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56年至1964年山东省对苏劳务援助初探

2018-01-24郭本意

安徽史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档号赫鲁晓夫动员

郭本意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

1956年至1964年,山东省曾经派出劳工600人援助苏联,他们在苏联进行了长达8年的建设工作,经历了中苏两国关系由蜜月至恶化的发展过程。600名赴苏工人的生产生活,乃至他们的命运变化都深受中苏外交关系好坏的影响,而目前史学界关于山东省工人支援苏联经济建设的关注甚少[注]谷继坤:《中国工人“赴苏援建”的历史考察》,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谷继坤:《中国工人“赴苏援建”问题的历史考察(1954—1963)》,《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10期,详细介绍了河北省赴苏工人动员与援建情况。,可谓鲜为人知,故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动员工作的曲折历程与存在的问题,以小见大,从一个侧面对中苏关系的复杂转变过程做一注脚。

一、赴苏援建的肇始与协议的达成

1954年10月赫鲁晓夫因中国国庆5周年访华。因苏联卫国战争中伤亡惨重,劳动力人口数量大规模减少,故赫鲁晓夫在与毛泽东交谈过程中,请求中方派100万工人至西伯利亚采伐森林资源。[注]赫鲁晓夫著,述弢等译:《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6页。正是这次谈话引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历史问题,究竟是赫鲁晓夫积极主动的要求中国派遣劳工参加苏联经济建设,还是中国想通过派遣工人学习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之所以有这种疑问,一个相当大的原因是“赫鲁晓夫回忆录”在中国版本不同造成的。目前关于“赫鲁晓夫回忆录”主要有三个版本[注]分别是赫鲁晓夫著,张岱云等译:《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市政协编译组译:《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述弢等译:《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各个版本的回忆录对这段历史的记录是不同的,最初的版本甚至将事关中国的部分全部删除,本文对比各版本,对回忆录史料主要采纳最新最全版本。

对于赫鲁晓夫的请求,毛泽东当时不置可否,但很显然触动了他的民族感情,回答道:“人们都把中国当成劳动力后备军,人们都认为我们有许多失业者,认为我们是欠发达国家,因此可以把中国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引进,去干各种各样的粗活,但在中国,对中国人民的这种看法被认为是一种侮辱。您的要求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在中国引发对苏联的误解。”[注]④⑥赫鲁晓夫著、述弢等译:《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第2257—2258、2258、2256页。这使毛泽东很自然地联想到了近代帝国主义国家掠夺华工,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的悲惨历史,现在苏联同样把中国视为“粗鄙劳动力的供应国”,使其内心很不快。[注]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6页。同时毛泽东也是担心此举会再次引发中苏合营公司那样的风波,导致国内外的质疑与指责。[注]沈志华:《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66页。但是毛泽东并没有明确表达出拒绝的态度,这为后来的劳务谈判留下了转圜的余地。

毛泽东的态度使得赫鲁晓夫感到后悔提出这一看似双赢的请求,认为此事已经没有必要再谈,事情仿佛就此结束。但当赫鲁晓夫一行结束在华各地观光再次回到北京后,中国方面出人意料地主动提出可以大规模派遣劳动力帮助苏联建设,并且反问苏方:你们怎么不提劳动力问题呢?④ 中国为什么出现如此大的转变,主动提出派遣劳工问题,据现有史料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不好拂苏方脸面,有损中国大国风范。赫鲁晓夫1954年参加建国5周年庆典,为中国带来了大批的援助:将援助中国建设项目由141个增加至156个;提供5.2亿卢布的对华军事贷款;四大中苏合营公司中的股份完全转让给中国等[注]《人民日报》1954年10月12日,第1版。,尤其是赫鲁晓夫力排众议,提前将旅顺海军基地交还中国。一系列巨额援助,于情于理使得中国不好拒绝赫鲁晓夫提出的这“只有一个请求”。⑥

第二,中国想通过劳工输出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中共建立新政权,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中国正全面向苏联学习,派遣劳工到苏联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此外,中国派遣劳工至苏联对中国经济并没有坏处,中苏皆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工派遣不同于旧时代的劳工掠夺,所以中国态度转变得非常积极也就不难理解。

由于中国的积极主动,加之是苏方首先要求派遣劳工,双方在1954年10月份立即展开了谈判沟通,就中国工人在苏联的劳动待遇、工作手续办理、个人生活达成了初步意向,于10月12日签订了《关于中国派遣工人赴苏联参加共产主义建设并受劳动训练的协定》[注]⑧段秀峰、李新锁编著:《清苑·1955·赴苏援建》,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为此后的谈判与协商奠定了原则要求。协议签订后,中苏双方展开了多次谈判与对话交流,达成了一系列协定。这些协议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工人工资福利待遇方面:中国工人享受现有苏联劳动立法所规定的一切权利;中国劳工的劳动条件与报酬条件与苏联工人相同;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条件与苏联工人有同样权利。可以将工资总额的10%寄回中国,在苏联工作满3年之后,回国时每人可将1000卢布以内的劳动工资汇回中国,在苏联购得的物品有权带回中国。⑧

