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素养

2018-01-23杨远贞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多元智能高中化学

杨远贞

【摘 要】本文从自主设计、动手操作、多元交流三个方面,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和实验精神。

【关键词】高中化学 多元智能 实验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B-0042-02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项新型的教育理论,揭示了人的智能,或者称为智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根据这个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智力。高中化学中实验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具有多元化特征,它关乎学生化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可为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自主设计,独辟蹊径,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学生不仅会学习现有的知识,而且更加会自主设计新方法,能够创新。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辟蹊径,自主创新、设计。

以选修 4《化学反应原理》中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为例。原电池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储存电能的一种装置。一个“原”字,透露出原电池具有原始属性,是电池的原理。和平时生活中所说的电池相同,原电池也具备放电的功能。至于电池的形态,在普遍的印象当中,电池往往是棒状形式,或者是金属片状,等等,电池中蕴藏电能。那么问题就来了,“电池”二字中有一个“池”字,但是电池却和液体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会叫作“电池”呢?这就引出了原电池的概念。原电池本质上是将两个不同的金属电极浸泡在电解液中组成的一种装置,是货真价实的带电之“池”。在原电池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原电池的制作实验,但是限于教学条件,无法让学生独立操作,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另辟蹊径,自主设计可行的原电池实验。集思广益,学生讨论出了自主实验的方向,将实验的“战场”缩小,利用微型的装置进行实验,以确保实验的可操作性。起初方案是由笔者提议,将电解液放置在小型塑料实验板上,然后通过石墨电极进行实验。刚开始实验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就根据各自的判断进行改进,例如将实验板改成多孔,将石墨电极套上玻璃管等。最终,独辟蹊径的原电池实验成功,化学课堂上见证了微弱的放电反应。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路人,但并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智能。学习知识理论固然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根本,但是自主设计、勇于创新,也是时代发展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二、动手操作,学会观察和分析,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也证明了学生的发展是从多个方面进行得来的,其中动手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如果思维想要得到锻炼,那么就需要手、脑、眼同时协作,多元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实验恰好能做这一点,使学生学会动手操作、观察。

在化学授课过程中,一味地讲授理论并不能将知识很好地传递给学生,尤其是对复杂的化学反应,比如一些化学反应,将反应条件稍微改变就可能导致这个化学反应发生改变。因此实验在化学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来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和记忆。在必修 1 中的《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章的教学中,许许多多元素的化学反应如果只靠死记硬背根本无法准确记忆,比如 Fe 单质置换化合物中 Cu 的化学反应,笔者让学生动手利用 Fe 单质置换化合物中的 Cu 的实验,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个化学反应。但在实验中也遇到这样的问题,理论上,一根打磨好的铁丝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使之发生化学反应,铁丝表面就会附着一层红色固体,这个红色固体即被置换出的铜。这个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然而在第一次实际操作中,学生发现,铁丝表面附着的不全是红色固体,而是一些黑色固体掺杂一些暗红色的物质,似乎与实际不符合。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这些暗红色物质就是铜,只是搞不懂为什么有黑色物质产生。为此笔者用另外一瓶浓度低一点的硫酸铜溶液,让学生再次做实验,结果更明显,铁丝表面附着一层明显的红色固体,再一次证明,Fe 单质和硫酸铜溶液发生了置换反应。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跟学生一起分析,产生黑色物质的原因,一是实验所用的 Fe 纯度不是很高,其中还有一定的碳含量;二是溶液浓度太高。这两个主要原因使得铁丝表面变黑。发生反应后,铁丝表面附着暗红色物质,说明生成物中有铜,也就是说,铜被置换出来,即化学反应方程式“Fe+CuSO4=FeSO4+Cu”是正確的,理论与实际是统一的。

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通过实验加深了理解,增强了记忆,同时也从实验中发现一些特殊的现象,并学会分析实验结果,抓住主要矛盾,学会从现象看本质。使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逐步提升化学素养。

三、多元交流,碰撞思维,有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积累

每个学生的智能都是多元化发展的,因此多个学生聚集在一起的课堂,就是一个多元化的场所。多元智能理论指出,要想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多元化智能,还需要在班级内部进行广泛交流,让不同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以必修 2 第二章第 三 节“化学反应的速率”为例。化学实验中,学生的注意点往往在实验现象上,很少会关注化学反应的速率。原因是,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容易观察到,因此需要进行专门实验。要想明显地观察到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在实验中使用催化剂来做比较实验。以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为例,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开始之前,笔者没有明确指出何种催化剂比较合适,而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包括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碳粉等,让学生分组并自由选择不同的催化剂。然后按照一定顺序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做实验,当一个小组进行实验时,其他组的学生在旁边一起观察,当学生做完所有实验之后,自然就知道各个实验的速率都不相同。并观察得知,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最好,过氧化氢分解的方程式为: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交流,使其思维发生碰撞,更深地了解化学反应速率,也更加了解催化剂的作用,知道在化学生产过程中为什么要通过合理使用催化剂来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增长了知识。

又如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电解实验在高中化学中是一个重点实验,笔者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以便进行交流。笔者要求每个小组各自完成电解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注意到电极附近有白色固体析出,白色固体只出现在阴极上,并将这些现象记录在实验本上。当所有小组将观察到的现象汇总到一起时,他们发现,各小组分别实验观察到的现象都是一样的,说明实验是实证理论的最好方法。然后进行交流、分析,找到产生这些实验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

一个学习小组包含着多元的智能,在其中的相互交流合作中又衍生出更多的东西。小组不是一个封闭的单位,而是一个可以相互协作,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学习单位。做好多元智能下的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积累。

综合来说,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能更好地顺应学生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并在多元智能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和实验精神。

【参考文献】

[1]赵 娜.多元智能理论下高中化学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

[2]周 玮,何 超.多元智能理论下高中化学教学探索[J].亚太教育,2015(34)

[3]曹瑞奇.多元智能理论下高中化学教学探索[J].成功,2013(22)

(责编 卢建龙)endprint

猜你喜欢

多元智能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高中化学解题中守恒法的运用研究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探讨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在学校的应用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多元智能理论及研究现状
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拾级而上 顺流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