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两会中的中国形象

2018-01-23杨妮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

杨妮

【摘 要】 本文收集了来自CNN、BBC、《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时代周刊》、《经济学人》等西方大媒在2017年3月3日至3月17日期间62篇对中国两会的报道为文本,分析探讨西方媒体是如何报道中国两会的,这些报道在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方面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西方受众通过这些信息会形成什么样的中国形象认知,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提出策略思考,希望对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策略有所启示。

【关键词】 报道议题;拟态环境;中国形象

在世界多极化、媒体多元化的今天,中国形象的塑造和国际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硬实力”迅速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日益密切,但皮尤调查报告显示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软实力”的接受和认知并未随硬实力的崛起而同步提升。

现有研究发现,西方受众的中国形象认知受到西方媒体对华报道所产生的拟态环境影响很大。佩瑞(Perry)曾在一项实验研究中指出美国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新闻来做出对他国的判断。[1]昆契克(Kunczik)也认为新闻报道是国家形象传播的强大渠道。[2]赛德(Syed)的研究发现对华报道与对华民意极大关联。[3]王秀丽和休梅克(shoemaker)研究指出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与美国人的中国形象认知与他们所接触的对华报道显著相关。[4]

本文收集了来自CNN、BBC、《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时代周刊》、《经济学人》等西方大媒在2017年3月3日至3月17日期间62篇对中国两会的报道为文本,分析探讨西方媒体是如何报道中国两会的,这些报道在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方面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西方受众通过这些信息会形成什么样的中国形象认知,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提出策略思考,希望对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策略有所启示。

一、国家形象研究现状及趋势

对国家形象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西方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早。美国学者马丁等把国家形象定义为“某一国家的描述性,推理性,信息性的信念之和”;巴洛格鲁等学者则认为“个人基于这个国家的所有变量因素而形成的总体印象”;考特勒等定义国家形象为一个人对一个国家的领悟、观点、回忆和印象总和。西方学者从国家形象的定位、塑造以及推广等不同层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中国学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才进入体系性研究。管文虎等(2000)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国家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形成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孙有中(2002)认为一国的国家形象是公众对该国的政治、外交、文化、社会以及地理等诸多方面状况的综合认识和评价。孙津(2001)则认为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主要在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共同体的整体实力、意识形态等。明安香(2009)认为国家形象包括主观形象和客观形象,主观形象指的是国家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行动和言论向外界展示的形象;客观形象是指国内外公众和媒体对该国的行动和言论的实际印象。此外,程曼丽、刘小燕、李希光等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国家形象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

截至目前,国内有关国家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国际关系、公共外交的角度出发的研究;如孟建(2008)研究国家形象建构与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金正昆(2010)研究中国特色大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汪涛(2010)研究国家形象、国家营销与国家软实力;钟新(2011)研究公信力视野下国家首脑国际形象构建。二是从文化跨越角度的研究;如尹鸿(2009)研究中国电影与国家软形象;金元浦(2010)研究文化复兴、重建文化中国国家形象;陈培爱(2013)研究孔子学院对国家形象文化传播力量。三是从媒体角色与媒体传播角度的研究;如程曼丽(2007)研究国家形象塑造中媒体策略;石义彬(2008)研究奥运报道中国家形象塑造的媒体策略;马凌、康皎(2011)研究中国形象与国际舆论引导策略;范红(2016)研究国家形象与传播战略。总体来说,以上研究大多从国家的国际战略层面探讨国家形象的定位、塑造、传播等宏观策略。

近年来从媒体角色和媒体传播角度的研究除了上述宏观层面的研究外,出现了大量从具体的媒体报道来研究西方视角中的中国形象认知的研究。利斯(2003)研究2000年到2002年《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美国四大日报的对华报道呈现出的中国形象;彭增军(2004)从《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的涉华报道研究中国形象的美国公众认知;斯通(2007)研究了《时代》、《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的对华报道;王秀丽和舒美克(2011)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的五千多篇对华报道中分析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郑保卫、赵丽君(2012)研究西方国家主流杂志封面中的中国形象。

综上,在国家形象研究方面,学者们做了大量的探讨并且贡献了相当的成果。这对我们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启发。

二、西方媒體两会报道内容分析

2017年3月3日至3月17日中国两会的召开受到了西方媒体的密切关注。本文选取了CNN、BBC、《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时代》、《经济学人》等西方大媒的62篇中国两会报道为文本,对报道内容,主要议题,报道倾向等进行了分析。

从62篇报道内容来看,此次两会报道西方媒体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议题上,对中国公众所关注的民生类议题关注不高。

