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皮质激素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18-01-23王琪珊王婷玉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外源性内源性成骨细胞

王琪珊,王婷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011)

1 RA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现状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滑膜组织过度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最终导致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从而使患者丧失劳动力,甚至累及其他器官而危及生命。RA病因未知,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影响着全球约1%的人口,主要以炎症、疼痛、僵硬和进行性关节破坏为主要特点,RA造成的长期行动不便或残疾已经跃居所有疾病的第6位,治疗RA任重道远[1-2]。根据2010版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常见的RA治疗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生物制剂、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植物药制剂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GC具有广泛和强大的抗炎作用,非常适用于治疗RA这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小剂量GC即可明显抑制滑膜炎症,且X线结果显示其能够延缓关节损伤的进展。尽管近年来研发了许多新型的生物制剂,如TNF-α拮抗剂、抗IL-6受体的单抗、抗CD20的单抗等,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替代GC。

2 GC在RA中的合理应用

大约有三分之二RA患者在一生治疗过程中会使用到GC,且系统性回顾也支持在RA低、中剂量GC的使用,在减少症状和减缓结构性损伤方面的有效性。但长期使用GC会导致许多不良反应的发生,如骨质疏松、糖尿病、肾上腺轴抑制、伤口愈合减缓等[3]。其发生风险由药物特异性因素(如剂量和疗程)和病人特异性因素(如年龄、性别、基因、共患病、生活方式等)决定,在RA中GC的使用仍旧备受争议。因此,GC的合理使用极其重要。

2.1GC治疗RA的推荐意见根据2002年EULAR指南,将GC分为低剂量(≤7.5 mg)、中剂量(7.5 mg~30 mg)、高剂量(30 mg~100 mg)、极高剂量(>100 mg)和冲击治疗(>250 mg)。低剂量GC常用于维持治疗,中剂量GC常用于慢性RA的治疗,高剂量GC常用于亚急性RA的治疗,极高剂量和冲击治疗常用于急性或危及生命的RA治疗。研究证明,单一或多种DMARDs联合治疗有着相同的效果,提示在DMARDs单一治疗方案或联合治疗方案中添加GC,治疗效果提高的原因是由于GC的作用,GC不仅有抗炎作用,还有改善病情的潜能。因此,2013年EULAR有关治疗RA的意见推荐,小剂量GC(≤7.5 mg)联合DMARDs为起始治疗方案,加用小剂量GC起一种“桥梁”作用,疗程不宜超过6个月,并应尽快减量[4,5]。应使用GC直至DMARDs开始发挥最大效应,但因GC的不良反应在中长期应用中较明显,所以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应逐渐减量[6]。但在RA急性期发作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则是应用大剂量GC冲击治疗的指针。中、大剂量GC应用不仅快速控制疾病活动,同时又对骨吸收起抑制作用,但不能长期使用,应待症状缓解后减少GC剂量。与此同时,临床上通常在应用大剂量GC的基础上同时开始RA治疗的二线方案,因为GC冲击治疗所诱导的缓解期通常只持续6周[7]。

因此,对于GC在RA中的使用,低、中剂量常用于早期RA的治疗,且建议RA患者使用关节内注射GC,以减少全身不良反应[8]。高剂量服用时,应尽量遵循剂量递减原则,最好是与DMARDs联合使用,可快速改善临床症状和功能状况,同时严密监测其不良反应[9]。

2.2GC的优化应用及新剂型基于现阶段研究,为了更加合理使用GC,在保持甚至加强抗炎效果的基础上减少不良反应,传统GC的优化应用和新剂型的发展由此诞生[10]。泼尼松缓释片因传统GC被胶囊包裹而有4 h释放延迟,因此在睡前服用能降低夜晚致炎因子浓度的升高,以缓解患者清晨的临床症状。GC脂质体因能明显提高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参数,且伴有较少不良反应,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脂质体能增加GC在体内作用时间,并在炎症部位直接聚集,产生了极高的局部浓度,减少了对其他非靶器官或非靶组织的伤害,从而减少不良反应。

3 GC抗RA的作用机制

GC广泛地应用于RA中,用于治疗时能产生强有力的抗炎效果和免疫调节作用,同时减少循环系统中单核-巨噬细胞的数量,致炎因子和前列腺素的合成,Fc受体的表达等[11-12]。与此同时,GC能防止炎症细胞的渗出,减少破骨细胞的生成,减少关节软骨的破坏。在抗炎过程中,GC对免疫细胞、体液因子、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的作用是其产生强大治疗作用的主要因素。尽管临床上使用GC已有60年,对于内外源性GC潜在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对于内外源性GC在RA中的作用机制及它们在炎症中所扮演的角色,仍然知之甚少。

3.1内源性GC对RA发生发展的影响

3.1.1内源性GC GC分为内源性GC和外源性GC。内源性GC指在生理状态下,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包括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等。外源性GC指常用于治疗RA的GC,如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

