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企业文化有效衔接探索
2018-01-23王瑶颜莎张玥
王瑶+颜莎+张玥
【摘 要】本文论述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衔接,针对中职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学校应逐步进行关于“职业人”意识的渗透式教育,强化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完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平台,建立健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机构,组建较为系统化、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从而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立有效对接,引导中职生逐步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稳定性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中职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企业文化 有效衔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B-0007-03
中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企业培养一线的技术人才和服务型人才。笔者通过对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2011 级至 2015 级二年级在校生、三年级外出顶岗实习学生以及校企合作企业的调研,借助调查表、调查问卷、面谈和远程访谈等形式,对中职生的就业情况、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以及部分校企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中职生的满意度等诸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相当部分的中职生不能较好理解和融入企业文化,无法在企业中给自己适合的定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就业稳定性较差,就业盲目性较高,导致出现频繁跳槽现象。
如何有效地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使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满足企业文化需求,培养出让企业满意的技能型人才成为中职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和企业适应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立足于企业文化,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衔接,探索出有针对性的、适合中职生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一、中职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较差。中职生的年龄在 16-19 岁之间,一般在未成年或成年不久后开始走向社会,走上一线工作岗位。受年龄、知识、技能、环境、经验、阅历等的限制,他们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存在着较重的自卑或是自负心理,缺乏成功体验,缺乏自信心,缺乏与领导、同事、客户等打交道的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化企业,尤其是规模企业有着较先进的管理模式,无论是对员工的生产管理还是纪律管理都有明确的操作要求和严格的约束规定,这不仅是企业维持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生由于自身身心素质的限制,由“学生”角色向作为企业员工的“职业人”角色的转化过程普遍比较缓慢,大部分学生需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和组织管理纪律,甚至有不少学生由于不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而被迫中断工作,出现逃工、无故离职,甚至抗拒顶岗实习和就业的现象,直接影响着他们就业的稳定性。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企业实际联系不够紧密。2008 年,国家教育部已将“职业生涯”定位为职业学校德育的必修课程。有研究通过对中职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仅有 6% 的学生对教育效果非常满意,11% 的学生认为不满意,觉得一般的占 59%,研究认为学校并没有把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只重视表面工作,忽视职业生涯指导的实际作用。
究其主要原因,职业学校的老师大多数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的,真正有多年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占少数,教师对企业工作环境、岗位要求、组织管理运行模式等缺乏实际接触,对企业文化了解不够深入,甚至不了解。这导致教师在上职业生涯规划及其他课程时存在照本宣科的行为,在授课过程中多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致使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脱离了企业文化背景,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学校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不到位。如今,一些中职学校将就业部门和招生部门合二为一,负责为学生推荐工作、跟踪顶岗实习情况、宣传就业形势、招录新生等。而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数是由班主任和专业任课教师来担任。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会根据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教材的内容对中职生进行就业辅导,讲授理论的内容偏多,和实践联系的内容较少,不能对就业形势有较为清晰、更为专业的分析。就业指导部门人员、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分属不同部门,相互之间缺少资源分享、信息互通,导致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甚至会出现某些环节衔接不上的现象。中职学校的职业辅导、就业指导教师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缺少统一的、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
二、对策
基于中职生个人综合素质较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企业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学校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不到位等问题,为在中短期内寻求到缓解、解决中职生就业不稳定、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学校要指导学生认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把满足企业需求、认同用人单位的核心文化作为进入职场的重要条件,为学生提供接触企业文化、学习企业文化的条件和机会。
(一)逐步进行关于“职业人”意识的渗透式教育。针对中职生个人综合素质较差的实际情况,结合中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中职学校很难在中短期内改变中职生由于心智不成熟所带来的限制,很难在短短三年时间里使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社会生活阅历有显著改善。但是,中职学校可以尝试通过逐步进行关于“职业人”意识的渗透式教育,在中职生接受就业预备教育阶段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以职业理念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将企业氛围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提早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对接起来,使学生有的放矢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必要准备。
(二)强化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中职生企业文化适应力。为帮助中职生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顺利转换,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適应能力,主要包括合理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道德意识、人际交往能力、职业规划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通过实施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指导学生在就业前、就业中做好不同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客观评估自我,结合企业文化背景和工作岗位需求,进行自我学习发展的计划并与时俱进进行调整更新。引导学生抱持切合实际的薪酬期望值。增设企业文化课程,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职业调查,接触社会、了解企业,促使学生将所知的企业文化知识转变为企业职场行为,进而做好职业规划。教师也可以适当增加学生团队合作项目的教学环节,通过分组完成作业或任务的形式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增强班级、团队的凝聚力、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素质。endprint
