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18-01-23刘畅
刘畅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优势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目的和意义,分析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介绍了南京市汤山“益乐家园”的农村文化建设路径。一是以产业发展、政策优势“增权”文化建设;二是多姿活动,出彩生活,满足村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关键词】 优势视角;农村文化建设;路径
一、从优势视角看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一直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地得到提高。与之相对应地,对农村社会文化建设地要求在农村显得极为迫切和有必要。农村的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问题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议题。自2005年以来我国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农村文化建设在新时期更成为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重点。在优势视角下看农村文化建设,就是用充满资源、能力与优势的眼光来看待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以农民、农村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挖掘农村的自然资源、景观资源、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并不断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活力。充分发挥农民的能力,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投身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在实践路径上借力自上而下的政策优势,以第三方组织社工机构、NGO等部门协调、联动的合作发展优势,寻求自下而上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路径,不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以构建和谐、健康、有序的农村文化发展环境。
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
纵观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变迁史,是从农村文化改造再到农村文化重建的历史。存在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一系列文化建设运动,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黄炎培的“农村改进实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等,是在当时的农村背景下提出的农村文化建设路径。这些农村文化建设运动,在当时是大胆而卓有成效的尝试,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很多可借鉴之处。近几年,北京、云南、陕西等地NGO组织也都在农村文化建设事业上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如文化书屋、特色传统文化利用等项目类型。这些都曾是农村社会工作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实践中取得的成果,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新时期不管在优势视角下看待农村文化发展,还是基于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来分析当前发展状况,我们的农村文化建设还需要更多的活力。
1、财政投入不足
从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相对于城市和其他类型的投入,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明显存在不足。从财政对文化投入的级别构成来看,中央财政对文化投入的力度远远超过地方财政。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对文化的投入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偏向”,农村文化的投入在国家对文化投入中的比例较低。统计表明,从2001年到2005年,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所占国家文体行业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徘徊在20%到25%之间。而在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迅猛发展,财政收入不断攀升的背景下,财政投入到文体广事业费的拨款的年均增长率却远低于同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国家层面上自上而下的投入不足,成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面对的一大困境。
2、农民在文化中丧失主体地位
从优势视角来看,农民作为农村社会生活的主体,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享受者,却没有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起到主体作用,发挥自己的优势。文化建设的主体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成效,现阶段的农村文化建设没有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农民尚未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此外,改革開放以来,城市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迅速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市文化相对于农村文化更具“侵略力量”,无疑削弱了农民本位下的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与发展,使成长于乡土文化中的农民在城市现代文化的激荡中,难以找到自己的文化位置,缺乏自下而上建设农村文化的动力,农民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与能力。
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
国家和地方各级对农村文化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对农村公共文化投入上。根据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央政府层面上主办最多的是“文化下乡”活动,给农民放电影和演戏等。这些活动的举办,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却缺少持续性。而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没有在农村起到长期建设文化、繁荣文化的作用。基层的文化服务投入上不仅缺乏财力、物力也缺乏人力。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多数农民在生活中最主要的消遣和娱乐方式之一就是看电视。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的乡村文化站、文化大院等成为政府行政体制下的延伸,同时又受缺乏资金、拨款不及时等物质上的影响,农民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仍缺乏选择。
农村文化建设人才不足。一是缺乏成长、立足于本土的文化人才,受到城市的吸引,青年人更多选择外出打工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二是乡村文化的制度性根基薄弱。很多乡村由于编制、经费等问题,没有配备或没有完全按要求配备相应的文化专干, 导致很多乡村文化工作基本撂荒, 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当前提倡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较多倾向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部分,没有关注到文化产业具有影响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作用。
三、南京市汤山“益乐家园”的农村文化建设路径
1、南京市汤山“益乐家园”概况
汤山的美丽新乡村建设是南京政府工程“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明星村庄,其不仅注重乡村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地改造,更在乡村文化建设上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其中汤山的益乐家园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优势平台,承担着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
益乐家园服务中心坐落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域,是集居民活动、社会组织服务和志愿者参与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服务中心。中心主要负责汤山街道的文化建设与相关公益组织的孵化培育。中心遵循“街道牵头建立、社会组织运作、社会力量参与、广大群众受益”的原则,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于2014年引进南京红叶社会工作服务社入驻中心对其进行日常管理和活动策划,承接汤山街道文化站的相关工作。中心配备了3名专职社工和一名兼职行政人员。在部门和设施配备上,现有爱心驿站、儿童园地等23个功能室,分别交由社工机构、各个群团组织开展多元化服务,从传统“闹元宵”系列文化活动到青少年蜘蛛机器人科技小组,中心几乎每个星期都会举办两场以上内容丰富的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和充实村民的文化生活。在社会群团组织的孵化和培育上,目前培育了多家社会组织为街道村民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如:有专门为儿童青少年提供“舞乐花”的艺术培训课程;有配合自家“农家乐”发展的需求,为中青年妇女开设相关厨艺课程;有满足街道老年人需求开展的文化养老项目,如:定期开设太极班、合唱班、声乐班、戏剧班等兴趣培训课程。endprint
