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榆引种试验初报
2018-01-23武秀娟
雍 鹏,武秀娟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大叶榆(Ulmuslaevis),又称欧洲白榆,为榆科榆属落叶乔木。原产于欧洲,树干通直,最高可达25 m~35 m;树冠浓绿开阔呈半球形,树皮比其它榆品种细致光滑,成龄后呈条纹状纵裂;叶互生,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5月翅果成熟,簇状下垂,是良好的用材树种和绿化树种。大叶榆最早被引种于我国新疆地区,之后又被引种栽培到甘肃、青海、河北、山东、辽宁和内蒙古等省(区)。
引种驯化是林木育种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丰富山西省树种资源,提高树种配置的多样性,2013年开始从新疆乌鲁木齐市国营苗圃引进大叶榆并开展驯化试验,2015年在太原市林木良种繁育中心建立大叶榆繁育圃。通过观测比较不同繁育方式下大叶榆的生长指标和物候差异,为其在山西省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林木良种繁育中心,地理坐标111°30′~113°09′E,37°27′~38°25′N,海拔800 m.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温9.5 ℃,全年日照时数2 808 h.年均降水量456 mm.其中,7月至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土壤类型为沙壤土,土层厚30 cm以上,pH值7.0~7.5.
1.2 试验设计
试验材料为从新疆乌鲁木齐市国营苗圃引进的大叶榆实生苗、种子和接穗。驯化试验分为实生苗引进、播种育苗和嫁接试验。
1.2.1 实生苗引进
2014年5月引进实生苗并定植于太原市林木良种繁育中心,苗高1.5 m,地径1.3 cm,株行距1 m×2 m.为比较大叶榆的生长情况,选取当地乡土树种白榆做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3个小区3次重复,每个重复20株。
1.2.2 播种育苗试验
1.2.2.1 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冷水浸种3 h~5 h,使种子充分吸水,再捞出与2倍湿砂混拌均匀,摊放于地面席子上,每天翻动4次,视种子的湿度适当浇水,待种子露白时播种。
1.2.2.2 整地与播种
播种前,将育苗地深翻30 cm,翻动时施入135 g/m2甲拌磷进行土壤消毒。平整后作床,床宽1.1 m,长20.0 m,床之间设宽0.4 m的步道。采用条播,播种前先浇透水,待苗床稍干后横向开沟,深1.5 cm,宽4.0 cm,沟间距20.0 cm.2014年4月8日,将种子均匀播于沟内,播种量为5 g/m2.播后立即覆1 cm厚的土,轻压。播种后3 d不可浇水。
1.2.3 嫁接试验
大叶榆嫁接试验分高位嫁接和低位嫁接,于2015年5月进行。高位嫁接采用5年生白榆做砧木,以“T”型插皮方式进行嫁接,株行距为2 m×2 m,嫁接高度为2 m.低位嫁接以1年生白榆为砧木,采用皮接方式进行嫁接,株行距为0.3 m×0.5 m.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叶榆实生苗引进试验
定植后连续2年调查大叶榆、白榆的生长指标、成活率和保存率,见表1.
表1 大叶榆与白榆生长情况
由表1可看出,2015年大叶榆平均苗高为2.61 m,对照白榆平均苗高为2.12 m;2016年大叶榆平均苗高为3.82 m,对照白榆平均苗高为3.23 m;年均生长量分别为 1.21 m和1.11 m,大叶榆年均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白榆,表现出良好的速生性。2015年大叶榆冠幅和对照白榆差异不显著,而2016年大叶榆冠幅显著大于对照白榆;地径和发枝量等指标在2015年、2016年期间差异均不显著。通过连续2 a对大叶榆和对照白榆生长指标的观测可知,大叶榆实生苗在引种地表现稳定,且速生性强于对照白榆。
2015年底大叶榆和对照白榆的成活率分别为96.2%和95.5%,大叶榆平均成活率稍高于白榆。2016年底大叶榆和对照白榆的保存率分别为93.1%和92.5%,大叶榆平均保存率也稍高于白榆。说明大叶榆在太原地区的适应性良好。
2.2 大叶榆播种育苗试验
大叶榆和白榆播种后,最早出苗时间分别为5月22日和5月23日。而基本出苗时间为6月8日和6月12日,大叶榆略偏早。采用播种育苗的大叶榆和对照白榆2015年、2016年的生长情况见表2.
表2 大叶榆与白榆播种育苗试验调查
由表2可以看出,大叶榆和对照白榆2015年的出苗率分别为90.6%和91.1%,差异不显著。其苗高分别为80 cm和71 cm,地径分别为0.46 cm和0.44 cm.2016年大叶榆和白榆的保存率分别为86.3%和85.2%,其平均苗高分别为182 cm和156 cm,地径分别为1.56 cm和1.48 cm.除了苗高差异显著外,其余几个指标差异均不显著。由此看出,播种育苗的大叶榆和对照白榆物候特征相似,各表型特征稳定。但大叶榆苗高显著高于对照,说明大叶榆播种育苗生长表现比白榆好。
2.3 大叶榆嫁接试验
2015年10月对大叶榆的嫁接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测定其新梢长、新梢粗,并对嫁接后的生长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第49页表3.
表3 大叶榆嫁接试验调查
由表3可知,采用高、低位嫁接的大叶榆在新梢长、新梢粗和成活率指标方面差异不显著。即高、低位嫁接方式对大叶榆苗木的生长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1) 采用实生苗引进的大叶榆平均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为96.2%和93.1%,苗高显著高于对照白榆,说明大叶榆在引种地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速生性。
2) 采用播种育苗繁育的大叶榆出苗率可达90%以上,第2年苗高显著高于对照,且保存率可达86.3%.
3) 采用高、低位嫁接的大叶榆在新梢长、新梢粗和成活率指标方面差异不显著。即高、低位嫁接方式对大叶榆苗木生长和成活率无显著影响。
4) 通过不同的繁育方式引种大叶榆,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速生性。引种试验中并未发现病虫害和冻害。
[1] 刘喜仁,王继志,钟万里,等.大叶榆引种驯化试验[J].北华大学学报,2008,9(2):152-156.
[2] 王克锐,张 戈.大叶榆播种育苗及苗木管理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11(12):27-28.
[3] 杨强胜.大叶榆在包头地区的引种及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5(2):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