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社会学视野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

2018-01-23易柯宇

黄河之声 2018年14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模式艺术

易柯宇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

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培养学生综合音乐与能力是音乐课程发展的两个核心元素。随着音乐世家在社会中逐步深化,不同学科与音乐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现象日益增多,音乐学科在其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对音乐的审美要求都成攀升趋势,随着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以及数字化浪潮的驱使,社会学与音乐艺术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随着音乐社会学研究学科的诞生,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的传统概念范畴与性质的定位,开始逐步受到侵蚀,接受各种挑战。因此在现今的高校音乐教学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开始将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的模式放在社会学的视阈中,重新思考、研究与定位。音乐社会学学科与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教学逐步将曾为社会音乐文化研究的新趋势,同时这种交汇与融合将会给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发展打开更宽阔的教育视野与延生空间。

一、构建专业交互性教学模式,培养多元化技能

在社会音乐生产有机综合由四方面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音乐生产构成。在音乐社会学中对社会音乐生产结构进行了这四种分类:音乐创作生产、音乐表演(唱奏)生产、音乐传播生产、音乐伺服生产。在社会音乐生产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这四个环节的协调运转与循环才是社会音乐生产的良性发展。高校的各项音乐教学与社会音乐生产的关系是从属于音乐伺服与社会音乐生产的关系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音乐伺服生产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自尊心为社会和音乐生活传输人才与智慧。

在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中,学生所学的大都是音乐表演(唱奏)生产。在音乐生产活动中音乐表演生产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项内容。音乐表演生产行为在艺术上和技术上有两方面的从属性。随着近年来音乐实践在社会化中的深化,各学科与音乐社会学交叉融合的现象日益增多,音乐表演的各个学科也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这驱使高校在音乐表演专业学科教学要迈向改革的趋势。例如声乐表演专业学生,在声乐技能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开展唱法的多样性选择,流行、原生态、民族、美声、戏曲、跨界声乐,鼓励学生接受多元化音乐风格,进行多元化声乐表演。当下社会这种新的艺术审美表现了人们对声乐审美情趣的多元化趋势。这些活跃在社会上的大众声乐形式,是社会音乐的主要形式。高校声乐表演教育教学作为社会化音乐伺服和音乐传播的承载着,应对这些声乐现象进行梳理与研究。从专业技能的纵向要求与多元化声乐形式的横向要求上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多专多能的专业人才。

其次,音乐表演生产在社会音乐生产中是一项重要的开展多样性实践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表演教学过程中还需把握课程内容学习的社会功能。例如,合唱与指挥课程,当今社会的合唱艺术主要具有四大功能:审美娱乐功能、意识功能、信息宣传功能与教育功能。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合唱艺术正是以其官方的参与性、进入角色的便捷性,为人们增添了亲和力。合唱以传播为契机,不仅能使合唱队员自身收益,还有利于提升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素质。因此合唱在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中的课程开发要以它自身的社会功能为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合唱与指挥的基本技能与理论课程后,重点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排练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排练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合唱的社会功能。

二、培养创新能力与艺术综合素质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要实现“教与学”的自主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加强艺术综合素质的培养。将高校中的各项优势资源进行整合,让形体课、台词课、表演课与音乐专业技能相融合,开展音乐剧、歌剧这类综合艺术课程。将戏剧、舞蹈、编导等基础课程内容与音乐专业技能课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音乐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能开拓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多方面学习各项相关专业技能,将各专业知识融合并结合于自身的专业基础及知识架构,促进知识的知识结构合理化。

其次,这类综合艺术课程是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与自由性,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与创作空间。学生通过综合艺术实践创作过程,拓宽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不同专业课程的不同思维模式和知识学科间相互融合、交叉渗透,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过程的“二度创作”,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实践平台为主体课堂教学

在音乐表演专业教育教学中,加强以社会需求为动力的教学意识,提升以艺术实践为主教学模式,实现实践平台为主体课堂的教育方式。

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以社会需求为动力,在教育设计上以艺术实践与多元化培养为教育方式。不仅仅培养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音乐专业综合表演能力,还应培养学生在音乐教学、剧目排练、作品编创、导演等方面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得到艺术能力、组织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以实践平台为主的课题模式就必须在实践机会、实践条件、实践目标、实践方法等各方面得到落实,建立如机关、学校、农村、企业、农村等文化需求所带来的实践可能。紧密结合社会艺术文化和文艺生活的发展,服务于群众的文化、文艺需求。在与社会文化艺术生活相结合的教育观念下,给学生创建广泛的实践机会。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多层的实践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将音乐技术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相结合,并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同时加强教师在实践课程与实践活动中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实践中的各项能力。

其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要增强以编导能力为核心的创新能力,不能仅仅只会舞台实践还需要加强编排、导演与组织能力。要求学生在只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增加编导课程的摄入。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从整体策划、节目统筹、舞台布置、舞台演出组织与衔接等各项具体流程中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面分析和解决在活动中出现的各项实际问题。

四、结合区域文化,创新高校音乐专业课程

高校音乐教育本与区域文化建设隶属不同的社会系统,但各大高校本身就存在于特定的区域文化氛围中,对于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学习与熟知应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同时也能极大地丰富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内容。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应该结合区域文化建设,形成文化对接,可以通过与区域文化建设的对接大大增强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教育活动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专业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对接价值。首先,教师可以在完成了基本理论课程的讲授后,鼓励学生深入当地区域的音乐文化基地的现实生活中,主动探索、挖掘区域音乐文化中有价值的音乐素材,并可通过小组研究与讨论和教师参与指导中进行资料整理,形成音乐作品。

其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对接当地社区进行区域文化联合文艺演出活动。一方面加强对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也能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再次,近年来随着音乐专业学生招生的扩大,毕业就业竞争压力也日趋激烈,因此高校主动寻求音乐教育与区域音乐文化对接,更新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内容、创新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由此培养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五、结语

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共处”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与社会学紧密结合的今天,它不再是一个单项的自给自足的教学模式,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应不断转换新视角、开创新领域、探讨新观念、研究新模式,为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注入新血液,结合音乐社会化学理论的一起探索有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新模式,成就新成果。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主动适应社会与文化发展、适应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与时俱进的需要。构建音乐表演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模式艺术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纸的艺术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