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才流散与回流问题探析

2018-01-23

关键词:智力流动人才

张 振

(天津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天津 300072)

中国人才流散与回流问题探析

张 振

(天津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天津 300072)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技术人才全球性流动加剧,基本趋势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知识密集型国家。中国是高科技人才输出大国,人才流失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对于人才流动趋势与动因进行介绍和分析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制,人才流失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人才回流。流散知识网络使得海外优秀智力汇聚成我国一个巨大的高端人才库,成为推动创新国家建设提供重要智力支持。

人才流散; 人才回流; 流散知识网络

一、 人才流散与人才回流

人才流散并非新的社会现象,特别是“游学”的学者可追溯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人才散流对应也称人才外流或人才流失。人才外流是欠发达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内完成学业后迁移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1]。知识资本化、编码化,知识传播网络化背景下,人才或智力资源流动呈现虚实结合之态势。经济发展与高科技人才流动关系日益紧密。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能力决定了国家持续发展潜力。国家间科学技术进步和信息技术竞争已经成为对于优质智力资源的争夺。其直接结果是高技术人才全球性流动越来越频繁,基本趋势是从科技教育不发达或欠发达国家流向知识密集型国家[2]。

国际优秀智力资源争夺中的“马太效应”,使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处境十分不利。截至目前,美国在人才战争中是最大的赢家。高级技术移民已成为美国创新的中坚力量,其获得的创新专利量占1/3。美国七大顶级癌症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42%出生于海外[3]。对于中国、印度这样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猛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高技术人员流失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那么明显;而在高等教育欠发达的部分非洲国家,高技术人才的大量流失,尤其是医疗护理人员,使得本就岌岌可危的医疗系统几近瘫痪状态。从而促使人才流失再度成为研究界和政策界的关注重点,引起众多国际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及相关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4]。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全球性人才流动,学术界出现新的理论,这就是“人才回归论”。由于欠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缺乏高技术的人才和人力资本,这样相比发达国家具有更好的机会和利润空间。研究逐渐表明,人才流失是可以变为人才回流的。人才回流带有强烈感情色彩或价值取向,“回”即回家,有归属之意。全球人才流动态势变得更为复杂,曾是智力主要输出地的亚洲地区已出现“人才回流”,特别是诸如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其部分专业和领域科技人才,特别是海外留学生,已呈现出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回流的趋势。

二、 中国的人才流散

中国国际移民呈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根据中国国际移民报告,到2013年,中国移出移民为934.2万人,而移入存量为84.9万人,赤字高达849.4万人,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移民输出国。近年来,中国人口流出呈现以留学生、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为主的“新移民”,以知识精英和富裕阶层为主力军,具有层次高、学历高等特点[5]。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6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58.66万人,265.11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6]。

中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高端智力流失国。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报告显示在日本的外籍科学家33.7%来自中国,美国的海外科学家16.9%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海外科学家12.5%来自中国,加拿大的海外研究人员10.9%来自中国[7]。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人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中国在美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人员有一半以上选择留在美国发展[8]。更有学者指出在美获得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的留学人员的5年滞留率高达85%[9]。尤其在高科技领域,华侨华人科学家更是精英荟萃。分布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华人高科技人才约60万,其中四分之三在美国,世界一流的高级人才约3万,占美国一流科学家和科技专家的25%[10]。

人才流失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我国高等教育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以日本为例,近3年连续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21世纪以来平均每年诞生一名诺贝尔奖得主。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另外,由于我国人口外流呈现年轻化、知识化、数量巨大等特点,大批中青年人才滞留海外,加剧中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形成,不利于实现战略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 人才流散的新定义

然而,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赋予了人才流动新的内涵。人才流动不再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同时也存在与发达国家之间。OECD(2007)报告显示该地区有近40%的移民来自于其他OECD国家[11]。发达国家,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不断吸引高级技术移民的同时,也有本国的高级人才流向美国和欧洲国家。随着出生率降低和本国高级人才的老龄化,发达国家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人才的竞争。颇见成效的举措有加大招收国际学生以及高效便捷的移民政策。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就是成功的典例。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旅行成本不断降低,人才流失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人才回流。信息化对国际人才流动影响:一是“人”与“才”可以分离,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国际人才流动无形化;二是电子邮箱、微信等社交软件使得交流与合作克服了地域局限和时间差异;三是全球网络平台上的交流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高技术人才呈全方位流动态势。各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颁布法律,吸引人才。战后美国通过办不相关法律、政策等为留学生创造永久性移民条件,使之成为我国最庞大的海外智力库。