1、经济篇

在收集到的62篇报道中,28篇关注了经济议题,这些报道大都聚焦中国经济2017发展目标以及经济改革。中国政府会上提出2017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为6.5℅,对于这个经济增长目标BBC报道说这是中国26年来的最慢增速。CNN报道中也指出“China expects its growth engine to continue to cool off after decades of breakneck expansion.”《华盛顿邮报》 同样报道这是 “a lower than usual growth target”。《华尔街日报》由此判断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在走 “cautious”路线。BBC还报道了中国政府提出的经济政策,包括阻止债务上涨、限制金融风险、保持增长稳定等。除了对经济增长目标的各种报道,各大媒体也分析了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目标的未来完成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华盛顿邮报》 指出由于中国目前的债务问题、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以及经济发展趋于成熟问题,6.5℅的经济增长目标可能也是 “ still out of reach”。《纽约时报》对过去五年中国经济政策及其效果做了评论,报道分析了中国在货币改革、房地产改革、金融市场改革、工业产能改革、国企改革等方面的成效继而表示对会议中提出的接下来的改革并不持乐观态度,同时指出中国在允许外国投资者更多地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方面做得还不够。《华尔街日报》指出中国工业驱动的旧经济模式已失去动力,同时又面临工业产能过剩、债务上升、资本外流等新问题。《经济学人》报道中对中国经济改革,包括增长目标放缓、债务问题解决、金融市场好转等方面表示了些许肯定,但同时也对未来经济发展表达了怀疑和担忧,它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这个化茧成蝶过程会是 “the kind of painful change”,目前发展是确保茧的健康,化蝶还得看中国政府后面的动作。endprint

2、政治篇

西方各大媒体的中国两会报道中对政治领域的关注仅次于经济议题。首先,这些报道基本延续了西方媒体对华政治报道的一贯关注点,比如對一党制、民主、人权等方面的一些评论。CNN在报道中称中国的两会 “lacks the power of the U.S. Congress”, 中国的两会像是“rubber stamp”。此外,几大媒体对香港台湾问题也给与了极大的关注。《每日电讯报》认为香港台湾问题是中国两会的一个政治看点。CNN报道称中国政府对香港的 “intervention”会影响一国两制,《华盛顿邮报》也报道说 “Beijing has stepped up its rhetoric and interference in Hong Kong affairs”。西方媒体也对习近平主席执政期间包括反腐等各种政策表现出极大关注,《华尔街日报》用 “ a strong stateman”来形容习主席的形象。除了以上几点,西方媒体对此次中国两会宣传平台的数字化改造也进行了关注和报道,这本应属于科技领域的关注,但因为报道的政治口吻极重,笔者也将此纳入政治议题范围。对于两会宣传平台从纸质版的海报转变为LED电子屏的视频播放,BBC评论说:“Its the same old propaganda, just on new platforms.”《华尔街日报》报道了在今年的两会中政府推出了一款app,民众可以通过它向代表们提交一些问题,BBC则对本次两会中政府首次推出的微信群聊这样报道 “The propaganda initiative has even stretched as far as a group We-Chat, Chinas most popular social media app.”它认为这种数字平台转换以及新媒体应用不只是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更是政府政治宣传的 “trick”,尽管这些改变的确吸引了更多中国年轻人对两会的关注。

3、军事外交篇

除了经济和政治,西方媒体对中国两会中的军事、外交议题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军事方面主要聚焦中国削减军事支出问题,很多西方媒体把中国军费削减和美国军费增加做了对比报道。CNN报道称7℅的军费上涨预算是七年来最低增幅,而美国特朗普在之前的国会发言中提出美国将增加540亿美元军费预算,CNN猜测中国会在下一年加大军事投入,报道中同时提到了中国即将完成第二艘航母的制造,预计2020年将开始运行,还评论说 “Chinas military build-up unsettled its neighbors and Washington.”《华盛顿邮报》也在报道中猜测中国政府将会增加海军投入。BBC报道指出中国的军事和海军力量引起关注,它指出中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的态度越来越强硬。《纽约时报》报道了中国军费七年最低增幅,但对中国政府不打算与美国军备竞争提出怀疑。《每日电讯报》则认为2017中国国防军事低预算是因为国内经济滞缓造成的,并且在报道中提出 “China posed a threat to the region with its expanding military.”。

外交方面西方媒体的报道则主要集中在中美双边贸易、南海国际争端、以及中朝关系等三个方面。在中美双边贸易方面各媒体集中报道了中方不惧和美国打贸易战的强硬言辞论调。《华盛顿邮报》一篇题为 “China to Trump: We dont want a trade war -- but if there is one, youd lose”的报道对中美双方在双边贸易中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中方态度以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为代表:中国不想开展贸易战,但一旦开战,美国公司将遭受巨大损失,双方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外交关系会向积极方向发展,总理对中美关系未来持乐观态度。美方态度则引用经济学者Christopher Balding 的评论,他认为贸易战对中国的影响会更大。在南海问题上西方媒体同样报道了中国的强硬态度。《美国经济网》引用王毅外长的发言 “If someone is still trying to make waves, they will have no support and will meet opposition from all parties”,《每日电讯报》指出“China angered rivals such as Vietnam and Philippine”。外交方面另外一个关注点则是中国的对朝态度,《华尔街日报》报道中提到美方呼吁中国抑制朝鲜,CNN则报道了中国希望各方能够努力减小朝鲜半岛紧张局势。

