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对策研究

2018-01-23荣长海赵丽敏高文杰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现代化

荣长海, 赵丽敏, 高文杰

(1.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天津 300191; 2.天津职业大学基础课部, 天津 300410)

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对策研究

荣长海1, 赵丽敏1, 高文杰2

(1.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天津 300191; 2.天津职业大学基础课部, 天津 300410)

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3个明显的标志:一是走在教育发展前列;二是全面引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办法有3种路径:一是进一步改进教育体系;二是彻底理顺校企关系;三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其现实途径包括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职业院校充分自主办学,坚持应用技术型本科建设方向。

职业教育现代化; 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体系; 校企合作; 政府投入; 自主办学

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组成与先导,职业教育现代化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从我国教育体系的现状来看,特别是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相对不足的现实出发,有必要站在整个教育的全局去思考职业教育现代化问题,既要找出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办法,也要思考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途径。

一、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要回答什么是职业教育现代化这个关键问题。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走在教育发展前列,全面引领“四化”进程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走在教育发展前列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相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的发展比较滞后,或者说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很不充分,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提出职业教育要走在整个教育发展的前列,至少在逻辑上是成立的,这就像人们常说的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一样,如果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教育的现代化。

(一) 实现国家现代化需要职业教育率先发展,需要职业教育走在教育的前列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国将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现代化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个人(行为与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其中经济与社会现代化是主体和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列在首位,并指出其具体内容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1]所有这些内容,都与职业教育紧密相关。职业教育在“近距离”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为企业提供直接技术服务,以及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普通教育特别是普通高等教育所难以做到做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明,截止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步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2]。这个人力资源强国无疑是由数以亿计的具有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人才作支撑的,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等属性,决定了我国必须率先发展职业教育。

(二) 只有职业教育现代化率先实现,整个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才能完全实现

目前,职业教育动力不足,如专业设置落后,特别是跟不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滞后于相关专业的技术技能发展;师资队伍智能水平落后于日新月异的相关科技发展;培养模式效率不高、教育体系尚需完备、基本制度不够健全;办学经费和基础建设相对薄弱等。“木桶原理”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必须提速、补齐短板,实现超常规发展,才能追上普通教育。不如此,就没有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现代化走在前列,也易于发挥“鲶鱼效应”,带动与推动整个教育的现代化。目前,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对应已呈“固化”态势,虽然大家都认识到要改,但如何改没有共识,而且每改一步都会有强烈的社会反弹。与之相较,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是最为活跃、与其他社会组织成分联系最为广泛,这种“活跃”与“关联广泛”的特质正是普通教育所缺少的。因此,职业教育的率先现代化有望引发“连锁反应”,激发其他教育类型的活跃因子,从而带动整个教育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2. 全面引领“四化”进程

现在对职业教育的第一位要求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但仅仅讲这一原则是远远不够的。若从职业教育现代化这个高标准来看,职业教育在全面融入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它还必须能够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四化”)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服务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先导性的引领作用。如果说,那些“高大上”的本科大学是以为社会提供科学服务为己任的话,那么,被看作“形而下”的职业教育应当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天职,而且这种服务是高水平、前瞻性的。只有这样的职业教育,才能算是现代化的职业教育。