第二,关于工人的个人生活方面:文化生活与休假休息方面与苏联工人有同样权利,组织工人的文艺活动教他们学习俄文,吸收他们参加各种小组如音乐小组、体育小组等;苏联同意中国工人在假期回国,并发给路费;中国工人与苏联姑娘在征得两国政府同意的前提下,可以组成跨国婚姻,苏联方面还可出资,让工人将自己的家属接到苏联生产生活。[注]《中苏常设委员会委员叶甫斯德拉道夫同志与全总董昕书记、张立之副部长的谈话记录》,山东省档案馆藏,档号:A101-01-0346-011。因赴苏工人档案多而杂,鲁档很多文件是合在一起共用一个档号,并没有分开编号,仅以文件名区分,以下只标注档案号的均来自于山东省档案馆,特此说明。

第三,关于工人学习生产技术方面:在工余时间内有进入技术训练班和文化教育学校的权利。苏方答应会充分利用时间对中国工人进行技术培训,使工人掌握一技之长,如中国新建工厂需要他们回来,可以立即回国。[注]②《中苏常设委员会委员叶甫斯德拉道夫同志与全总董昕书记、张立之副部长的谈话记录》,档号:A101-01-0346-011。

第四,关于工人的吃穿住行方面:依各地区口味特点准备工人食谱,此外根据中国人的食量,将每人每天需要多少大米、肉、蔬菜等计算好之后告诉苏方,以便苏联国内准备。如果中国工人吃不惯苏联菜,苏联方面还可以给中国工人一些土地,以便中国工人自己种植蔬菜。将中国工人全套衣服的式样带去苏联,根据中国工人喜好的料子,告知苏联每个月需要的布料,使苏方提前做好准备。② 根据苏方要求,首批派出中国劳工20万人[注]赫鲁晓夫著、述弢等译:《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第2259页。,作为试点先派出8万人。[注]《关于动员青壮年参加苏联共产主义建设和学习生产技术工作的通知》,档号:A101-01-0348-001。

二、山东省首次工人动员

相关协议达成之后,国务院立刻成立了出国工人管理局,由张策任局长。1955年2月12日,周恩来总理签发动员特急电报,要求山东等省在1955年总共动员8万人去苏联参加共产主义建设[注]段秀峰、李新锁编著:《清苑·1955·赴苏援建》,第3页。,分配给山东的数额最后确定为21600人。[注]《山东省出国工人动员委员会动员赴苏工人工作情况》第1号,档号:A101-01-0347-001。1955年3月底国务院下发了山东省派遣人数分配计划,涉及菏泽、德州等9个专区[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到苏联参加共产主义建设的工人人数分配及遣送计划概况表》,档号:A101-01-0346-013。,横贯山东省东西部,巧合的是这2万余人在苏联工作的地点也横贯苏联东西。比如德州专区有900人,分批派往巴什基里亚自治共和国、鞑靼自治共和国,在图依马兹和阿尔民其夫两个石油建筑托拉斯工作;菏泽专区有500人被派往萨哈林省,在库页岛渔业建筑托拉斯工作等。要求20700人在1955年6月5日至30日到达满洲里车站,7月1日到达苏联奥得堡车站,剩余900人7月份到达。[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到苏联参加共产主义建设的工人人数分配及遣送计划表(5)》,档号:A101-01-0346-013。

从以上派遣计划看出,中国工人工作地点遍及苏联,主要涉及苏联重工业多个部门行业。[注]《山东省派遣到苏联参加建设的工人人数和学习生产技术的人数分配及其遣送计划》,档号:A101-01-0348-010。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一方面是通过大规模的劳工输出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和科学技术,另一方面是解决国内部分劳动力过剩问题。[注]《国务院张策副秘书长兼出国工人管理局局长关于动员赴苏工人专业会议的总结》,档号:A101-01-0348-002。从苏方角度来看,苏方在初期确实积极主动地帮助中国制定各项动员协议。这也反映出中苏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确处于一种“蜜月”氛围,两国无论是党际关系还是国家间关系都处于一种正常友好状态,相互之间可以就某一项重大问题协商探讨,相互妥协达成合作共赢的协议。

山东省自1955年3月初接到国务院特急电报之后,根据中央指示召开动员赴苏工人会议,决定于3月28日成立山东省出国工人动员委员会。[注]《关于成立省出国工人动员委员会的通知》,档号:A101-01-0347-012。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动员出国工人的有关事项,决定成立办公室。[注]《关于派遣赴苏工人参加共产主义建设动员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记录》,档号:A104-01-0121-001。山东省出国工人动员委员会办公室的成立,标志着山东省动员工作正式展开。办公室于3月29日向全省动员的9个专区发出通知[注]《山东省派遣赴苏参加共产主义建设动员委员会办公室会议记录:派遣工人参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档号:A104-01-0121-003。,要求他们准备开展动员工作,前后经过3次调整,最后确定在8个专区46个县进行动员工作。[注]《山东省出国工人动员委员会动员赴苏工人工作情况》第1号,档号:A101-01-0347-001。4月1日之后山东省出国工人办公室再次发出通知[注]《关于赴苏工作的通知》,档号:A101-01-0348-009。,将中央和省出国工人动员指示陆续下发[注]《关于动员青壮年参加苏联共产主义建设和学习生产技术通知》,档号:A101-01-0348-001。,并与德州等8个专署电话联系,要求开展赴苏工人动员宣传,鼓励农民报名;制定选拔条件,筛选报名人员;最后集合工人遣往苏联。