三、西方媒体两会报道与中国形象塑造

在西方媒体两会报道中经济是各大媒体最关注的问题。2011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公众觉得他们对中国的经济关注大于军事。[5]2012年五月,皮尤调查寻访了一千多名美国人,这些人表示他们更担心中国经济的发展问题,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中国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中国影响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以及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等。[6]

国际公众对中国经济的极大关注合理解释了在西方媒体在中国两会报道中的经济议题占到所有收集到的报道总数的45℅,而这些报道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的经济形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塑造;《经济学人》的两会报道塑造了一个正在经历各种阵痛,努力保持健康并需要经历漫长过程期待日后化蝶的茧子形象。BBC引用经济学者的言论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做出预判。综合各大西方媒体的报道,可以发现他们对中国经济表示了极大关注,向国际受众传达出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针对中国政府放慢国家经济发展步伐的决策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同时对这些决策实施效果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又表达了各自的预判。从收集到的62篇报道中可以看出像《纽约时报》、CNN、BBC等西方媒体对中国两会的政治报道有明显的国家利益、主观意识形态影响,在明显的优越感背后也表现出了一丝危机感。endprint

如果说在军事方面各西方媒体对中国两会报道通过比较中美军备,提及中国航母建设,以及预测中国军费后期调整、海军未来发展,来展现出中国越来越强大的中国军事形象,那么在外交方面则通过对中国在中美双边贸易、南海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以及对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的行动呼吁则来强调一种 “大国责任”论基调。

在对62篇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分析中发现,除了以上几个关注点外,各媒体对中国此次两会的报道还涉及其他一些方面,比如《纽约时报》对中国政府法律改革目标的关注,《华盛顿邮报》对中国立法机构计划为妇女、农民、工人、专业人士等提供更多与会席位的两会内容报道,《经济学人》对两会关于制定民法典的报道,《时代周刊》对中国人口问题、留守儿童、以及改善农村卫生保健问题的报道,BBC对李克强总理严惩污染、解决工业污染、加强环境监测等问题的报道。而这些报道也都从不同侧面向国际受众展现了一个进步中的中国形象。

四、启示

通过对所收集到的62篇西方媒体中国两会报道进行分析发现西方传统大众媒体对华报道仍然存在负面的倾向,而这些具有负面倾向的报道所产生的拟态环境又会导致国际受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知识获取理论,受众获取的中国知识越多,他们对中国真实情况的了解就会越深入,从而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也就会越来越客观,而在媒介环境巨大变化的今天,传统媒体对新闻报道的垄断格局已然被打破,在目前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对华言论变得更加多元化,因此我们应该在各种可以展现中国形象的国际盛会中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优势,鼓励中国媒体和中国公众积极利用社交媒体,传播中国信息,讲好中国故事,为国际受众展现更加客观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 Perry, D.K. “The mass media and inference about other nation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12,no.4,1985,pp.595-614.

[2] Kunczik, M., Images of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Mahwah & NJ: Lawrence Erlbaum, 1997,p.1.

[3] Syed, N.A., “The effect of Beijing 2008 on Chinas im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tudy of US media and poll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vol. 27, no.16-18,2010, pp.2863-2892.

[4] Wang, X., & Shoemaker, P., “What shapes Americans opinion of China? Country characteristic, public relation and mass media”,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1.4(1)1-20.

[5] Martin I M, Eroglu S. “Measuring a multi-dimentional construct: Country imag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3.28(93)191-210.

[6] Baloglu S, Mccleary K W. “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26(99)868-897.

[7] Kotler O. “Country images in marketing strategies: Conceptual issues and an empirical Asian illusion”,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2002.10(1)61-74.

[8] Liss,A., “Image of China in the American print media: A survey from 2000 to 2002”,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3.12(35)299-318.

[9] Peng, Z., “Representation of China: An across time analysis of coverage in The New York Times and Los Angeles Times”,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4.1(14)53-67.

[10] Stone, G. C., & Xiao, Z., “Anointing a new enemy: The rise of anti-China coverage after the USSRs demise”, Gazette, 2007.69(1)255-273.

[11] Wang, X., & Shoemaker, P., “What shapes Americans opinion of China? Country characteristic, public relation and mass media”,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1.4(1)1-20.

[12] Joseph, S. Nye.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M].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

[13] Pew Research Center, Strengthen ties with China, but get tough on trade, 2011, Retrieved on March 20,2011,from http://peplle-press.org/2011/01/12/strengthen-ties-with-china-buta-get-tough-on-trade.

[14] Pew Research Center, Public Deeply Concerned about Chinas Economic Power U.S. Public, Experts Differ on China Policies, 2012, Retrieved on March 20, 2011, from: http://www.pewglobal.org/2012/09/18/u-s-public-experts-differ-on-china-policies/.

[15] 管文虎. 國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16] 孙有中. 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3).

[17] 孙津. 赢得国家形象[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18] 程曼丽. 论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J].对外大传播,2006(10).

[19] 范红. 国家形象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杨 妮(1979.4-)女,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传播新媒体业务.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
解构电影《面纱》里的中国形象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讲好中国故事:政府对德传播媒体该怎么做
欧美公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误读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新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