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本位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2018-01-23陈然之

文理导航 2018年33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提升儿童

陈然之

【摘 要】儿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应试着通过“激情导入、创设情境、动手实验、课后延伸、细心观察、研学实践”六个途径,全面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儿童;提升;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实践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步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牢牢树立“儿童本位”的教学意识,全面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提升他们的自身素养。

一、激情导入,让儿童兴趣盎然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实践证明,教师课前的激情导入,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思维的涟漪,让他们对老师将要讲授的内容充满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期待,实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蜗牛”这课时,我首先带领孩子们猜谜语——“头顶两只角,身背一只镬。只怕晒太阳,不怕大雨落。”猜一小动物。然后我再给他们讲述蜗牛与乌龟赛跑的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内心期待着对蜗牛有更多的了解。当我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蜗牛的身体、蜗牛的运动,了解如何饲养蜗牛”这句话时,学生们一片欢呼。有了这样激情、激趣的导入,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创设情境,让儿童幸福体验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总喜欢运用感官、听官、视官去感受和体验。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想方设法通过演示实物、实验、生活故事、游戏、简笔画、图片、放录像等形式把学生带到特定的课堂艺术境界中,以引起相同的情感体验,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时,我首先带领孩子们欣赏了《凿壁借光》的故事,在优美、动人的故事中,孩子们兴趣盎然。对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下沉的物体会上浮吗”一课时,我给学生播放阿基米德揭开真假王冠的故事。当学生欣赏到阿基米德从浴盆水溢出来的启发从而发现了物体沉浮的规律时,兴奋不已、啧啧赞叹,急于动手尝试去验证自己内心的想法。

三、动手实验,让儿童亲身参与

小学科学课分为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实验课包括“实验讲解、课堂观察、动手操作、总结记录”等几个部分。宋代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啊,要让孩子获得科学知识,就一定要让他们去实践、去操作。而动手操作又是孩子们最喜欢、最乐意做的一件事。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积极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验,让他们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进而夯实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秘密”一课时,我将班级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组分别对接触面光滑、接触面粗糙,物体重量重、物体重量轻等情况进行自主实验,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在对比观察、实验中,得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以及物体的重量大小有关。当学生填写完实验记录表后,个个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因为这个结论是他们在亲身参与体验中而获得的,不仅真实有效,而且讓孩子们铭刻心底。

四、课后延伸,让儿童自主探究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我们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更要认真指导孩子在课后去有效拓展、大胆实践,只有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才能够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从而揭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秘密的时候,我给学生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玻璃路面和水泥路面,车子在哪种路面上跑得快呢?我们应该如何来验证呢?”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让学生对摩擦力有更深入的思考。同时,我积极鼓励他们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引领他们到生活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判断,让孩子们通过课后的动手实践、亲身操作、自主探究,去发现和积累更多的知识,进而有效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达成巩固、拓展、延伸的无缝对接。

五、细心观察,让儿童自己发现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知觉活动,更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伽利略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实践证明,一个观察力很强的孩子,总会在生活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创造。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更要鼓励孩子到生活中去观察、去倾听、去体验、去创造,这样才能够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蜗牛有什么特点”这课时,首先要认识蜗牛的身体,并且“腹足、触角”又是本课的教学词汇,这些内容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说教,就很难让一年级的孩子真正的理解和学透,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我根据天气的变化来调整此课的教学时间,选择在一场雨后,带领孩子们走进校园,在校园中寻找蜗牛。当孩子们凯旋而归时,心中充满了快乐和幸福。此时,我让他们四人一组对捉到的蜗牛进行认真观察,用手试着去触摸它身体的几个部位。最后,我让他们自己来谈谈观察到的蜗牛身体,说说自己的发现和内心想法,结果孩子们一个个都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六、研学实践,让儿童尽情表达

《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与同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教学中,除了教室、实验室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之外,还有更多的科学学习天地。如校园、社区、科技馆、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等。因此,我们要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研学探究活动,让儿童自己去发现,尽情去表达。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给物体分类”一课时,我带领孩子们走进社区的菜市场,让他们亲自观察、亲身参与、与同伴尽情交流,对观察到的蔬菜按照“轻重、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简单说出自己分类的理由。结果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还在愉快的观察、触摸、合作、交流活动中学会了给物体分类的方法,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在观察中比较”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比较出恐龙的大小,我把孩子们带到学校科技展览馆,让孩子们在各类恐龙模型面前进行直观比较,分组交流自己最得意的方法,让孩子们在尽情表达中掌握了恐龙比较的标准和方法,让他们在愉快的研学实践活动中,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科学素养。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儿童本位这个原则,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发现、探究、创造能力,从而促进他们更加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提升儿童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