流散知识网络主要是指这些流散在出生国外的知识分子之间的,或是与出生国的学术界,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网络,运用流散知识网络等虚拟方式实现流散知识分子和流出国的研究界的交流合作[12]。也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的知识网络,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跨越了地域性局限,人才流失逐渐转变为人才回流[13]。文献中不乏对“流失”人才与流失国建立商业、学术和科研等方面的联系和合作(以硅谷为例)[14]。笔者的研究也证实了中国流失海外的高级智力与国内的学术界有较为密切的合作,同时这些华侨充分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以及与国内同行合作的强烈意愿[4]233-236。

四、 实现优秀智力资源回流的途径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及其面临的重大机遇期为我国引导优秀智力资源回流创造积极条件,呈现可喜局面。随着国家实施各级各类“引智工程”,引导国外优秀智力资源回流,为其事业发展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1) 经济因素是优秀智力流动的重要动因。第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引发优秀智力资源回流。通过人才回流的诸多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经过计量回归筛选, 孙健等学者指出GDP指标对留学人员选择回国有显著影响[15]。通过对海外人才回流的动因进行分析,中国海洋大学课题组认为国民收入总值与人才回流高度相关[16]。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首位。经济发展良好态势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多的海外人才已向国内回流。第二,流出国就业机会、职业发展以及收入水平提高[17]。收入是人才外流和回流的重要原因。张再生认为,当国内外收入水平相差不超过3倍时, 海外人才就会愿意回国[18]。虽然高端技术人才因追求更好生活而迁移有其合理性,但仅将其归结为谋生未免过于简单,更多则是为了追求比一般劳动力更优越的社会环境、工作氛围和生活条件。第三,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知识密集型国家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海外高端智力对科研与教育的软硬件环境要求较高。虽然中国科技与教育发展迅速,但其条件、水平及学术环境与学术中心(美国、德国等)尚有较大差距[19]。第四,智力流入国经济社会的波动冲击所产生的推力。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海外人才的收入锐减,求职就业难度增大,国际学生的工作机会就更少。归根结底,经济发展是吸引和留住高级人才的根本[20]。

(2) 通过技术转移引导人才回流。人才流动与技术转移是目的相同并行的社会现象,人才流动与技术转移必然相互作用的关系[21]。人才流动与技术转移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又相辅相承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是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活的载体,人才流动必然导致技术的转移;二是技术转移能促使人才大批定向流动;三是技术转移的完成需有人才流动配合;四是人才流动决定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过程。

(3) 非经济因素可以促进人才逆向流动。在知识社会,社会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配置智力资源流向为中心,优质智力资源成为全球稀缺资源,为各国争夺之焦点,形成人才流动多样化,主要形式:一是顺向流动,即科技教育不发达或欠发达国家流向知识密集型国家;二是平行流动,即随人才流动,优质智力资源在发达国家间流动;三是逆向流动,即随人才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优秀智力资源流动。顺向流动是高级人才或优秀智力资源流动的常态,它导致发展中国家或欠发展国家人才流失。研究表明,在基本经济条件相当条件下,非经济因素会引导优秀智力资源逆向流动。新兴经济体或新型工业化国家依靠非经济因素(如承认双重国籍、人才政策等)成功的实现优秀智力资源回流或逆向流动。印度是IT人才流失大国,随着政府推出了“印度裔卡”和“印度海外公民证”,持卡者在购房、医疗等诸多方面享有公民待遇,数年内仅从美国回流的信息产业高技术人才就已经超过6万[22]。

(4) 出台引导优秀智力资源回流政策。“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是留学工作基本方针,“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是新时期我国引导优秀智力资源回流的指导思想。按照留学工作基本方针和引导优秀智力资源回流指导思想要求,党和国家制定了旨在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采取适当形式为国服务的相关政策,起到了鼓励留学人员回国或采取多种形式为国服务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了一个“来去自由”的开放空间;形成了回国工作与为国服务并举的环境;提供了一个创业舞台;确保了科研工作延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尽管中国出台了各级各类引智项目和鼓励回国的政策,对于久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来说,回归之路并非顺畅。更多的海外智力因为家庭、生活方式以及工作环境等原因选择留在国外,但他们十分愿意通过流散知识网络与国内建立形式多样的合作,为中国的研究和发展作贡献。人才流出国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海外智力回国服务,这仅是应对人才外流的一个方面。流散知识网络对于促进海外智力与流出国建立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在全球信息化时代,虚拟知识网络更为重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距离、时间的限制以及学科界限。基于流散知识网络,加强信息沟通,开展交流合作,举办国际性的研讨会,邀请海外科技教育人才,吸收国外学术成果等是吸引优秀智力资源回流的有效方式。