治疗剂量的外源性GC常表现为免疫抑制作用,而内源性GC却又有细微的差别,受浓度、细胞内外环境等影响,常表现为允许作用、抑制作用或者刺激作用,从而调节炎症或免疫反应。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反馈调节中,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11β-HSD)在细胞中的表达能改变循环中GC的含量。11β-HSD分为1型和2型,其中11β-HSD1能促进可的松转化为活性可的松,11β-HSD2则促进活性可的松转化为可的松。在人体内脏中,11β-HSD1每天产生总量30%~40%氢化可的松,而11β-HSD2则在肾脏中灭活相同比例的氢化可的松[13]。有些学者认为,11β-HSD1是一种低亲和力的11β脱氢酶,但在载鼠11β-HSD1 cDNA的两栖动物细胞中显示,11β-HSD1在大多数细胞中以11β还原酶为主导,增强GC的作用。而11β-HSD2则通过分布广泛的配体,调节细胞内受体的激活。

氢化可的松由细胞内的11β-HSD1催化产生,理论上,11β-HSD1抑制剂可反转氢化可的松的抗炎作用。但研究发现,因11β-HSD1在炎症早期被诱导,口服11β-HSD1抑制剂可降低GC的合成,所以,11β-HSD1抑制剂虽可用于治疗代谢性疾病,但同时可能促发炎症反应。且在慢性炎症中,11β-HSD活性的自我平衡可能被改变,导致在巨噬细胞中GC活性下降,更有甚者,导致局部对GC的抵抗,而GC恰恰是11β-HSD的底物。对于11β-HSD1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1.2内源性GC抗RA机制 在RA患者中,11β-HSD1的数量上调且活性增加,提示内源性GC可能与RA的发生、发展有关。在体内,11β-HSD1的表达由TNF-α,IL-1和GC协同调节。在RA患者中,TNF-α拮抗剂可阻断TNF-α的促炎作用,且能明显降低11β-HSD1的活性,并明显升高GC灭活酶的活性,提示在RA中,内源性GC可调节炎症的发生发展。进一步,在滑膜炎病情得到缓解的患者中,全身11β-HSD1的活性明显低于RA患者或其他类型关节炎的患者,也提示着内源性GC在RA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内源性GC在RA中发挥的作用尚未明确,但Tu等[14]研究发现,在抗体诱导的关节炎(collagen antibody-induced arthritis, CAIA)中,特异性敲除成骨细胞中11β-HSD2能明显缓解小鼠的关节炎症。在CAIA小鼠中,基因敲除组小鼠(tg组)关节的临床评分、肿胀度明显优于野生型组小鼠(WT组)。在WT组观察到明显滑膜增生、软骨减少及骨质破坏,但在tg组以上指征得到缓解。此外,接受高剂量抗体(8 mg)诱导关节炎比低剂量抗体(3 mg)诱导的关节炎发生、发展更加迅速。证明了破坏成骨细胞和骨细胞中内源性GC信号通路能明显且长时间缓解免疫介导的关节炎,同时也提示,充足剂量抗体是GC在抗炎过程中发挥明显作用的重要条件。

Buttgereit等[15]研究发现,采用K/BxN血清诱导的关节炎(serum transfer-induced arthritis, STIA)模型中,特异性敲除成骨细胞和骨细胞中GC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能够明显缓解小鼠的关节炎。与K/BxN血清诱导组相比,基因敲除组小鼠(tg组)踝关节大小、临床评分、炎症活动、软骨损伤、软组织水肿各方面都有明显好转,而野生型组小鼠在以上方面均无明显变化。证明了特异性地破坏成骨细胞中内源性GC信号通路能有效缓解处于亚急性期免疫介导的关节炎。众所周知,在关节炎治疗中,GC的疗效为剂量依赖性。在生理剂量下(即内源性GC),起允许作用甚至是刺激作用;而在给药浓度下,却起免疫抑制作用。因此,在血清诱导组中,内源性GC可能达到了足够高的浓度,发生免疫刺激作用,而在GC信号通道被破坏的小鼠中,由于GC信号传递受阻,关节炎严重程度得以改善。

