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盐碱地现状及植被恢复对策
2018-01-23郜慧萍
郜慧萍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1 晋北盐碱地现状
截至2014年,山西省盐碱地面积为27.36×104hm2.按盐碱程度划分,轻度盐碱地13.63×104hm2,中度盐碱地6.91×104hm2,重度盐碱地4.12×104hm2,极重度盐碱地2.63×104hm2.分别占到全省盐碱地面积的50.05%,25.27%,15.07%,9.60%.按所在地域划分,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盐碱地分别占到全省盐碱地总面积的20.85%,39.67%,12.21%.晋北盐碱地现状统计,见表1.
表1 晋北盐碱地现状统计
2 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抗盐碱树种
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复杂、局部矿化度高是晋北盐碱地的典型分布特征。选择造林树种时,必须对应晋北气候带及盐碱地类型进行选择。但由于缺乏树种选择的试验,加之苗木培育以普通造林树种为主。因此,不同气候带、不同盐碱地类型的造林树种选择及其育苗技术储备严重缺乏。
2.2 栽培技术缺乏针对性
针对晋北盐碱地的分布特征,其植被恢复应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筛选集成工程治理、灌溉排水、生物化学治理、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综合栽培技术是恢复不同气候带、不同盐碱地类型植被首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3 幼林抚育管理不规范
盐碱地最主要的特征是盐碱危害与土壤养分缺乏。在此立地条件下,造林的首要难题是幼林成活难,成活后幼林由于生长势差、抵抗力弱,再加上杂草及盐碱的危害,导致幼林保存难。因此,盐碱地造林幼林抚育管理尤为重要。
另外,盐碱滩涂是传统牧业用地之一,牛、羊等牲畜对幼林啃食也是幼林保存难的一个主要原因,造林后必须采取围网等管护措施。
2.4 造林投资低于造林成本
当前,国家各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投资额为7 500元/hm2.山西省结合精准扶贫战略,于2016年确定贫困县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补贴提高到1.2×104元/hm2.山西省林业厅在相关盐碱地科技示范林及其研究项目上的投资额为2.25×104元/hm2.按照以水压碱、加强幼林抚育的基本思路,计算出盐碱地造林平均所需最低投资额为6.45×104元/hm2.以每公顷造林所需最低投资额为基准,现有林业生态工程投资仅为盐碱地造林所需最低投资额的11.6%~18.6%.山西省盐碱地相关科技示范林每公顷投资额仅为盐碱地造林所需最低投资额的34.9%.
如果采用隔盐或其它处理,以平均所需投资额6 195元/hm2为基准,现有林业生态工程投资仅为平均所需投资额的8.1%~12.9%.山西省盐碱地相关科技示范林每公顷投资额仅为隔盐或其它处理平均所需投资额的24.2%.
单位面积投资额度过低与盐碱地困难立地造林复杂性、长期性的矛盾是阻碍盐碱地人工造林深入开展的主要原因。
3 治理对策与建议
3.1 强化技术的创新和集成
盐碱地造林涉及到土壤、化学、环境、生态、林木良种、生物肥料等多个学科。因此,多学科联合攻关,引进、筛选适宜不同盐碱地类型的抗性树种,采用经济、有效的整地方式,开展综合栽培技术筛选试验,才能实现盐碱地植被恢复的生态目标。
3.2 构建专业造林机制
专业队造林是克服造林任务“点多线长”及造林经费不足最成功的造林机制。盐碱地立地条件差,在选择抗性树种、保证苗木质量、合理整地、确定栽植时间及方法、抚育管理等方面均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对造林人员和管护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政府、林业部门应制订盐碱地治理规划并确定建设目标,专业队组织或参与盐碱地造林施工任务。项目实施后,由政府组织或聘请第三方机构参与盐碱地治理工程的检查验收。
3.3 构建购买式造林绿化模式
当前,山西省正在实施造林绿化精准扶贫工作。购买式造林是造林绿化精准扶贫工作具体实施的模式,即政府制定规划、标准,造林合作社承包林地种树;政府提供技术服务,并以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对造林进行回购,由“过程管理”变为“结果购买”;同时,将合作社造林60%的利润作为红利分配到贫困户手中。参与造林的贫困户不仅有劳务费,还有育苗收入、林地管护、林权流转等收益分成以及利润分红,将贫困户就地转化成生态保护人员,实现就业脱贫、稳定增收。购买式造林既降低了造林绿化成本,又调动了贫困户参与生态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使困难立地条件下的盐碱地造林更具有特殊意义。
3.4 规范落实幼林抚育管护机制
幼林的抚育管理是提高幼树保存率、促进幼树生长必不可少的管理措施,也是山西省林业生态保护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在盐碱危害、土壤养分缺乏及牛、羊对幼林威胁严重的特殊困难立地条件下,要求盐碱地造林必须加强对幼林的抚育管理。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盐碱运移规律,盐碱地造林后,幼林期必须加强幼树的水肥管理,定期浇保命水,增施抗性肥,并加强对幼林杂草及其树体的管理,促进幼树快速生长,提高幼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此,必须认真按照相关法规和技术规程,制订困难立地幼林抚育的相关制度和配套政策,研究建立幼林抚育资金保障及其检查验收制度,确保幼林抚育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3.5 构建盐碱地生态建设新机制
积极探索盐碱地治理的新机制、新举措。在资金投入、项目管理、工程管护、绩效考评等方面加快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盐碱地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关部门和地方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农民等开展盐碱地生态治理。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建立“谁投资、谁受益”的利益分配机制,努力形成“主体多元、投入多元”的盐碱地生态治理新格局,实现“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大力推进盐碱地产业化开发,积极扶植一批生产盐碱地专用肥、改良制剂和从事盐碱土特色农业、林业开发的企业,为盐碱地治理工作的健康持续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
[1] 朱 虹,祖元刚,王文杰,等.盐碱地的植被恢复与盐碱地改良方法的评述[J].吉林林业科技,2007(5):14-21;27.
[2] 杨彦军.盐碱地植被恢复技术[J].山西林业科技,2005(2):33-35.
[3] 刘 盛,刘振花.人工干预盐碱地植被恢复的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