较多,用笔圆曲柔和,用墨清润淡雅,干笔、湿笔、破笔交相辉映,充分表现了江南植被茂密、空气湿润、峰峦出没、云雾显晦的自然风貌,画面平淡天真、意境幽深。

清代画家石涛在苔点的运用上更是别具一格、不拘成法。他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皴法繁密。笔法游动,运笔迟滞,如以老辣之笔作篆书,既苍莽,又桀骜。画面表现的虽是冬景,却无萧疏荒寒之感。皴法是披麻皴、荷叶皴、卷云皴的糅合,洒落满纸的苔点,信笔直戳,有的成“个”字铺排。有的成“介”字密攒,犹如交响乐中的鼓点,或强或弱,或高或低,或急或缓,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画面灵动而不杂乱,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朝气。

三、“点”的空间塑造

在山水画中,点的大小、浓淡、虚实变化会产生较强的空间感。通常近处的点大,浓而实,远处的点小,淡而虚。点在空间中还具有确定位置、隐虚显实的作用。如需要在画面上突出某一部分,可用较浓的点及畅快的笔墨使之凸显,以强化物象的视觉效果。反之,如果要将某一个部分虚而隐之,可用较淡的点,以朦胧的笔墨虚而化之,通过强调笔墨的虚实对比变化而达到空间的塑造。如元代山水画家王蒙,以写景稠密著称,擅长运用浓淡不同的墨点来统筹画面气韵,以表现山林茂密苍茫的气氛。其代表作《青卞隐居图》技法丰富。山头打点的方法多样,有浑点、破竹点、胡椒点、破墨点等,各种笔法、墨法互用,表现出山石树木的润湿之感。画面渲染不多.近处墨线浓而实,远处墨线淡而虚,用笔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充分呈现出空间的深度和广度.成功地表现了南方溪山林茂景深、滋润华秀的景色。四、“点”的调节和平衡作用

首先,在山水画创作中,点的分合聚散对布局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会使本来缺乏生气的画面焕然一新。当画面布局过于疏朗,以及诸物象之间笔墨关系显得过于松散支离时,可用“点”聚而合之,使画面疏而不空、分中有合、气脉相通。而当画面构架过于紧促稠密,诸物象之间显得过于拥挤时,可用“点”分而散之、间而断之,使其密而不挤、聚中有散、气息畅通。正如清代华琳所说:“至若有脱节,苔可以接也;皴有遗漏,苔可以补也;合者欲其分,苔可以分也;连者欲其断。苔可以断也。”

其次,苔点的运用不仅可以增添画面的情趣.而且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点在“石嘴山脊处”,可明确结构关系;点在“山巅石隙处”,可表示阴阳向背起伏;点在“山水交互处”,可加强层次变化;点在“轮廓未明处”,可确定其前后空间关系;点在“分界凹凸处”,可醒脉络转折。此外,点还能渲染气氛,加强画面气势与节奏,突出重心,吸引人的注意力。

“苔点”作为画面的构成要素,在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同的艺术家运用“点”可以创作出不同的艺术作品,其语言表达形式丰富多样。我们通过对“苔点” 的探索与研究.应充分认识到“点”的审美功能和艺术价值,汲取前人的宝贵经验,拓宽视野。勇于创新,力求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绘画作品。

猜你喜欢

墨点皴法山石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二十)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九)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八)
雷运华
墨点,对不起
墨点,对不起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墨点无多泪点多 浅谈朱耷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中国画皴法的名称与作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