但Spies等[16]进一步研究证明,破坏成骨细胞中GC信号通路对抗原诱导的关节炎无明显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注射甲基化牛血清白蛋白(mBSA),特异性破坏GC信号通路组(tg组)和野生型组小鼠(WT组)均见明显的膝关节肿胀。tg组与WT组在注射1 d后肿胀均逐渐减轻,且两组小鼠的膝关节肿胀度、炎症程度、软骨损伤、软组织炎症、骨质破坏、滑膜炎、关节腔渗出物等无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证明了破坏成骨细胞中GC信号通路对抗原诱导的关节炎无明显作用,成骨细胞不能通过GC依赖性信号通路调节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尽管如此,在软骨细胞中,Tu等[17]发现,软骨细胞通过内源性GC信号通路能明显缓解关节炎症和损伤。在软骨细胞中特异性敲除GC受体组小鼠(chGRKO组)和野生型组小鼠(WT组)中,在临床评分、关节肿胀度、炎症增生、滑膜增生、软骨破坏等方面,chGRKO组均更加严重。以上结果证明,在软骨细胞中,内源性GC信号通路在关节炎症中起抗炎和抑制软骨破坏的作用。先前的研究说明了以下几个方面:在STIA模型中,特异性敲除成骨细胞GC信号通路有利于缓解关节炎症,但在软骨细胞中则表现为截然相反的作用。在AIA模型中,敲除成骨细胞中GC信号通路对关节炎无影响,而在软骨细胞中,GC信号通路则起调节炎症的作用。

从以上研究可知,使用抗体诱导关节炎,即使缺乏淋巴细胞,也能成功诱导关节炎。而用抗原诱导关节炎,需通过T细胞激发适应性免疫反应,所以在T细胞缺乏的情况下无法诱发关节炎。且在CAIA模型和K/BxN血清诱导关节炎模型中,特异性破坏成骨细胞和骨细胞中内源性GC信号通路能有效缓解炎症和关节损伤,但在抗原诱导的关节炎中观察不到此现象,证明了成骨细胞能通过GC依赖性信号通路调节固有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而非适应性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这些研究均揭示了内源性GC信号通路的重要性,在未来治疗RA的方法中,成骨细胞及软骨细胞中的内源性GC信号通路均可能成为重要的治疗靶点。

3.2外源性GC对RA发生发展的影响

3.2.1外源性GC 在多种细胞中,GC能干预许多致炎介质的生物合成[18]。GC主要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通路的生物合成,产生快速的抗炎作用。GC使细胞膜上脂代谢改变,阻止游离AA的释放,如磷脂酰胆碱(phosphocholine, PC)、磷脂酰乙醇胺(phosphoethanolamine, P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 PI)等,抑制转录后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 COX-2)的合成,进一步阻止下游前列腺素合成,从而产生快速抗炎作用[19]。对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被认为是GC抗炎机制的一部分,COX则是非甾体类和GC类药物共同靶点。

合成性GC(即外源性GC)能下调炎症因子的表达,表现出强有力的抗炎作用,且内源性GC与合成性GC并无实质性区别,其作用都是通过相同的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产生。在大多情况下,GC与GR结合,诱导由GR介导的细胞分化和凋亡,同时降低细胞因子、磷脂酶和环氧合酶的表达。

3.2.2外源性GC抗RA机制 外源性GC可以缓解许多危重疾病,其中包括RA。通过强有力的抗炎效果和免疫调节作用,外源性GC能有效减少RA症状和减缓结构性损伤。不仅如此,GC还能通过膜联蛋白A1和类固醇皮质结合蛋白两方面,影响RA的发生、发展。

3.2.2.1膜联蛋白A1 一直以来,由GC诱导产生的膜联蛋白A1被认为是GC介导抗炎反应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分子。除了能重现许多GC的抗炎效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膜联蛋白A1在T细胞功能的调节和有关RA的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占有一席之地。Yang等[20]证明,用K/B×N血清和抗体分别在小鼠体内诱导关节炎,内源性膜联蛋白A1的缺失会使小鼠对GC的反应性下降。在炎症性滑膜组织中,由于膜联蛋白A1缺失,破坏了GC依赖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表达的抑制,说明在关节炎中,膜联蛋白A1对GC的治疗作用来说必不可少。膜联蛋白A1对关节炎有着明确的抑制效果,提高内源性膜联蛋白A1的合成能增强外源性GC的效果,促进类固醇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3.2.2.2类固醇皮质蛋白分离率 类固醇皮质结合蛋白(corticosteroid-binding globulin,CBG)是一种转运皮质醇的蛋白。在炎症区域,CBG由高亲和力CBG转变为低亲和力CBG,以释放生物活性的抗炎皮质醇。Nenke等[21]研究表明,RA患者的CBG分离率较低,且CBG分离率越低,RA疾病活动度越大,而较高CBG分离率的患者RA缓解率越高。证明了不能适时解离CBG以释放游离类固醇会增加疾病的活动度,以CBG为中介的类固醇转移功能的损伤可能有利于RA中慢性炎症的维持。但尚不能确定CBG分离率的降低是发生于RA起病之前,还是发病之后。

综上可知,外源性GC不仅可通过AA信号通路产生抗炎作用,在RA中,还可以通过提高膜联蛋白A1含量和类固醇皮质蛋白分离率,增强外源性GC作用,缓解RA病情,但是其完整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课题组在未来的研究中将深入探索外源性GC作用机制,加快新药的研究进展,以进一步促进GC的合理使用。