五、 结 语

人口跨国流动是全球性现象。因为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教育、科技和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对于欠发达国家而言人才流失就不可避免。现在强国之争,大都表现在对高科技优势的争夺,对发展高科技所需关键资源的抢夺,尤其是高端智力资源。虽然大量人才外流对中国发展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外流的人才也会带来积极的效应。其关键在于如何用好这些优秀智力,使他们最终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对人才流动趋势与动因的分析,可以得知影响海外人才回流的一些重要因素。中国政府可以在这些方面多做些工作,引导海外智力以各种方式迅速“回流”,促使 “海外军团”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

[1] 焦平生.关于解决我国人才外流的几点建议案[J].中国科技产业,2004(2):18-20.

[2] Phillip A. Advancing the national and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 The rol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J].StudiesinHigherEducation, 2013, 38(3):330-361.

[3] 王辉耀,苗 绿.2015中国国际移民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4] Zhang Zhen. The Chinese Knowledge Diaspora and Disapora Knowledge Network: Australia and Canada Compared [D]. Sydney: Faculty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Work,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2015.

[5] 王辉耀,刘国福.2014中国国际移民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6] 教育部门户网站.2016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301/170301_sjtj/201703/t20170301_297676.html,2017-03-01.

[7] Chiara F, Giuseppe S, Paula S. Foreign Born Scientists: Mobility Patterns for Sixteen Countries [R]. Cambridg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2.

[8]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EB/OL].http://www.nsf.gov/statistics/seind14/index.cfm/home,2014-11-20.

[9] 乌云其其格,袁江洋.获得美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回流状况分析[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4,29(12):38-46.

[10] 李其荣.发达国家技术移民政策及其影响—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J].史学集刊,2007, 3(2):65-74.

[11]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y Coherence for Development: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R]. Paris: OECD, 2007.

[12] Rui Y, Anthony W. Globalization, transnational academic mobility and the chinese knowledge diaspora: An australian case study [J].Discourse:StudiesintheCulturalPoliticsofEducation, 2010, 31(5):593-607.

[13] David Z, Huiyao W. Can China bring back the best? The Communist Party organizes China’s search for talent [J].TheChinaQuarterly, 2013, 215: 590-615.

[14] AnnaLee S.TheNewArgonauts:RegionalAdvantageinaGlobalEconomy[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15] 孙 健,纪建悦,王 丹.海外科技人才回流的规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8):6-10.

[16] 中国海洋大学课题组.我国海外人才回流的动因分析[J].软科学,2004(5):58-60.

[17] Siew-Ean K, Peter M, Carmen V G, Graeme H. A global labor market: Factors motivating the sponsorship and temporary migration of skilled workers to Australia [J].InternationalMigrationReview, 2007,41(2):480-510.

[18] 张再生.中国的智力回流及其引致机制研究[J].人口学刊,2003(6):21-25.

[19] 仇 怡,聂萼辉.中国留学生回流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6,38(1):80-85.

[20] 杨玉杰,朱建军.基于人才回流动因计量的中国人才外流问题研究 [J].价值工程,2010,29(26):21-22.

[21] 李 平,许家云.国际智力回流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地区差异及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 2011,10(3):935-964.

[22] 王辉耀,苗 绿.中国海归发展报告[R].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AnalysisonChineseBrainDrainandBrainGain

Zhang Z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Service,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mobility of highly skilled talents has been intensified, which is basically an uptrend flow from the less developed to the knowledge intensive countries. China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top talent output countries in terms of the highly skilled talents, which affects negatively to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end and factors of the highly skilled mobility, the researcher concludes that the Chinese brain drain can be reversed into brain gain due to its fast growth rate and refinement of the system. The Diaspora knowledge network pools and clusters the overseas Chinese S and T talents who will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high-tech development of China.

brain drain; brain gain; diaspora knowledge network

C915

A

1008-4339(2018)01-083-04

2017-07-0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14YJC880116).

张 振(1976— ),女,博士,副研究员.

张 振,zhen_zhang@tju.edu.cn.

猜你喜欢

智力流动人才
人才云
流动的光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