归纳起来,首次赴苏工人动员大致经过如下几个步骤。

(一)开展赴苏工人动员宣传,鼓励农民报名

这一阶段是工作最基本的阶段,包括宣传动员,工人申请,乡、区、县政府的逐级审查批准等。[注]《张副秘书长总结》,档号:A104-01-0121-005。根据中央和省政府指示,动员赴苏工人首先坚持完全自愿的原则,不得有任何强迫命令,要做到思想通、个人通、家庭通。所有动员宣传只能逐级通过党政机关传达,杜绝在报纸等公开媒体上传播。[注]《关于动员青壮年参加苏联共产主义建设和学习生产技术工作的通知》附件2,“中共中央关于动员青壮年去苏联参加共产主义建设的宣传通知”,档号:A101-01-0348-001。通知下达之后,大部分专署成立了办事机构,德州、胶州、济宁、聊城、昌潍5个专署开始试点。[注]《关于动员赴苏工人试点工作会议的通知》,档号:A101-01-0348-004 。大部分专署基本是按照中央和省政府指示步骤进行动员工作,首先专署召开工作会议,将指示精神逐级下达到县,县召开县区乡三级会议,将动员任务分配予各乡村等基层组织。[注]《山东省出国工人动员委员会动员赴苏工人工作情况》第2号,档号A101-01-0347-002。

区乡基层政权首先召开三种会议,即:乡支委扩大会、乡党团员积极分子会、群众会,着重进行思想发动工作。通过基层政权掌握的党、团积极分子深入到群众中宣传赴苏援建的政治经济意义,以点带面发动群众。山东省还将中央编写的《赴苏工人训练教材》下发[注]《关于动员赴苏工人的通知》附件,“赴苏联工人训练教材”,档号:A104-01-0125-001。,要求各动员单位根据教材和指示文件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向群众宣传普及去苏联的意义和好处。

教材分为6课,主要内容是第二课与第三课。第二课解释为什么要去苏联参加共产主义建设。是因为苏联地大物博,建设共产主义需要很多的人力[注]《关于动员青壮年参加苏联共产主义建设和学习生产技术工作的通知》附件,“关于动员我国青壮年去苏联参加共产主义建设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宣传提纲”,档号:A101-01-0348-001。,1955年山东省开始动员赴苏工人时,赫鲁晓夫又帮助中国研究原子能[注]《中国与苏联关系文献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年版,第354页。,并答应培训中国核专家。[注]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6卷,东方出版中心2015年版,第25页。目的是从两国关系上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农民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三课是赴苏援建对我们自己有什么好处。如去苏联务工可以学习苏联先进的生产技术,享受和苏联工人一样的待遇和福利。苏联工人工资最低为400卢布,最高为900卢布。以最低工资400元计,每月除了吃穿,还可以寄回20元新人民币,3年期满回国,每个人还可以带回1000卢布和500元新人民币。这对当时广大贫困的农民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经过宣传鼓动,山东全省报名较为积极主动[注]《动员赴苏工人工作情况》第5号,档号:A101-01-0347-005。,但是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动员地区群众普遍认为,苏联气候寒冷,怕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离家远,怀疑不能按期回国;派出去之后,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而且谣言四起,传苏联二战人口伤亡惨重,赴苏工人是去苏联当人种,还有的认为这是去苏联当兵,与过去帝国主义掠夺华工相联系[注]《动员赴苏工人工作情况》第4号,档号:A101-01-0347-004。,甚至部分党团员还带有游山玩水的心态。[注]《广饶城关赴苏工人简报》,档号:A101-01-0347-007。更有合作社担心,抽出青壮劳动力去苏联后,会影响本社农业生产。[注]《昌潍区关于动员赴苏工人工作总结》,档号:A104-01-0125-011。

对于以上种种问题,政府依靠党团员和积极分子进行基层串联[注]《徐田乡关于动员赴苏工人工作情况报告》,档号:A101-01-0347-006。,发挥积极分子的作用,培养典型人物,耐心向农民解释各种疑问,强调赴苏工人签有合同,与苏联工人同工同酬[注]《桓台三区毕家乡动员出国工人工作初步总结》,档号:A101-01-0347-008。,既能学习生产技术,还能给家里寄钱。3年合同期满可以自由选择续签或者回国,不会被强迫留下,回国之后还可以安排工作。为解决农民担心的出国之后家庭生活困难,有的地区推行以社代组,以组代单干的农民组织路线,研究了小段包工计划,以推动生产,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合作社的生产活动带动了乡村青年报名。[注]《齐东县六区码头乡动员出国工人工作情况》,档号:A101-01-0347-009。

山东省政府还做了很多现在看来依然很人性化的工作,如担心中国工人不习惯苏联饮食,经国务院出国工人管理局批准,确定每100个工人配炊事员一名,全省共计216名。[注]《动员赴苏工人工作情况》第3号,档号:A101-01-0347-003。在中苏常设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二次会谈中,双方谈到如何照顾中国工人和干部在苏文化需要问题,苏方希望中方提供一份文化需要用品统计表。山东省根据需要特地准备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娱用品,并在招募工人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征招会唱山东吕剧和京剧的农民,为他们配备了二胡、四弦等传统乐器,足够赴苏工人组建两个戏曲班子。还带去《大众日报》《人民日报》等报纸期刊,缓解语言文字不同带来的焦虑,满足工人文化需求。[注]《关于报关文娱用品目录的函》,档号:A101-01-0348-008。