(一) 职业教育现代化为其全面引领“四化”进程提供了可能性与应然性

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引领“四化”进程的可能性表现:一是职业教育作为知识特别是生产性知识以及工艺的传播机构,储备了大量的科学技术资源,不仅反映在专业形态中,还反映在职业教育存在的大量科技研发与服务实体、“双创空间”等机构中;二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遵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校方便于了解企业行业科技面貌、科技前沿,对企业方便于了解校方的科技服务能力、实力,为职业教育服务企业搭建了良好平台与渠道。职业教育现代化引领“四化”进程的应然性体现:一是基于“资源利用最大化”的考量,职业教育在“四化”中的潜力只有有效利用,才能做到真正发挥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二是职业教育深入融进“四化”进程也是职业教育能够健康发展、适应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 生产性的职业教育现代化特征规定职业教育融入和引领“四化”的价值取向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势,而职业教育这一特征更为突出,这个特征可称为职业教育现代性的“生产性”。这种教育的生产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结构与现代产业结构匹配;二是教育结构与现代经济的生产要素结构匹配[3]。实际上,职业教育的产生就是由于人们的职业行为已脱离“自在之为”,而必须通过系统的培训教育才能胜任的事实,因而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的关联性是“与生俱来”的。随着产业发展、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产、服务与管理行为愈来愈依靠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在当代,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迅速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与个性化生产特征日益凸显,职业教育在这些变革中的作用愈发举足轻重[4]。总之,职业教育的功能与属性,决定其不仅要融入这个进程中,而且必然在许多层面引领这个进程。

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自从现代化研究在我国兴起之后,对现代化要加以全面理解已是共识,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全面现代化的核心或实质是人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的“人”必然是全面发展的人。无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论述来看,还是从当前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看,在教育中确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完全必要的。

(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力资源强国的核心要求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熟练工人,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解决就业和温饱问题。从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角度看,由仅具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组成的劳动者大军是难堪大任的。更为重要的是,需要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就前者而言,健全的思想品格、牢固的职业精神和必要的人文情怀,都是不可或缺的;就后者而言,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必要条件[5]。一言以蔽之,现代化建设需要从业者具有“工匠精神”,需要人的全面发展。

(二) 教育目标现代演进直接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在当今时代,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而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又取决于教育目标的设定。关于教育目标,由于时代、价值观的不同,会呈现不同的理论主张,大体看来,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生活本位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目标总是在上述理论倾向选择中呈现摆动性,但从当代现实来看,现代教育目标的核心取向只能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由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走向决定的。从我国的教育目标的历史沿革来看,在古代时期,以“学而优则仕”为中心目的;近现代时期,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基本观念;新中国时期,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6]。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我国教育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不仅反映了教育目标的历史趋势,而且契合了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二、 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办法

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既要弄清达到上述标志(目标)的根本点,也要找到现实的出发点。从我国现实考虑,改进整个教育体系,彻底理顺校企关系,全面提升职教地位,是不可缺少的3个根本点。

1. 进一步完善优化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现代化涉及整个教育现代化,或者说与整个教育现代化紧密相关。因此,要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特别是要使职业教育走在教育现代化前列,就必须对整个教育体系加以完善优化。按照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文件精神,要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类并行并相互贯通,这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类教育之间如何相互贯通,还存在一系列难题,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在师资队伍、生源质量等方面的相对巨大差距,使二者之间的贯通还远只停留在理想之中。因此,只有对整个教育体系进行根本性改造,才能真正使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全面论述我国教育体系的重构是一个很大很难的课题,本文不可能在这里直接论及,而只是就职业教育体系的完整建构本身提出以下两点。

(一) 建立开放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这里所说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贯通既指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不同层次的连接,也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研究表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特征表现:一是设有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完备的层次体系结构;二是健全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之间双向沟通的“立交桥”体制机制;三是建立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社会经济与产业行业互联的制度性机制。其中,体现上述要义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的一些相关规则尤显重要,要本着统筹性、系统性、现实性、科学理性等原则加紧构建。

(二) 全面提升职教师资队伍水平

关于职业教师素质的要求,历来提“双师型”,但严格地讲,所有教师都应当是“双师型”的,而真正能做到“双师型”的,似乎只是少数人。在没有更好的概念之前,本文仍沿用这一提法,但以全面发展的要求看师资队伍,是完全必要的。这里,仅就操作层面提出提高职教师资队伍水平的要求。从当前职业教育现实来看,必须改进或重构教师智能结构,主要应从如下几点着手推进。第一,完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包括师资标准、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办法;增加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在教师总数的比例,实现“双师型”的师资结构。第二,改进职业院校人事制度。包括激励企业工程专家和“能工巧匠”司职于职业院校;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绩效评价标准与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机制。第三,改革教师培养体制机制。包括建立师资定向培养制度,以及“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模式,高等院校与大中型行业企业协同建立“双师型”师资培养基地。

