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实施“德育+”主题整合课程的三要素

2018-01-23叶杰军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德育课程

叶杰军

【摘 要】为了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可以从目标、内容、教学三要素入手,将国家德育课程与地方课程、其他校本德育课程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的整合,构建“德育+”主题整合课程。

【关键词】德育+;主题整合;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主题,并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内容重复交叉”“活动缺乏整体规划”“德育缺少统一主线”,呈现出乱、多、杂的现象。仅以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为例,就有少先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廉洁教育等28项,令学校穷于应付,教师无所适从,学生兴趣寡然。

“德育+”主题整合课程,是以国家德育课程为基础和中心,整合了“小公民”“弘德敬廉”“人·自然·社会”“我爱宁波”等地方课程、校本德育课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主题活动、少先队活动课等主题教育活动,从目标、内容、教学三要素入手,将课程之间重复和交叉的内容剥离出来,结合学校日常德育主题活动、少先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蕴含德育功能的教育元素,进行合并、重组、删减或补充。学校对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实现学习效率、学习兴趣的最大化。

一、目标融合是核心

“德育+”主题整合课程的目标融合,就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与学生核心素养要求,以国家德育课程为中心,结合学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梳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重复交叉的内容,对各类德育教材和德育活动进行目标融合,增强课程实施的综合性、系统性和有效性(见图1)。

(一)“1+1”式目标融合

学校把国家德育课程教材《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与其他的德育教材或德育活动进行整合,形成特有的“1+1”式目标融合。这样的课程整合,既能体现国家德育课程与其他德育教材之间的互补,减少穿插和重复,又能突出德育活动的主题化、系统性,如表1所示。

(二)“1+X”式目标融合

学校把国家德育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少先队活动、德育活动等相关内容,根据相同或相似的教学目标稍作整合,即可发挥“1+X”目标融合的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率(见表2)。

二、内容重组是关键

“德育+”主题整合课程的内容重组,是基于目标融合,以相同的教学目标为中心点,从单元、年级和学段三个维度,把相同或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拓展,构建一个重点突出、内容全面、便于操作的有机整体。

(一)单元教学内容重组

在确定德育活动主题和德育教材的目标融合基础上,将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减少课时,提高教学效率。如学校9月的德育活动主题是“学会关爱与合作”,就可以依据各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四周的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二)年级教学内容重组

年级教学内容重组,就是对每一个年级的德育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如学校对四年級“德育+”主题整合课程进行全面有效的梳理整合,既做加法,也做减法,把有些适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纳入到综合实践课程中(见表4)。

(三)学段教学内容重组

“德育+”主题整合课程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需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对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与整合,使“德育主题”呈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特点。例如,为了实现“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教学目标,一年级到六年级(小学学段),分别从“我爱我家”“我爱我校”“ 我爱鄞江”“我爱鄞州”“我爱祖国”“我爱地球”进行梯度式教学,使教学目标接地气、有实效(见表5)。

三、教学策略是手段

“德育+”主题整合课程的教学,既要体现“德育+”整合课程的主题性,也要注重课堂向课外时空的延伸,让课程追随学生的生活,使德育教学贯穿于学生课内外的所有生活领域。

(一)上课+

上课+,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的教学方式。即通过1~2课时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白道理,激发情感,再通过课外自主实践活动进行拓展、延伸,加深体验,做到知行合一。如四年级下册“我们的节日”主题整合课程,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以及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再组织学生参加鄞江独有的节日——“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庙会,感悟这些活动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蕴。

(二)活动+

活动+,是指以实践活动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即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体验实践活动,增加感性认识,获得情感,课堂教学只是作为实践活动的铺垫或总结,或是只安排纯粹的体验实践活动。体验实践活动一般安排2~3课时,课堂教学为1课时。如四年级下册“雷锋少年”主题整合课程,先组织学生进行“学雷锋活动现状”的课外调查,再组织开展“如何向雷锋学习”的课堂大讨论,从而播下“乐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种子。

(三)上课++

上课++,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进行情感体验、行为指导后,再回到课堂(简称“上课+活动+上课”),或者以课堂主题整合教学为主,开展实践活动(简称“上课+上课+活动”“活动+上课+上课”)的教学方式。这样的主题整合课程,适合抽象的、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教学内容,一般以课堂教学2~3课时,体验活动1课时为宜。如四年级下册的“我爱艺术”主题整合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欣赏不同民族的服饰、少先队组织“小小设计师”走秀活动、总结表彰三步来达成教学目标。这是“上课++”教学方式的基本结构。

(四)活动++

活动++,是指以实践活动为主,通过实践活动增加感性认识,再经过课堂学习而明理,最后再经过实践加以巩固,从而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简称“活动+上课+活动”),或者以实践活动为主干,以课堂教学为铺垫或总结(简称“上课+活动+活动”“活动+活动+上课”)的教学方式。以活动为主的主题整合课程,适合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一般以体验实践活动2~3课时,课堂教学1课时为宜。如四年级下册的“我爱鄞州”主题整合课程,通过课前小队活动、课堂学习、组织“家乡名片展”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这也成为“活动+上课+活动”教学方式的基本结构。

“德育+”主题整合课程的实施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目标的确定、教材的选择、主题的明确、活动方案的预设,到教学的实施,课题组历经反复研讨、调整与反思。学校在探索的过程中,始终以“德育+”课程思想统领德育工作思路,进一步树立德育工作人人有份、个个有责的大德育观。当然,“德育+”主题整合课程在实施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如何保证国家德育课程的课时和教学质量、如何科学合理地做好德育课程整合设计、课程整合如何统筹安排师资和研训、如何拓展德育实践体验活动的渠道等。这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实践进行研究。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中心小学 315151)

猜你喜欢

德育课程
构建“双有绘本共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德育出希望之花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