(二)制定选拔标准与检查计划,挑选工人

第一,从北方省份的农村地区选拔工人。根据国务院指示,考虑到苏联冬季气候寒冷,赴苏工人从北方省份选拔,年龄必须是18至35岁的青壮年农民,不征招城市居民。[注]《关于动员青壮年参加苏联共产主义建设和学习生产技术工作通知》附件,“国务院张策副秘书长兼出国工人管理局局长关于动员赴苏工人专业会议的总结”,档号:A101-01-0348-002。从以上山东省反映的怕苏联气候冷,是很有实际意义的,赴苏工人的选拔一直集中在华北省份。城市居民与农民相比吃苦耐劳性差,家庭负担重,关键是寄回的钱在城市不能养家。所以邓小平副总理明确指示,城市失业工人不能去。[注]《张副秘书长总结(试点工作、宣传工作等)》,档号:A104-01-0121-005。

第二,不招收少数民族以及历史不清白者。考虑到苏联生活和风俗习惯与中国不同,尤其是与少数民族不同,此次招收工人,不要少数民族。一些少数民族很有意见,他们表示,参军的时候没有我们,怎么招工还没有我们?有的回族民众甚至说:“我不是回民了,让我吃什么都行。”[注]段秀峰、李新锁编著:《清苑·1955·赴苏援建》,第18页。中央也考虑到这种情况,在下发的通知中明确指示,要向回民解释清楚,讲明主要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同和准备条件不足,以后还是可以去的。[注]《关于转发山东省动员青年壮年参加苏联共产主义建设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档号:A101-01-0347-014。凡参加过国民党团及其军队等历史不清白的个人,不予吸收。

第三,制定体格检查计划,选拔合格工人。中苏会谈中,苏联要求选拔健康强壮的工人,并派苏联保健部代表来华帮助中国制定卫生选拔标准。[注]《关于动员青壮年参加苏联共产主义建设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出国工人体格检查组织计划(草案)》,档号:A101-01-0348-002。根据国务院与卫生部的指示,山东省卫生厅拟出了初步计划,除保证苏联对工人的健康要求外,还保证不将地方病和慢性病带到苏联,建立了33个体格检查组,5个医疗卫生组。检查方法是在工人报名的时候,区乡干部根据卫生厅制定的标准目测:凡是驼背、鸡胸、腿残疾、手指不全、罗圈腿、聋子、瞎子、疯子等一律不予招收。从检查过程来看,区乡检查还是比较严格的,齐东县张国照报名赴苏,因为腿短,便没有被招收。检查的第二阶段主要由山东医学院和山东大学医学院负责[注]《出国工人卫生防疫会议记录》,档号:A034-00-0126-007。,因为这两个医学院俄文助教比较多,进一步检查工人是否有重大疾病。凡是有活动性结核、骨结核、沙眼等数十种疾病中的一种者,便予以淘汰。[注]《出国工人卫生防疫会议组长联席会议对若干问题的初步意见》,档号:A034-00-0126-010。

(三)集合工人赶赴苏联

这是动员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卫生检查的最后阶段。2万余工人将在济南、兖州、德州、张店、潍县5个地点集中。5月2日各地工人将先在县集中地点进行体格检查,检查完毕后由带队干部领至大集中站进行训练教育。对工人进行疫苗注射,进行卫生宣传教育,以改变中国传统农民不讲卫生的毛病。要求对工人进行个人环境卫生教育,普及饮食卫生等一般卫生常识,在个人卫生上要求能做到洗澡、理发、减虱等,到达苏联后要注意住地的水源是否洁净,不能喝冷水,夏季注意蚊蝇疾病传播,饭前便后要洗手等。[注]《关于动员青壮年参加苏联共产主义建设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出国工人体格检查组织计划(草案)》,档号:A101-01-0348-002。

根据中央最初规定,带队干部为95名,后调整为81名,包括地委干部2名(包含地委主要干部1名),县级主要干部2名,县级一般干部60名,区级干部17名。[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到苏联参加共产主义建设工人人数分配及遣送计划概况表》(第三次修正草案),档号:A101-01-0346-013。这81名干部的任务是带领各地区的工人集合,带领工人前往苏联,在苏联企业担任企业领导的助手,并在苏联企业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注]《张副秘书长总结(试点工作、宣传工作等)》,档号:A104-01-0121-005。故干部的选拔标准必须是数量少,质量高,有相当的政治文化水平,必须有初中以上学历,因为他们要在苏联学习企业管理工作,还会经常调干部去苏联学习苏方的管理经验。[注]《关于动员青壮年参加苏联共产主义建设和学习生产技术工作通知》附件,“国务院张策副秘书长兼出国工人管理局局长关于动员赴苏工人专业会议的总结”,档号:A101-01-0348-002。为使干部能在苏联安心工作,在赴苏工人总数中空出一二百个名额,由省直机关单位动员干部子弟参加,选拔条件与赴苏工人一样。但必须强调:自愿赴苏从事体力劳动、遵守劳动合同、无家庭负担等。[注]《动员赴苏工人工作情况》第3号,档号:A101-01-0347-003。