2、汤山“益乐家园”农村文化建设的优势资源
(1)内生性优势。一是农业、旅游资源优势。汤山“益乐家园”的文化建设需要依托所在驻地的资源与优势,而从优势视角看美丽新乡村建设下的汤山,不难发现它具有显著的优势。汤山农业基础较好,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温泉资源和罕见的“南京猿人”遗迹。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汤山的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二是村民本身的优势。在优势视角下,每个人都具有优势和内在能力,而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农民,农民自身就是一种资源。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认为,乡土社会中人们有学习的能力,经验的代际传递和积累使乡土社会中的农民拥有了一套生活的方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汤山人民,不仅具有经验,还拥有勤劳勇敢的品质。由于长期处于稳定、富足农业生产生活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带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对汤山的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伴随温泉旅游业地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落实,他们抓住时机,兴办农家乐和温泉特色游乐项目等积累了一定财富。根植于温泉文化带来发展红利,激发了汤山人民更加注重保护和发掘自身的文化资源与优势。
(2)嵌入性优势。一是政策优势。汤山近几年的发展离不开南京市这几年主推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其起源于2013年政府根据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出台了《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五美乡村”的目标。政府主要以改造旧村落基础设施水平,创新乡村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高乡村自治能力等方式,在多地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在汤山的新乡村建设中,以发展自身内在丰富的温泉资源为优势,整合利用政府、第三部门、企业等外部嵌入性优势,不断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了汤山温泉的旅游品牌。
在政府推行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背景下,汤山不仅借助政府投入的专项资金,整治农村卫生环境、居住环境,使农村呈现“新风貌”,还着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温泉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环境与农业的发展,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为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契机,为开发、展现、繁荣农村特色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农民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要求有了新的开发点,乡土文化有了充分展示的舞台,农村文化建设得以极大发展起来。此外,政府就业政策对农村的导向与倾斜性,也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农村社会工作之中,变身“一村之官”,深入基层,为农村地区的建设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在新思维的引导下,他们大胆尝试各种新思路应用于乡村品牌建设与形象塑造,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二是社工机构进驻的优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政府、企业都在经济上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而在优势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社会工作的作用。作为独立于政府、街道、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社会组织,特别是社工机构进驻农村,给汤山的文化建设增添了生机。汤山益乐家园服务中心通过购买南京红叶社会工作服务社的专项服务得以运作起来。益乐家园项目既承担了乡村文化站的原有工作,又开启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视角。组织起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这不仅有效转移了政府职能,承担了大量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工作,使原本空置的文化站的作用被激活,也为特色农村文化的打造、传统文化的发掘提供了平台,政府购买的社工机构专项服务切实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优势资源。
3、基于优势视角下的文化建设新路径
(1)以产业发展、政策优势“增权”文化建设。农村的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不是独立发展的,它的发展需要依靠各种资源。汤山地区的发展依靠“美丽乡村建设”蕴含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使农村这片土地充满了资源。
优势的政策为汤山吸引了企业的目光,架起了企业和农村合作的桥梁,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较差的卫生环境在政府和企业共同作为下得以改善。其良好的自然、人文、旅游、文化等资源得以开发,特别是温泉旅游业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发展起以“温泉”为中心的文化旅游产业,为发展农村文化积累资本;满足村民物质的富足,激发其参与文化活动的欲望。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益乐家园文化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契机,以此带动了乡村文化项目地开展。汤山温泉旅游文化节的举办,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成为汤山每年一度经济与文化的聚焦点。以文化节带动了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为居民自组织提供了舞台。益乐家园为村民开辟了舞蹈教室、组建了舞蹈队和模特队;发动退休的文艺工作者帮助村民们排演节目,参与节庆的舞台演出,成功培育了村民自组织。周期性地演出调动了村民的参与热情,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活动地参与者,村民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
(2)多姿活动,出彩生活。益乐家园的社工们通过帮助村民培育文艺团体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等,大力提升汤山居民的文化建设参与感与幸福感。机构负责人表示几乎每周都组织文化活动,像广场舞比赛、掼蛋比赛、书香街道读书活动等等。例如2015年和2016年南京红叶社会工作服务社在益乐家园举办的几场“我的青春卡拉OK”歌唱比赛,街道村民纷纷踊跃报名参加。此外,每天在益乐家园乐舞排练厅坚持排练的“辣妈舞蹈团”,给农村妇女的业余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给汤山这座新城添加了音乐的灵动。社工机构的成功进驻使村民找到了组织,找到了参与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机构设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满足了村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又在乡土社会中营造了积极的文化氛围,给汤山村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四、小结与反思
保持当前村民文化参与的热度,持续发掘本区域的文化优势。汤山益乐家园在农村文化建设上依托政策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在组织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培育社团等方面上都形成工作方法。不管是元宵节找寻传统文化的活动,还是舞蹈队、模特队定期地排练与演出都赢得了村民的认可和广泛参与。在汤山这样一个既包含优质的自然资源,又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的地域,其文化的建设发展,仍可寻求更多地渠道,持续发掘本地区传统文化,如地方曲艺“麒麟调”的传承和推广。发展地域文化,既可增加村民的文化自信,又可形成本地域内的文化力量,为汤山的文化建设提供持续动力。
【參考文献】
[1] 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李亚文,杜立婕译.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07)13-19.
[2] 吴国生,傅柴武,徐晓军,吴理财.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7)101-111.
[3] 张秀君,张磊.优势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基于对关中地区部分村镇的调研[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3)25-27.
[4] 吴淼.论农村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8-112.
【作者简介】
刘 畅(1993-)女,山东临沂人,汉族,社会工作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