(三)完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在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应构建并不断完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各种平台。中职学校要持续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办学方针吸引企业优秀的文化元素,深入企业开展实践与调研,建立系统的赴企业实践培训管理机制,防止职业学校教师赴企业实践流于形式,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感受企业精神,尝试将在企业实践中学习到的、感受到的所有关于企业文化的知识和经验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以多种形式渗透企业文化内容,充实校园文化内容。
学校还可以建立“试点班级”,尝试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形式来管理班级,将企业管理制度渗透入班集体管理规定,模拟企业文化建设班级文化,让学生在学校就能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一步步融入企业文化中去,进而营造“零距离”的实习工作氛围,逐步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的衔接、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衔接、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衔接,推进中职生的社会化、企业化过程,为就业打好基础。
(四)建立健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机构。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学校教职工更广泛地参与配合,应有健全的、专业的组织机构,以确保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全校上下联动,建立以教学副校长为首的职业(就业)指导队伍。组织具有企业工作经验或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背景,了解企业文化的专职教师进行主要的教学活动和咨询辅导;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和非教师德育工作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渗透教育;就业指导职能部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负责提供就业信息、专题培训;聘请企业管理者、优秀毕业生作为客座专家,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并由教务、督导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整个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调整,使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确保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企业文化相对接,不与企业工作实际脱节,使教育更系统、更专业。
(五)采取全方位的教育形式。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已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多为单一的理论课程,仍采用以教师主导、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片面,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仅限于教材。结合衔接企业文化、充实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措施的需要,为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中职学校应增强创新意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采取全方位的教育教学形式。
1.增设相关课程。在原有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基础上,开设企业文化、礼仪、有效沟通技巧、公共关系等相关课程,充实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的教育内容。
2.灵活选择教学周期。结合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为职业生涯规划上述系列课程选择采取中期教育或短期强化培训的教学形式,使教学周期具有灵活性、实践性。
3.聘请有企业工作经验、熟悉企业文化的人士举办专题讲座。聘请社会专业人士、企业代表或优秀毕业生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的客座专家,充实中职学校这方面的师资队伍,弥补学校教师普遍对企业文化不够了解的短板。教育形式可采用讲座培训的形式,既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新鲜感,又可以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重点。
4.开展职业规划日常指导。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职业规划行动日志》,一是为了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二是为了将职业生涯规划真正落到实处,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操性,教师通过行动日志指导学生一步步开展职业计划、事业发展规划,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和疑问。
5.举办企业课堂活动。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将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的上课地点由校园教室搬至企业实际工作场所内,以真实的工作实景带给学生深刻的教学冲击,由企业工作人员给学生上课、为学生辅导答疑,为学生创造与职业工作者学习交流的机会,由企业员工带领学生切身体会企业文化,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树立职业理念、事业目标,为中职生在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注入强心针。
(六)组建较为系统化、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为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应加强教师赴企业实践和培训,重视教师企业实践经验的积累,引进更多有企业实践经历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多聘请企业工作者作为客座专家,为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引入与企业实际更为贴近的教育理念及教学实践模式。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尝试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造,联合具有企业工作背景、指导学生就业经验的教师,组建较为系统化、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倡导教师之间的就业信息资源共享,鼓励跨专业的综合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研,建立健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组织机构和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德恩.就业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梁 辉,李 莉.求职就业案例分析与指导[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陈 靖.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研究——以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赵英兰.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以南宁机电工程学校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5]张 昊.中职生就业准备现状与对策的研究——以X市Y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成都:四川師范大学,2014
[6]袁紫燕,张凤芳.中职生“职业适应期”的职业指导探究[D].上海:上海市曹杨职业技术学校,2011
[7]杨秋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等职业教育,2005(20)
【作者简介】王 瑶(1966— ),女,辽宁本溪人,硕士,广西纺织工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及管理;颜 莎(1984—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党政办副主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张 玥(1976— ),女,辽宁本溪人,广西纺织工业学校讲师,环境工程硕士,研究方向:学生就业指导。
(责编 刘 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