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习作素材从单一走向多元

2018-01-23黄代鲜

文理导航 2018年33期
关键词:策略思考

黄代鲜

【摘 要】学生习作难以走出困境,最主要原因是习作素材贫乏,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习作素材贫乏与学生取材单一有关,教师需要思考学生获取素材的多元问题,并努力促进学生的取材从单一走向多元。

【关键词】习作素材;走向多元;策略思考

平时,对学生的习作,我们多是“怨声载道”。叫他们写作不要千篇一律,可就是陋习不改。仔细分析,千篇一律主要是因为素材单一,为了学生的取材不为单一,应进行关的思考和实践,促进学生取材多元。

一、让习作素材从单一走向多元其眼要勤

现在的学生,写作时很难“眼观四方”,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不少学生已经失去眼观四方的机会。现在的小学生,大多已没有接触大自然的可能。平时在校,除去上课就是作业;在家,不是作业就是电视。那蓝蓝的天空,那香甜的果实,那汹涌澎湃的浪涛,那高耸入云的山峰,都是学生难以尽收眼底的。由此而知,小学生虽然也长着一双慧眼,但难以“极目四望”,如此一来,习作材料怎么可能多元?小学生取材不多元,习作文只能就是千篇一律。针对这样的情形,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眼观四方”创造条件,力促学生“极目四望”。首先,学生在校,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向高处去仰视:看蓝天、看白云、看远山、看远处的房、看眼前,人是怎样美,景是怎样美,事是怎样美;其次,向学生布置作业:在回家的路上进行观察,风驰电掣时你看到了些什么?物和景都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再次,让学生在家里,注意体验父母及相关长辈的生活。如:父母是怎样劳作的,父母是怎样关爱自己的。当学生体验得多了,便会有更多感触。除此之外,教师也必须让学生能够“我的地盘我做主”,倘若学生喜欢观察天上的飞禽,观察地上的走兽,观察河里的鱼虾,我们不要去阻拦他们,只要他们尽兴,就让他们尽情观察。实践证明,学生获取素材的眼睛勤了,获取的素材就显得广泛、普遍。学生形成了习惯,便为增长更多见识、积累更多习作素材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让习作素材从单一走向多元其耳要灵

平时的作文,教师都习惯让学生写自己耳闻目睹的事情。因为学生所耳闻目睹的,是学生容易下笔的,而且也是真实的。事情永远都离不开人为,人们在为事中不仅仅有行为表现,而且有语言表达。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人所表达出来的语言最能表现事者当时的心理,如:英雄人物在壮烈牺牲前所表达出来的语言则多为豪言壮语,充满着雄壮的美丽;如:相关长辈与其晚辈间所发生的事情,多表达着充满柔情的语言。总而言之,语言随着所发生事情不断变换;处事的人也各具特点,往往表达语言的情态多不一样,有人表达比较缓慢,慢条斯理性;有人表达多显情绪急躁,让人一时不能理解。处事之人的语言功底也不一样,同一件事,也可能表达同一个意思,但有语言功底的人表达出来的语言其含义则比较深刻,如:平时语言幽默风趣者在任何场合都能够逗人行乐。小学生在平时叙述相关事件时,总是枯燥乏味,缺少充满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在学生写作前,教师也多强调关于语言描写,但学生就是从自己的牙缝里挤不出语言来,即使有一定的语言描写,千口一词的现象也是极为严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让习作素材从单一走向多元,学生的耳朵一定要灵。让学生的耳朵灵,需要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需要养成的倾听习惯,需要交给学生倾听的方法,需要告诉学生可倾听的内容。如:学生倾听,可倾听的范围比较广,大自然的一切声音都可以去倾听:风声、雨声、雷声可以去倾听,蛙鸣声、犬吠声、狼嚎声也可以去倾听,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声,普通百姓的家常话更可以去倾听。学生如果能将八方声音交织在具体的写作中,则完全可能是一首首婉转悠扬的儿童交响乐。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进行相关声音的倾听,也经常让学生对相关声音进行模拟;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对相关人物的语言进行积累,并努力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去揣测人物的内心,去思考人物的品质。当我们的学生能够经历到这些,习作素材的单一走向多元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让学生习作素材从单一走向多元其手要勤

《语文课程标准》已把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积累置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感性思维比较强势,而理性思维比较弱势,我因势利导,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用立体化、科学的训练模式,开发灵活多样的,学生喜爱的各种活动,如:在活动课上我组织学生做照镜子、贴鼻子、丢沙包等活动,在活动前教师要做好策划,活动中要当好引导者,活动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此时,教师要捕捉每一个闪光点,把它录下来,然后回放给学生看,此时,学生不但能看到自己的表现,还能看到他人的展现,还能欣赏到整个场面,于是情动词发,情不自禁地表达出感受与内心,体现自我。积累习作素材,还可以从课堂到课后,校内到校外,我刚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及语文任课老师时,就布置学生每人种一棵树或花草,还让父母陪伴孩子种植,这样学生的习作素材就有真实性、生活性、乐趣性、连续性。安排家长和孩子做亲子活动,如:让父母教会孩子一样本领,并把过程拍摄下来,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习作多元化,家长也起着重要作用,可陪孩子多旅游,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记录下来,这样,孩子就会变被动观察为主动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习作素材无处不在。

四、让习作素材从单一走向多元其心要细

人们都习惯用“走马观花”去形容观察不细致,也都习惯用“囫囵吞枣”形容阅读不细致。从相关意义上说,一切不细致都是不会有有好回报的。让习作素材从单一走向多元,若学生不细致,也是走不好这条路的。如:学生观察具体事物,多会出现着“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象,这便导致写出来的文章难以给人以真实感,更体现不出学生的真情实感。教师在让学生习作素材从单一走向多元时要求学生处处留心,窃以为,处处留心还不为足,应当让学生去处处留细心。古诗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诗人光去横看,只看到庐山的“岭”样,而看不到庐山的“峰”状。又如:诗人还思考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真实原因,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学生观察多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象去看,是学生观察的心不细。要想让学生也能够在习作素材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过程中做有心人,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引导。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第一朵杏花》,竺可桢为什么问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是物候研究的需要。如果我们让学生也对自己所观察的一切做到打破砂鍋问到底,学生不仅能够观察到许多内容,更能够养成一种心细的习惯。为了促成学生习作素材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心细,我们可引导学生实现这样几个结合:首先,观察和讨教的结合;其次,观察和搜索了解的结合;再次,是观察和思考的结合。为了促成学生习作素材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心细,教师还可以建立相互交流的机制,如:可采取每天让一名学生分享观察所得的形式,开展学生每日交流的活动。学生一人一思想的交流,便是学生习作素材从单一走向多元的集体智慧,绽放的就是学生习作素材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极为靓丽的奇葩。

学生习作素材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思考应当是丰富的,笔者所做的思考还略显片面。学生习作素材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思考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要想自身的思考比较全面和深刻,还需戒骄戒躁、不断探索,只有“吾将上下而求索”,才可以获取学生习作素材从单一走向多元的理想效果,使小学生的习作素养真正形成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云云.观察,让习作“润物细无声”[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6.2

[2]曲靓.我的“花式”素材积累[J].小学语文教师,2017.4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策略思考
语文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思考
阅读教学课堂学生激烈争辩的思考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智慧
运用思维突破语文教学难点
英语教学中形成学生语感的思考
物理课堂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学校管理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对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表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