按照合同规定,工人到达集中站后,每人发20元新人民币安家费。在集中站停留时期和前往工作地的中国境内,伙食免费。在苏联境内的路上,伙食免费,每人每天发给3个卢布零用。[注]《关于转发国务院“赴苏工人费用开支标准”的函》,档号:A104-010125-008。工人登上火车后,有医生和护士照顾,并准备隔离车厢。到达苏联国境后,为工人准备换洗的衣服、鞋子,衣服费可分6个月付清。到企业后每人发给150卢布,为工人在苏联的安家费,不必偿还。

然而就在动员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时,莫斯科突然发来了赫鲁晓夫致毛泽东的一封电报,使得整个动员暂停。

三、赫鲁晓夫的变卦与赴苏援建的再动员

1955年4月15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致电毛泽东,首先表达了对中国征募赴苏工人工作的谢意,但又表示苏联政府重新调查了劳动力的实际状况,显示以前的观点有误,现有的劳动力完全可以保证苏联各经济组织的需要。为此苏方建议将征募赴苏工人的工作推延到1956年。[注]段秀峰、李新锁编著:《清苑·1955·赴苏援建》,第4—5页。

事实真如赫鲁晓夫所说,苏联通过挖掘潜力,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了吗?苏联通过挖掘城市潜在劳动力去农村开垦荒地早在1954年就已经开始了[注]《中共中央转发青年团中央书记关于苏联开垦荒地的一些情况的报告》,河南省档案馆藏,档号:J1-156长期卷。,早于1954年10月12日中苏协定签订。赫鲁晓夫这封前后矛盾的电报,显然表明他已经很后悔“请求”中国派遣劳工来苏联,但是此时中苏关系处于“蜜月”期,他并不想因为此事影响中苏关系,只是要求中国推迟到1956年,想采用拖的战术降低此事影响,减少来苏工人数量,使此事大事化小。

无论情况如何,这封来信突然打乱了整体动员工作,使得中国政府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已经将动员工作进行到乡村一级,所以国务院出国工人管理局在4月15日通过电话指示各省推迟进行。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于4月19日签发国务院特急电报,正式要求相关省份停止动员和审查工作,并撤销相关机构。山东省接到电令之后,立即通知各专区停止动员工作并将相关文件、表册收回[注]《关于收回动员赴苏工人工作文件的通知》,档号:A101-01-0348-004。,将试点工作报告上交省政府。[注]《催送动员赴苏工人结束工作及试点工作报告的通知》,档号:A101-01-0348-006。

赴苏工作暂停后,中国政府积极与苏联方面洽谈协商。赫鲁晓夫只是说推迟,并没有拒绝中国派遣劳工来苏工作,所以1955年4月29日,驻华大使尤金拜见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表达了苏联政府的意见,根据莫洛托夫的回电,苏联政府同意中国方面在今年先派出1000名工人前往苏联工作。[注]段秀峰、李新锁编著:《清苑·1955·赴苏援建》,第4—5页。双方经过商议,决定1955年动员1000名工人前往苏联,因河北等省前期动员工作较好,第一批1000人由河北省清苑县派遣,为明年的大量动员工作积累经验。

但实际上,赫鲁晓夫已经不再同意大规模接收中国工人,1956年苏联只同意中国再派遣1000人。国务院根据两国协商结果,决定由山东、河南两省动员,山东省分配名额为600人,与初期的21600名相比可谓锐减,仅仅是最初动员的零头。1956年6月22日,山东省要求昌潍专区选择两个县动员600人前往苏联,分配在苏联两个企业,每个企业300人,于8月5日到达苏联国境奥得堡车站。[注]《关于动员赴苏工人的通知》,档号:A104-01-0125-001。赴苏工人条件仍按照1955年4月1日的中共中央指示规定办理,但将工人年龄改为20—30岁,另加“粗通文字”一项。经过研究决定,由昌潍专区的益都(今青州市)、临朐两县承担任务,益都县动员300名去苏联莫洛托夫市建筑工地,临朐县300名去北方乌拉尔区重型建筑工地。[注]《山东省动员青壮年劳动力参加苏联共产主义建设和学习生产技术的方案》(草稿),临朐县档案馆藏,档号:15-1-6。在工作基础较好,青壮年人数较多的地区可多分配一些名额,反之则减少名额。同时,应掌握多动员20%至30%的预备名额,以备因政治、身体不合格及临时疾病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缺额。[注]《关于转发山东省动员青壮年参加苏联共产主义建设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档号:A101-01-0347-014。