2. 彻底理顺校企关系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运行形式,其实际成效如何,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生命力所在。但就现有情况而言,校企之间远未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校企合作基本上还处于校企双方的利益初步相互依存、互动关系主要在于领导人之间的个人关系是否融洽。从根本上讲,彻底理顺校企关系,必须解决好法律、经济利益以及政治原则等一系列难题,以下可以认为是重要的切入点。

(一) 完善调控校企关系的法律体系

历经很长时间但目前仍在修订之中的《职业教育法》,必须强化校企关系的法律建设:一是确立各级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责,界定职业院校、产业、行业、企业等在职业教育活动中的责任和权利;二是明确规定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参与职业教育是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三是明确规定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相关方在税收等方面的奖励办法;四是规定对违反或破坏校企合作行为的罚则。

(二) 完善校企合作的经济补偿政策

完善校企合作的经济补偿政策:一是企业接纳学生实训实习产生的费用,按有关规则给予补偿,补偿渠道可以是从办学费用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二是学生顶岗实习企业获得的合理利润部分,制定有关规则在税额中核减;三是对职业院校建立的以致力于实践教学为主要目的企业或经营活动,享受税收优惠的激励政策。

3. 全面提升职教地位

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不改变,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都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自身的地位。

(一) 全面提升职教地位的具体内容

在思想观念上,全社会认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重要性地位;在法律制度上,国家赋予职业教育院校特定的权利(包括与企业的合作地位以及由此引发的财产与经济关系等);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确立体现其工作特点的聘用、职称评定等制度;在生源质量上,试行国家示范校、骨干校或一般校的优势专业优先录用学生等办法;在办学条件上,国家(各级政府)优先投入职业院校等。在这些条件中,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是,国家在设计劳动薪酬时,确认职教从业人员不低于(最好高于)同龄的公务员、白领人员的待遇。

(三) 全面提升职教地位的关键点

提高一线劳动者地位待遇是提升职业教育地位的重中之重,其关键点是:一是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二是营造各类人才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建立职业院校与其他类教育毕业生平等的就业机会;三是建立高技能人才职务津贴和根据业绩奖励等激励措施;四是倡导“工匠精神”,实行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评选制度,并弘扬业绩、鼓励技艺传承。

三、 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途径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解决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从何做起的问题。本文认为,现实途径主要有: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充分自主办学和坚持本科建设方向。

1.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一)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的具体内容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要切实做到了,会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现在的问题是,应当把政府投入加以细化,同时完善相应机制:一是直接增加财政拨款,如按普通教育同等标准拨款,职业院校的基本实训基地由政府出资建设;二是在制定有关政策时适当倾斜于职业教育,可在对职业院校办学成效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单设奖励基金,甚至设重奖;三是减免税费,彻底改变高职学费比本科还高的现状,最好职业院校学费全免,由政府和企业共同买全单,同时对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产品减免税收。

(二)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的机制完善

一是完善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主体的机制,特别是要建立与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财政支出结构、标准制定方法、各级政府分担协调机制;二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共同参与的基础能力建设多元投资机制;三是发展多种形式所有制的职业教育,运用好社会资本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支持营利性职业教育机构通过金融手段和资本市场融资。

2. 职校充分自主办学

从现有职业院校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相比普通高校而言,政府对高职院校管理少一些,但高职院校的书记、校长们各显神通,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内,把高职教育办得有声有色。可以说,就是否充满活力而言,高职院校明显地优于普通高校。由此启示我们,为了使职业院校获得更好的发展,政府对学校的管理要大大改进。

(一) 政府管理职业院校的基本思路

无论是从国家教育法规的基本原则看,还是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看,或是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看,政府管理学校的基本方向就是尽可能地不断扩充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就职业院校而言,在现有基础上,如果政府(加上动员社会力量)给以更多的支持,必然产生难以想象的发展空间。应当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培养方式、教师评聘上给以职业院校完全的自主权,同时在领导和管理人员的管理上充分考虑职业院校的工作特点,在去行政化改革、校企之间的相互兼职、混合所有制办学等方面可单独确立管理办法等。