4 基于GC的抗RA新药研究

GC长期或大剂量使用,会导致许多不良反应的发生。基于GC抗RA机制的研究,为了更加安全、有效地使用GC,GR部分激动剂、选择性GR调节剂、对传统GC进行翻译后修饰药物由此诞生。

4.1PF-04171327糖皮质激素受体部分激动剂(dissociated agonists of the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DAGRs)能显示出与GR完全激动剂相似的抗炎效果,且有较高的耐受性。其中,PF-04171327(Fosdagrocorat)是一种能保留GC抗炎作用,同时能减少GC不良反应的DAGRs[22]。PF-04171327兼有泼尼松龙和GR拮抗剂RU-486中重要的结构成分,从而能与类固醇骨架结合,发挥GR部分激动剂抑制炎症因子的作用和完全拮抗剂在细胞中的作用。Stock等[23]研究证明,相比于使用5 mg泼尼松龙,PF-04171327在改善RA症状和体征方面显示优越且快速的疗效。在细胞实验和RA模型的小鼠实验中,相比GR完全激动剂,PF-04171327表现出了极强的抗炎效果和较少的不良反应。P1N1和骨钙素(osteocalcin, OC)是骨质合成标志物和衡量骨健康的良好指标。Shoji等[24]研究显示,10、15 mg PF-04171327能显示出与5 mg泼尼松龙相似,甚至更强的治疗效果,而从P1N1和OC上看,两者对骨组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再者,PF-04171327在治疗2周后并不引起对类固醇类长久抑制作用,但在更长期治疗中,仍需检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对长期使用PF-04171327的安全性和疗效仍需更多的研究评价。

4.2CompoundA选择性糖皮质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modulator, SEGRM)能选择性激活转录,表现出更好的获益风险比。作为SEGRM中一员,Compound A(Cpd A)能适当缓解RA的疾病活动度和炎症程度。虽然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DEX)抗炎效果更优越,但在骨代谢方面,Cpd A表现出极大优势。在GC诱导骨合成抑制的小鼠模型中,DEX治疗组P1N1明显减少,而Cpd A组无明显变化。Rauner等[25]报道,在GC诱导骨质丢失的小鼠模型中,Cpd A组能保持骨矿物质密度不变,而泼尼松龙组下降24%,说明Cpd A对成骨细胞功能无抑制作用,不会干预骨的形成和吸收,Cpd A在骨代谢方面有较优越的效果。但对Cpd A的现状,笔者认为,由于Cpd A治疗范围狭窄,临床试验范围有限,Cpd A作为分子工具以分离GC作用效果的可能性比作为关节炎治疗药物的可能性更大。

4.3NCX-1015对传统GC进行翻译后修饰是另一种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方法。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通过脂肪族或芳香族分子与GC连接,缓慢从GC中释放,能加强GC的抗炎作用。在患有关节炎的小鼠模型中,Strehl等[10]发现,增加NO基团的泼尼松龙衍生物NCX-1015表现出比传统泼尼松龙强10倍的抗炎作用,且不会引起由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而导致的骨质减少或骨质疏松,而骨质疏松正是GC最令人担心的不良反应之一。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 NCX-1015能使细胞内GR发生一种特殊的硝化反应,所以能快速地激活GR。但笔者认为,此类药物只有在动物体内的少量研究数据,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其临床应用。

5 展望

GC作为RA治疗中必不可少的药物,其治疗作用强大且不可替代,但GC伴随的不良反应也令人不安,其治疗机制及合理使用得到了极大的关注。通过对内源性及外源性GC作用机制的探索,发现内源性GC信号通路、膜联蛋白A1及类固醇皮质结合蛋白在RA中的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未来RA治疗的重要靶点,虽由于种种原因,仍未彻底研究清楚。为进一步改善GC在RA中的应用,本课题组未来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制,以发挥GC最大抗炎作用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其不良反应,促进GC的合理使用。与此同时,DAGRs、SEGRM、NCX-1015等,均是基于糖皮质激素的抗RA新药,富有广泛的治疗前景,应该加快这类新药的作用机制研究,从而改善其治疗效果,利于患者拥有更多的用药选择。

猜你喜欢

外源性内源性成骨细胞
微小核糖核酸-1205沉默Cullin-RING泛素E3连接酶4A激活AMPK信号传导保护人成骨细胞免受地塞米松损伤的研究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微纳米分级形貌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wnt经典信号通路在酸性pH抑制成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病毒如何与人类共进化——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秘密
止血镇痛胶囊对外源性雌激素干预下未成年雌性大鼠卵巢和子宫的影响
内源性空间线索有效性对视听觉整合的影响*
1949年以前复旦大学的党组织沿革及特点
麦冬中外源性有害物质的分析
高职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