昌潍专区接到动员任务后,在12个区、83个乡开展动员。[注]《昌潍区关于动员赴苏工人工作总结》,档号:A104-01-0125-011。虽然赫鲁晓夫打乱了中国的动员计划,但是山东1955年的动员工作为两县的动员打下了良好基础,另外山东省借鉴了河北省清苑县的成功经验[注]《关于动员赴苏工人的通知》附件,“河北省出国工人动员委员会关于清苑县赴苏工人试点工作总结”,档号:A101-01-0447-005。,益都县的宣传工作基本按照之前的经验进行[注]《关于动员出国122人的宣传讲话材料》,青州市档案馆藏,档号:6-1-56。,将300名分配在7个区,自7月9日展开宣传,11日开始报名,至25日截止,共有3919人报名。报名非常热烈,甚至无任务区也有279人积极报名。为了慎重起见,凡审查合格者,政府逐户进行访问,在此基础上最终确定300名。这300名农民在当时文化程度较高:粗通文字者18人,初小二年者36人,初小三年者30人,初小毕业者72人,高小程度者87人,初中者5人。[注]《益都县赴苏工人工作情况报告》,青州市档案馆藏,档号:6-1-56,与上一份文件同一卷。

临朐县的动员过程与益都县同步展开,动员的过程大同小异,很快便按照计划动员了300名工人。为完成任务,避免集中后发生变化,两县提前于8月17日分别集中到县,进行了编队。集中期间签订了劳动合同,进行了政治、劳动纪律、礼节、乘车等方面的教育。以党团为主制定了行乘计划。[注]《昌潍区关于动员赴苏工人工作总结》,档号:A104-01-0125-011。1956年9月,600名山东工人到达了苏联。1957年,中国政府再次询问苏联是否派遣工人,苏方态度模棱两可,针对这一情况,邓小平明确批示不必再派工人到苏联去了。[注]⑦⑨段秀峰、李新锁编著:《清苑·1955·赴苏援建》,第121、207、264页。

动员工作的反复暴露了两国历史深处的矛盾——领土问题。苏联自知从中国窃取大量领土,对中国人重新进入苏联怀有极大戒心,尤其是朱德后来提出改将工人主要派往苏联远东地区时[注]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7卷,第428页。,更引起了赫鲁晓夫的警觉。赫鲁晓夫在与毛泽东会谈时,毛向赫鲁晓夫介绍中国历史,讲到了成吉思汗等少数民族政权被中华民族所同化的历史[注]赫鲁晓夫著、述弢等译:《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第2259页。,使得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之所以如此主动大规模派遣劳工到西伯利亚和远东,是想兵不血刃占领西伯利亚。[注]赫鲁晓夫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等译:《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第388—389页。所以苏联一步步地淡化冷却此事,直至没有下文。

四、援建工人在苏联的生产生活及归国后的安置

600名工人到达苏联之后,受到了苏联企业的热烈欢迎,按照计划益都县300人被分配到莫洛托夫市建筑工地,与上年河北省清苑县的一批工人会合,组建了一个大队。[注]段鸣琴:《我到前苏联的八年经历和见闻》,《清苑文史资料》第3辑,1994年,第178—196页。山东这一部分史料与河北省有重合。临朐县300人被分配到了北方乌拉尔区重型建筑工地,这个区包括很多涉密企业。从工作分配来看,基本是重体力劳动,但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工作,即在建筑工地每日工作8小时,星期六工作6小时,甚至部分工人在工作日每天只工作7个小时,工作6个月后便可以学习木工技术。一些俄语学得快、心灵手巧、又善于钻研技术的工人,都掌握了一两门新技术,比如电工、电焊工、车工、钳工和汽车驾驶等方面的技术。即便一直在建筑工地,也成为了熟练工,或是能操作某种机械的技术工。⑦

在生活上,苏联方面为中国工人安排了自己的宿舍楼和生活区。工人们住的是整洁的高楼集体宿舍,睡的是钢丝床,每间三四个人,室内铺有地毯,配有电灯、电话设备,安有暖气,每层楼房都有钟表。二层的一头为大间,作为办公室、阅览室。每层都有公用的洗脸室和厕所,都有清洁员负责为工人打扫卫生,大楼的地下室为商店,专为中国人服务,中国工人能买到很多苏联人买不到的商品。[注]《通过赴苏工人家属了解在苏工人情况的报告》,档号:A101-01-0572-005。工人吃的是面包、牛羊肉、土豆、洋白菜、鸡子等,喝的是牛奶,穿的是皮袄、绒裤、皮靴,宿舍离工作单位距离不太远,上下班都坐汽车。从以上工人的生活条件可以明显看出,当时中苏国力差距之大,赴苏工人的生活水准,在山东省很多县级干部都无法达到。

工人刚到苏联为学徒工,工资微薄,所以工人在苏联初期并没有给国内寄钱。后经中国政府反映,加之苏联进行工资改革,推行计时或者计件工资,从1958年起,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完成生产任务挂钩,激发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⑨ 每个工人最起码的工资是480卢布,超过工作定额可领到600卢布以上,工人的收入不断增长。很多人买了手表、眼镜、收音机等贵重物品,普遍往家里寄钱。据临朐县纸坊区统计,全区50名赴苏工人,向家中汇款者48人,平均每人汇款2.8次,汇款总额为5674元,平均每人汇118.2元。[注]《关于我省在苏工人生产、生活情况的报告》,档号:A101-01-0572-001。家属收到汇款后反响热烈,赴苏工人家属王莲群对调查干部说:“俺家以前在青黄不接时常发生困难,都靠政府救济,现在不用啦,俺儿子已捎来了130多元,这亏了共产党领导的好”。受此影响,很多人后悔没有报名去苏联,有的青年商量着现在就去乡里报名,准备来年去苏。[注]《通过赴苏工人家属了解在苏工人情况的报告》,档号:A101-01-0572-005。

