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STEM 再见惊喜
2018-01-23范春芳
范春芳
在“我的收纳我做主”这个STEM项目进行到半程的时候,我们曾惊喜地看到孩子们的创意、自主、探索、专注、沟通、合作……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STEM带给孩子全新的体验与发展。
然而,随着项目的继续,我们发现:孩子的探索逐渐止步于有限的经验与能力,工程任务的实施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孩子之间经验与能力的差距也在STEM活动中期越发拉大,一些孩子默默地被淘汰成观望者,合作开始流于形式……我们的研究深深地陷入了瓶颈之中。
于是,我们开启了挑战性的实践研究,无意中开启了又一次惊喜之旅。
发现幼儿需求,助力难点解决
在进行STEM课程的过程中,孩子的表现往往呈现出倒U型的发展趋势,现实的经验能力与美好创意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孩子遇到的工程难点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
大三班的孩子在研究书包闭合的问题上出现了困难:用透明胶粘住了吧,书本不能取放,任凭它敞开着吧,书本会掉出来,多次失败之后,孩子们非常沮丧。于是,教师在STEM研究区里投放了“扣子大探秘”这份材料,引发孩子的操作探索,甚至有孩子由扣子想到了拉链。原来,书包的闭合问题可以有这么多解决的办法。
大一班的孩子想给书包装一盏灯,说是背上带灯的书包走在马路上会更安全,关键还神气。但是,画上去的灯始终是假的,根本无法真正亮起来,怎么办?教师和孩子展开了深度的讨论,孩子们决定收集身边发亮的物品,机智的教师取得了家长的支持,投放了“灯泡亮起来”这份材料,孩子们在STEM研究区里探索怎么让灯泡亮起来,灯泡亮在哪里好,开关放在哪里方便,怎么把电池电线藏起来他们的研究启发了其他小组的孩子,另一个小组的孩子决定在书包上装个警报器。
不同的孩子在STEM活动的不同阶段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难点,作为教师,要追随孩子,及时发现他们的需求,雪中送炭,以材料助力,让难点得以解决,让成功看得见。
巧用生活资源,助力经验迁移
STEM倡导孩子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尤其面对深奥的科学知识和工程概念,幼儿园的孩子更需要积累生活经验,帮助他们从感知到积累到迁移。
大三班的孩子想做拉杆书包,但是,拉杆怎么伸缩?多次尝试失败之后,他们决定无奈放弃。这时,教师带来了几个拉杆箱,孩子们看看、摸摸、拉拉、玩玩,原来拉杆的伸缩需要两个不同粗细的管子。接着,在STEM研究区投放了不同的吸管和纸盒,孩子们先试着研究制作迷你型的拉杆。有实物做参考,有个别化材料做试验,孩子的经验在不断获取、积累、迁移。
中一班的孩子要给垃圾桶装轮子,首先想到的是画轮子,可是,画的轮子转不动啊,怎么办?年轻的教师想到了儿子的玩具汽车、拆卸工具,于是投放进STEM研究区,孩子们在拆装游戏中初步感知轴轮转动,把这一经验迁移到垃圾桶轮子的制作中。
幼儿的科学启蒙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要引导幼儿观察身边这个世界,并尊重幼儿自主发现。因为,孩子天生有双会发现的眼睛,给一盏明灯,相信他能比你看到得更多。
智投工具材料,助力创意挑战
为了满足孩子的多元探索,每个班级在STEM角落里投放了大量的工具材料,为便于孩子取用,都开放呈现、艺术呈现。根据工程需求,孩子和教师还在不停地充实着各种各样的工具材料。孩子们在这里尽情选取,自由创作。但是,工具材料真的越多越好吗?
说到“连接”,孩子们能想到的就是有黏性的材料,双面胶、透明胶、固体胶、液体胶……而STEM倡导鼓励幼儿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要帮助幼儿跳出思维惯式。于是,我们悄悄撤掉了宽的透明胶。并在STEM研究区中投放了“连连看”这份材料。没想到,纸绳、扭扭棒、螺丝玩具、钥匙扣等都可以作为连接材料,只要对纸箱做一些小改进……
纸玩室里也有故事。孩子们尝试做纸浆,在家长的支持下,拿来了舂棒和木臼。尽管他们对这一工具非常感兴趣,但随着一次次的失败,孩子们开始感到无聊,但谁也没有想为什么没成功。我们把舂棒悄悄拿走,情急之下,孩子只好撸起袖子用手捏。这一捏,发现秘密了:光光亮亮的彩纸不容易捏碎、越是撕得小的纸越容易捏碎。孩子把这“秘密”分享给同伴,同伴立马改进纸浆的制作。
适当地给材料做减法,减掉的是孩子思维的固有模式,你会看到他们的创意无限、挑战无限。适当地給材料做减法,减掉的是孩子思维的局限性,让孩子获得了更真实的体验、更多元的操作,也便有了更可贵的发现,更多成功的机会。
创新STEM角落,助力团队合作
未来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团队精神的时代,STEM活动就是团队合作下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孩子之间能力不同、个性不同,尤其是中班孩子,自我中心的倾向还比较明显,要做到真正的合作,必须兼具内因外由。
我们在每个班级刨设了一个STEM角落,除了必要的工作材料外,有一个STEM版面,呈现项目起源—奇思妙想—自主探索—检验汇报的全过程,全班孩子共参与,STEM的氛围更浓厚。
每个小组还有1本STEM日志,孩子们自己取组名,画logo,标志着合作的开始。组员们一起设计图纸,分头收集材料。每一次工程开始,先商量今天的工程计划,明确分工。活动结束,小组开会,对分工和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制定下一次的工程计划。教师会随机倾听,把孩子们的所想所说简单记录,STEM日志里真实地记录下组员们团队合作的点点滴滴,翻开每一页都是大家合作的痕迹。孩子们和教师聊起STEM,不再用“我”而是用“我们”。
角落里还有1个STEM榜单,根据每个小组的探秘热情、合作品质、工程进展、思辨表达等给予奖励,激励小组之间的竞争。有了小组之间的竞争,组员之间的合作更紧密。
一个角落、一块版面、一本日志、一个榜单,一群孩子因为同一个目标任务,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快乐地动手动脑,收获成功,收获全面发展。
感悟
从“我的收纳我做主”到今天,我们从静观STEM到助力STEM,再见一次次的惊喜。
助力STEM,STEM助力孩子未来的发展。孩子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思辨能力、知识融通能力、经验迁移能力、规划性、坚韧性、创意与自主、兴趣与习惯都得到了发展。
助力STEM,STEM助力教师专业的发展。我们以STEM精神进行教研,不断假设,不断尝试,不断犯错,不断修正,不断检验,不断总结。学会了观察、倾听与解读孩子,以真正开放的理念,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适度支持,允许失败,给孩子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材料,还原孩子最本源、最生活化的问题解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