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两难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18-01-23柳薇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道德与法治

柳薇

【摘 要】品德课堂中运用道德两难问题,能激起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做出有价值的道德指向。在实际教学中,以“遵循儿童认知规律,选择合适的道德情境”“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体现多元价值导向,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三条策略来实施“道德两难法”,由此诱发儿童的认知冲突,培养儿童的道德思维,促进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发展与升华。

【关键词】道德两难;道德与法治;实践路径

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境或问题。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般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围绕该故事提出的相关问题,以此判断儿童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并引导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规律,选择合适的道德情境”“借用现代技术手段,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体现多元价值导向,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是教师实施“道德两难教学法”的三条策略,由此诱发儿童的认知冲突,培养儿童的道德思维,促进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发展与升华。

一、遵循儿童认知规律,选择合适的道德情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依据“道德两难”情境勾勒出人的道德判断所遵循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发展路线,指出道德判断的基础在于道德认知的发展。而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由此可见,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水平是与他们的年龄成正比的。

教师对道德两难问题的选择,不仅应源于学生生活,更应遵循学生的道德认识发展规律,不宜过于复杂,导致学生一知半解或片面理解,无法诱发儿童的认知冲突。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10课《清新空气是个宝》为例,该课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清新的空气是人类健康生活的保障,了解周围空气状况、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空气保鲜”的建议,使学生从小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设计了关于“放鞭炮”的道德两难问题:“亮亮回到农村老家过年,发现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爷爷开的小商店里还在卖鞭炮。看着到处弥漫的浓烟,闻着呛鼻的味道,亮亮是否应该拨打12369环保热线进行举报?”教学过程如下。

生:应该举报。因为他们污染了空气,影响了其他人的身体健康。

生:如果举报的话,卖鞭炮的爷爷就会被抓起来的。

生:如果邻居知道是我举报的,要骂我的。

师:那还要不要拨打举报电话呢?

生:不要,不要,不要。

道德两难故事,是科尔伯格研究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根据研究发现,0 - 9岁儿童尚处于“前习俗水平”阶段,是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或者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案例中的两难问题,虽然在儿童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但是涉及社会发展、民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多项交叉的问题,对于正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学生而言,显然已经超越了他们现有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无法诱发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根据道德两难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道德冲突的情境以两条简单的道德规范为宜,涉及三种或更多的道德规范冲突,复杂的情境容易造成学生关注点偏离主旨的现象。如果将案例中的道德两难问题应用于高年级的相关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对价值观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等复杂问题的思考,进行合理的道德判断和行为抉择就有一定的意义。

二、借助現代技术手段,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

由于问题情境的两难性,学生不清楚哪种选择是正确的,担心一旦说错受到批评或嘲笑,所以课堂中容易出现“一边倒”或冷场现象,从而造成教师无法切准学生的思想脉搏,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道德两难问题所引发的道德认知冲突进行思考和交流的过程, 是学生学习道德的过程。只有营造一种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心理安全感,才能畅所欲言,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破解传统课堂中的这一瓶颈问题。

如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我该不该这样做》一课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了道德两难问题情境:大队委员小梁是学校“星级班级”评比活动的评委,在巡视检查中发现同班同学小戴有违纪行为——在走廊上奔跑。虽然小戴看到小梁后,马上停止了奔跑,但是按学校要求应该扣分。如果给小梁扣分,班级有可能失去第一名,如果不扣分,就是一种不诚信行为,会失去评委的公信力,该怎么办?

课堂上,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都表示要扣分,使两难问题不再两难。然而在课后交流和实际生活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会选择不扣分:一来怕小戴生气,失去朋友,二来怕失去班级荣誉,被同学埋怨。显然,课堂上的“一边倒”并非表示学生真正理解了诚实的价值和意义,而是迫于心理压力的“投其所好”,并不能暴露出学生真实的认知水平。于是,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借助智慧教室的“表决器”功能,让全班学生同时按键做出选择。因为“表决器”能即时汇总数据且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无形中营造出网络匿名环境,带给学生一种安全感,缓解了学生因选择真实意愿被批评、嘲笑的心理,便有了真实的选择,投票结果使两难问题体现出两难性,为学生发现认知冲突, 积极参与观点交流,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奠定了基础。

三、体现多元价值导向,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受年龄和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 小学生看待事物和现象总归比较粗浅, 他们判断对错往往是从具体的个人观点出发的。因此, 国家德育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由于“道德两难问题”是学生根据已有的道德经验与水平所表达一种判断与态度,教师容易产生“只要大胆表达都予以认可”的误区,缺失了道德教育价值引导的作用。

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为例,该课旨在通过体验,引导学生内心接受和认同排队的重要性和意义。教材提供了《是我先来的》绘本故事,意在体现遵守规则与礼让特殊人群的关系,如因故暂时离开队伍后是否允许插队,遇到老弱病残是否允许插队,遇到同学小便憋不住时是否允许插队。这些道德两难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突破前习俗阶段的道德认知水平,走向更广泛的公共生活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的价值比较,引导学生去自觉接受,在不同甚至矛盾的选择中体现多元并存的价值导向,进行自我价值定向。教学片断如下。

师:刚才故事中一位叔叔因为打电话离开了队伍,再次回来时,大家要求他遵守规则,重新排队。这时,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背着行李来了,妈妈却说:“您先请!”刚才不是说人人都应该遵守规则,为什么允许老爷爷插队呢?我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必须遵守规则。只有这样,我们上车有秩序,才会更安全。

生:上车应该排队,不能破坏秩序。老爷爷来得迟,也应该遵守秩序排队,这样对大家才公平。

师:如果你是这个老爷爷,年纪大,还背着沉重的行李,排在队伍最后,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

生:他一定希望快点上车,可以坐下休息。所以我认为妈妈做得对,应该孝敬老人,我会礼让老爷爷。

生:公交车上也有照顾“老弱病残”的爱心专座,说明对特殊人群要献出爱心。

师:如果队伍里的其他人不同意礼让老爷爷,怎么办?

生:我可以先询问一下队伍中的其他人,愿不愿意和我一起献爱心。如果还是有人不同意老爷爷插队,那就让老爷爷排在我的位置,我排到后面去。

师:你的办法真好,既遵守了规则,又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值得我们学习。如果别人礼让了你,该用什么方式表达谢意呢?

从法治的角度,不允许插队是在遵守、维护规则,即使面对人情也要讲规则,培养学生从小敬畏规则、敬畏法律的意识。但是尊老爱幼、关爱特别需要帮助的人群,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素养。 作为教师,首先对道德问题要有正确的道德判断, 才能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从案例不难发现,由于二年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有限,教师紧扣学生“排队礼让=不守规则”的认识,通过几个追问,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正确深入理解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多元价值并存的合理性和导向性,理解规则与道德间相互补充、融洽的关系。教师将讨论的重点聚焦在“什么情况下礼让”“礼让好办法”“及时感谢礼让的人”上,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换位思考,帮助学生解决认识上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既要守规则,也要懂礼让,而不是僵化地守规则。教师的引导,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价值引导下帮助学生提炼出自我道德价值判断,正确处理道德问题,提升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总之,道德两難法,有助于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加深道德认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两难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要取得实效,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同时,更需要教师发挥好价值引导作用。这是每个品德教师的一项任务,也是一种责任。

参考文献:

[1]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柯森,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吴海燕.设两难情境,促道德发展——浅谈道德两难问题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6(19).

[3]冯玲君.由“道德两难问题”所想到的——依托“两难问题”, 提升学生道德判断力[J].考试周刊,2018(57).

[4]赵亚夫,胡玲.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路小学 310000)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