山东人与苏联男人相比,工作积极,不酗酒、不打架,生活节俭,加之苏联男少女多,很多苏联姑娘主动追求中国工人。对异国婚恋,中苏双方在初期都非常开明,山东省有5人被批准与苏联姑娘结婚,并将照片寄回国内,还有的工人与苏联女大学生谈起了恋爱。[注]《关于我省在苏工人生产、生活情况的报告》,档号:A101-01-0572-001。有的虽然没有结婚,但是寄回国内的照片是与苏联姑娘在一起,结果引起了国内父母的担忧。纸坊区郭玉启的母亲说:“俺儿来信要在苏联找对象,我可不同意,他在外找上老婆就不回家啦。”[注]《通过赴苏工人家属了解在苏工人情况的报告》,档号:A101-01-0572-005。

赴苏工人在苏联安定之后,很多工人将自己的亲属接到苏联生活,参加苏联建设,很多在苏联生下了自己的孩子,这些人对苏联都很有感情。但是这些家属也带来了很多问题,1959年由山东、河北、河南省去苏的工人家属中约有50%的人患有沙眼病,还有不少人患有较为严重的妇女病,亦有个别患肺结核病的。河南省赴苏工人家属中甚至有小脚的妇女,由于她们的健康情况不好,这些家属到苏联后死亡1人,回国者5人。

上述情况引起了苏联方面的极大关注,因苏联当时已在全国消灭了沙眼病(包括中国工人)。为了在中国工人家属中消灭各种疾病,苏联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组织技术力量专门为中国工人家属治疗,有的地方还设立了临时的沙眼病医院。为了减轻苏联医疗机构的负担,特别是为了避免造成不良影响,中国决定今后凡患有肺病、沙眼病、关节炎以及其他较为严重的疾病者一律不准去苏联。经批准去苏联的家属,除公安部门的政审外,还必须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开具无疾病的医疗证明方得发放出国护照。[注]《转发劳动部关于赴苏工人家属进行体格检查的通知》, 河南省档案馆,档号:J0113-003-00292-004。

工人在苏联并不是与世隔绝,他们通过邮寄的报纸刊物得知,国内已经开始了“大跃进”运动,工人们都群情激昂,想为自己的家乡做些贡献。益都县工人一次性向县城捐助了15辆摩托车,结果在过北京海关时被要求缴纳关税。[注]《关于赴苏工人赠送摩托车免税问题》,档号:A101-03-0852-010。益都县认为是工人捐赠,不能按进口征税,通过山东省向北京海关反映,北京海关研究后认为,可以免税,但要办理免税手续。[注]《关于益都县赴苏工人回国无偿赠送给地方单位的物资请准予免税的函》,档号:A101-03-0852-011。最终,免于征收关税。[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关函复同意免税结案》,档号:A101-03-0852-012。这批摩托车在20世纪50年代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不过山东工人在苏联并不全是田园牧歌般的美好,先后有杨明宝、王立明、刘成兴等8名工人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苏联[注]《关于赴苏工人王立明和刘成兴死亡的通知》,档号:A104-01-0171-016。,其中以杨明宝的死亡事件最为典型。1957年10月20日,杨明宝带领工人在工地从汽车上卸土,被两辆汽车碰到,造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由于路途遥远,只能埋葬在苏联。在苏工友为杨明宝打了一副中国式棺材,工人为杨明宝砌了坟,四周修上了铁栏杆,两头修上铜牌。[注]《关于赴苏工人杨明宝死亡事情转告其家属的函》,档号:A104-01-0133-018。杨明宝们便以这种方式永远地留在了苏联。

伴随着死亡气息而来的,则是愈来愈冷的政治气息。中苏在1958年发生了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风波,炮轰金门事件,继而两国因为印度问题再次争吵,最终赫鲁晓夫单方面撕毁合同,停止援华项目,撤回苏联专家,让中国蒙受巨大损失。两国关系的变化,自然影响到赴苏援建工作,这种不利影响在苏共二十大之后便已经显现出来。根据苏联规定,全苏不准挂斯大林画像,但是在中国工人的办公室和宿舍里依然悬挂斯大林画像,导致双方龃龉不断。[注]段秀峰、李新锁编著:《清苑·1955·赴苏援建》,第210页。1963年“九评”发表之后更是火上浇油,双方此前已经续了两次合同,此时已经完全没有再续合同的可能,1964年第三期合同期满,山东工人与河南工人全部回国。

山东工人回国之后如何安置,成为一个问题。归国之后的工人,按照户籍,凡是城镇户口的全部在县城安排了工作,如益都县城镇居民王玉立,分配到县人委招待所当服务员,陈宝亭在县车站饭店,韩克金在农业机械厂当工人等。而农村户口基本安排回原籍务农。县政府对回乡工人作了不少工作,大部分工人的房屋、口粮问题都及时得到了解决。指示回国工人回乡后分配的口粮不低于社员的平均口粮标准,并具体提出了三项办法:第一个是准许工人买工分;第二准许借工分;第三对有困难的可补助工分。[注]《益都赴苏工人请愿集会的情况简报》附件,“关于赴苏回国工人安置思想情况及部分因病负伤人员安排意见的汇报(记录)”,档号:A104-01-0171-023。