(二) 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的具体内容

释放职校自主办学权可在两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专业教学层面;二是管理层面。众所周知,职业院校的办学权处在政府管理的格局之中,其办学自主权是在这种格局下职校独自决定相关问题。因此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首先要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如政府要摆脱具体的“业务管理”,而应致力于规划管理、制度与政策环境、标准、督导评价、信息供给、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及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协调等服务。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则将重心放在自身本职工作上:一是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课程结构、学籍管理、教育模式、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享有独立的决定权;二是在管理体制上,推进依法治校、依法行政,政校分开,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内外部约束和激励机制。

3. 坚持本科建设方向

职业教育目前基本上是专科与中专为主,本科很少,这本身就表明了职教的弱势地位。这里所说的坚持本科建设方向,是指部分学术型高校转向应用技术型发展与高职升本两方面同时发力。现在的情况是:本科只能是学术型,高职不能升本科。如果高职仅限于专科,生源质量不可能彻底解决,永远也不会现代化;如果学术性本科不坚决转型,整个教育也不会现代化。关键是落实“一校一策”措施,只保留少量的学术型学校,其他高校都朝应用技术本科转型。依笔者看来,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新建本科校能有一半实现转型成功,如果现有高职院校有百所达到应用技术本科,职业教育现代化将“指日可待”。

(一) 我国职业教育需要本科层次

我国职业教育需要本科层次毋庸置疑,这主要是由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决定的。如前所述,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战略,以及产业的升级、工业革命的强劲趋势,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知识、智能结构要求,传统的以中职、高职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程度结构已不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从教育的传递人类知识文化的“使命”和技术技能知识的重要性来看,缺少较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型知识传播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二) 实现职业教育本科发展的路径

最优路径是“两条腿走路”,这是由两类学校针对应用技术型本科特征的优势与欠缺决定的,学术型高校的优势在于科技研究与高深、前沿知识储备,但职业操作性技能与实训设施较弱;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有较为完备的实训体系与技术技能素养,而科学研究与前沿知识储备较弱。这提示我们,对实验实训能力较强的普通高校适宜转型应用技术型“本科”职业教育,对于科技研发、学术水平较高的高职适宜“升格”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当然,重要的是要有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对于前者,国家提出了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政策取向[7]。对于后者,本文认为,可根据区域产业、经济与教育统筹发展的需要,严格标准,大胆审慎,遴选优秀的、专业结构与国家产业战略契合度高的“示范校”逐步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顺便指出,那种一味“阻塞”高职“升本”的做法和想法可能并不是明智之举,因为一些优异的高职院校还是颇具兴办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优势的,如不加以利用不啻为一种资源浪费。

[1] 新华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http://www.sh.xinhuanet.com/2016-03/18/c_135200400_3.htm,2016-07-26.

[2] 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07/30/1859314_0.shtml,2016-07-26.

[3] 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5]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6] 黎 翔.教育学[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4.

[7] 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EB/OL]. http://mxjs.qchm.edu.cn/3f/73/c1663a16243/page.htm,2016-07-26.

CountermeasurestoRealizetheModernizationofVocationalEducation

Rong Changhai1, Zhao Limin1, Gao Wenjie2

(1. Tianjin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1, China;2. Fundamentals Department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 Tianjin 300410, China)

Walking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leading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mark th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fundamental ways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fully improving the whole educational system, thoroughly straightening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colleges,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statu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realistic approaches are increasing government investment, encouraging vocational colleges to operate independently, and adhering to the direction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uma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ducation system;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government investment; run school independently

G710

A

1008-4339(2018)01-092-05

2017-05-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AJA160009).

荣长海(1957— ),男,教授.

荣长海,rongchanghai@sina.com.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现代化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