对因工伤残死亡的,国家劳动部按照北京地区三级建筑工人的基本工资计算(每月47.43元),拨给省厅共计2845.80元。[注]《请调查赴苏工人杨明宝等八人供养直系亲属的情况》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关于发给在苏死亡工人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的通知”,档号:A104-01-0171-018。山东省根据调查情况,按照每人每家技术标准和生活水平发放了抚恤金。[注]《请调查赴苏工人杨明宝等八人供养直系亲属的情况》,档号:A104-01-0171-018。杨明宝系建筑四级工,工资标准为每月53.40元,按其工资的25%,一次性发给杨母5年的抚恤费801元;刘成兴生活水平低,家庭困难,发放1058元;白士庆801元;其他5名补助为480.60元。赵光厚等10名工人因病伤残的,根据每人情况,分别发放192—384.48元不等。[注]《关于赴苏工人因工或非因工死亡负伤致残的抚恤和补助的处理意见》,档号:A104-01-0171-019。

整体而言,山东工人的安置情况较为妥善,但并不是没有问题。为动员出国工人,山东省政府承诺回国之后分配工作,但是除城镇户口外,农民基本回乡务农[注]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劳动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2页。,这本身便是一个矛盾点。1964年距1966年只有两年的时间,此时国内政治气氛可谓风雨欲来,中苏关系更加恶化,受此影响,有的工人对分配工作彻底绝望[注]《临朐县计划委员会关于赴苏工人情况的报告》,A104-01-0171-027。,有的县对从苏联回国的工人不仅不分配工作,反而歧视他们。益都县回国工人从苏联带回了自己购买的自行车,想把它卖掉补贴家用,车价为100元,但按照县政府规定需要缴纳120元的税款,不仅不赚钱还要倒贴政府20元。[注]⑧《益都赴苏工人请愿集会的情况简报》,档号:A104-01-0171-023。此时工人间流传河北省清苑县工作分配较好,没有分配工作发给退职金补偿。受各种因素影响,益都县王营公社王营村30多名援苏工人酝酿集会请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连夜将情况汇报给省公安厅,请省公安厅、省劳动厅派人协同调查处理。

益都县政府妥善处理了此次请愿集会,活动发生后,益都县以为是有计划有组织的闹事,与代表对话才发现仅仅是要求分配工作,并没有其他要求。⑧ 经过研究,对困难社队予以照顾,房子倒塌的政府协助修复,对工人物品出卖进行税收减免,不让工人吃亏,由县商业部门收购出卖商品。对工作安排问题,县政府承诺争取有计划地解决,困难不大,退职金并没有此项规定,不予办理。至此,山东省赴苏援建工作全面结束。

结 语

山东省对苏劳务援助,是山东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鲜为人知的大规模劳务援助。这一历史,是难得的那个时代两国关系及其变动见证的鲜活个案,是中苏关系史上带有特殊性和典型性的历史事件,从一个侧面生动而鲜明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苏关系变化的复杂轨迹,丰富了那个时代中苏关系史的一些细节和具体内容,透过这些细节和具体内容又生动地反映了那个大的变动着的历史时代,因而其研究的重要价值得以彰显,值得将中苏关系转折时代这一个案发掘、梳理和揭示于世。

赴苏援建由赫鲁晓夫主动提出,中国积极参与,赴苏工人人数由100万减到20万,再到8万,最终2000人,数字的递减揭示了中苏之间的微妙关系。赴苏援建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只是很正常的劳务输出,但中国政府受制于历史问题与民族情感,不愿也不能公开宣传,导致如此重要的历史事件长期鲜为人知,反映了中苏“蜜月”时期双方关系的微妙性。中苏皆是大国,正常的大国外交都会讲究体面。1960年赫鲁晓夫撤回苏联专家,却默认中国工人继续留在苏联参加建设,中国政府也并没有主动将工人撤离,双方反而续签了合同,直到1964年到期。可见双方都留有余地,并不想彻底交恶,这显示了中苏关系的复杂性。

国家关系的变化也在600名山东工人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们在苏联生产生活长达8年,有的已经在苏联娶妻生子,却因为中苏关系的恶化导致离婚分手。在回国之时,中苏双方规定,已经结婚的要么留在苏联,要么离婚。有的选择留下,临朐县有20余人因婚姻留了下来[注]临朐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朐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9页 。,而很多工人尤其是党员,被迫与妻子离婚,儿女留在苏联,孤身一人返回中国,一别便是永别。同时中国工人与苏联底层的劳动人民结成了深厚的友谊,苏联专门为中国家属治病,对中国工人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充分说明当时中苏关系的友好,苏联党和政府对中国工人及家属很关心。

猜你喜欢

档号赫鲁晓夫动员
浅议专业档案实体分类及其在档号编制中的运用
国防动员歌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档号编制的原则与要求( 之三)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音乐迪斯尼
浅谈条形码技术在提高档案实体管理水平中的思路
“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指责
档案条形码批量制作方法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