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衡水安乐秧歌传承发展研究*

2018-01-23宁丽瑾张雅静

黄河之声 2018年22期
关键词:安乐秧歌衡水

宁丽瑾 张雅静

(衡水学院音乐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安乐秧歌,是流传在冀中平原上的一个极其有限的品种,它的表演既有歌又有乐,舞姿硬朗,风格诙谐。不仅在百姓的生活中送欢乐,而且具有艺术传播学的诸多价值。本文研究它,旨在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安乐秧歌的历史演变过程、流传的区域、舞蹈艺术形态等问题,通过了解安乐秧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总结经验,并提出一系列可行的保护措施。

一、安乐秧歌的艺术形态之辩

安乐秧歌发源于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东部现邓庄乡所辖北苏闸村一带,在一辈又一辈传承人、艺术家的不断创新中,形成了固定的舞步、动作,还排练出经典的演出节目。安乐秧歌的角色扮演非常丰富,形态各异。它的道具也是有一定的讲究和来头。更令人惊叹的是,安乐秧歌的步法多样,有秧歌步、颤步等严格的表演方法和动作。其伴奏音乐是清一色的打击乐,乐器构造简单,易于学习,传播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在表演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配合起来。

(一)表演形式

安乐秧歌表演时,领队高举着“安乐会”标志的会旗为舞者们开路,会旗有一定的讲究,得是三角形的大旗,旗面为白色,中间有三个黑色大字——“安乐会”,周边为鲜艳的红色,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舞者们分成男女两队,领队各举一面大旗,男女两队演员有序地进场表演,在后排打击乐的烘托下,演员们到达了指定地点,先在场中排成一个大圆圈以固定场地,老执两根木棒槌来到场中先表演自己的绝技,表演过程中还不时地与其他演员和观众们互相交流。演员们依次演出完毕,就会表演集体舞蹈,表演时自由组合、边扭边逗、而且不时地变换队形。

(二)步法队形

安乐秧歌的基本动作属于我们常见的“秧歌步”,其舞者的律动主要是通过扭腰耸肩,一步一个拍子、每四拍为一组,前三拍向前走,最后一拍向后(退一步)来完成。基本的舞蹈形态可概况为秧歌步、颤步、蹲跳步、蹎颤步、蹲颤步、搓颤步、别步等。秧歌是在“扭”的律动中完成群体性的队形组合与变化的。通常,由一至两名领舞者率领舞队,走变换各种队形图案。安乐秧歌的表演与队形的变换,是在打击乐伴奏下进行的。舞者先走成一个“大圆圈”,集体表演时,具体的队形有“走八字”、“二龙吐须”、“串葫芦蔓”、“四门斗”、“穿花空”等。

(三)角色行当

受戏曲艺术的影响,角色行当在秧歌表演的人物形象与性格刻画上初具特色。一般而言,男性有“伞头”、“鼓子头”、“棒子头”等,女性称“花”,民众的传统习惯,“花”——旦角,多由男性扮演,以增加表演滑稽性色彩。安乐秧歌的主角是老这个形象,还有扮演老头儿、丑婆儿的,还有拿折扇的公子和穿红带绿的小媳妇形象。老手执一对棒槌;丑(乞丐)左手端着一个破碗,右手通常拿一双筷子或手持打狗棒来进行表演;公子手持折扇;媳妇拿两块红手绢舞蹈。

(四)伴奏特点

安乐秧歌主要运用打击乐器伴奏,有鼓、大锣、小锣、铙钹,以增加表演时热火朝天的气氛。安乐秧歌表演时,一般会表演“开场槌”,多为牌子曲,用来招揽观众,同时告诉演员做好准备工作。

二、安乐秧歌的发展沿革之辩

安乐秧歌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它长期活跃在北苏闸村的各种民俗活动中,经久不衰,而且发展迅速。

1986年,政府掀起了“花会”改革热潮,并组织了各项花会比赛。北苏闸艺人们编排的安乐秧歌舞——《八仙过海》受到了观众的赞扬,并在河北省文艺汇演上获奖。同年,中央电视台“对外部”受河北省电视台邀请前来北苏闸村考察,观看了安乐秧歌的表演并为其录制了影像资料。

河北著名的民族舞专家吴志国先生等一行来到北苏闸村,对安乐秧歌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细致调查,把看到的安乐秧歌的舞蹈形态等内容汇聚成文字资料,收集到《河北民族民间舞蹈资料汇编》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中。

2009年,安乐秧歌成功申报为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了省级保护行列。这样,安乐秧歌既在形式上得到不断丰富和提升,更在传播、影响和保护传承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2012年,村民们在国际马拉松比赛中扭起了“安乐秧歌”,编排了新颖的节目,迎接国际友人。这对于安乐秧歌走向世界起到了传播和宣传。2013年春节,安乐秧歌不仅在本乡本土进行了盛大的“汇演”,还登上了衡水市桃城区“春晚”的舞台。北苏闸村的民间艺术家和孩子们同台献艺,是近些年桃城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一项成果。具体而言,安乐秧歌的传承人定期到滏阳小学的音乐课堂进行讲学,辅导学生们学会了安乐秧歌的舞蹈动作。这样的活动开展,不仅丰富了小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使安乐秧歌有了新的传承人和传播者。

2014年3月25日,在笔者和校领导的邀请下,北苏闸村的安乐秧歌队盛装来到了衡水学院,为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生动诙谐的秧歌表演,为研究这项非物质文化成果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安乐秧歌从学院的大门一路扭到了音乐系的舞蹈课堂,学院聘请该项目传承人来为学生们教授安乐秧歌的程式和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走进了大学的校园。2016年4月22日,衡水市《首届民俗文化节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衡水湖马拉松广场盛大开幕。在本次会展中,包括安乐秧歌等55个极具衡水本土文化特色的民俗艺术表演项目全部亮相,也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走进了民间、走近了百姓。

三、保护安乐秧歌之思辨

目前,安乐秧歌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安乐秧歌被列为省级的非遗保护项目,衡水市桃城区邓庄乡人民政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桃城区人民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且,安乐秧歌之所以在当地文化生活中小有名气,本身就是政府扶持呵护的结果。对此,我们要充分肯定政府的保护工作。人们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要把政府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把政府保护放到首要位置来“呼吁”。本文不赞成别人的“政府保护论”,而把反思“非遗”的自救放在重要的位置。我们不能一味地形而上学地泛谈“政府呵护论”,本文强调的是如何唤起“文化的自救”,所有的艺术都应该自救。

安乐秧歌的传播,应充分借助学校教育的优势来实施,从儿童抓起。目前“安乐秧歌”已走进学校的音乐课堂,安乐秧歌的艺人们长期在那里讲授秧歌的姿势,并排练出固定的秧歌节目。安乐秧歌的传承人还来到衡水学院音乐学院的舞蹈课堂来“传经授道”,把安乐秧歌的动作要领传授给舞蹈专业的学生。舞蹈专业的学生有专业的功底,学习快,掌握的也到位,有利于安乐秧歌的传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本研究通过考察安乐秧歌的发展历史、舞蹈形态、音乐形态以及传承人情况,对安乐秧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由于历史的原因,安乐秧歌的谱子已经失传,研究它的伴奏音乐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希望通过本研究引起专家学者广泛关注传统民间音乐,更希望人们系统地了解传统音乐文化,让类似安乐秧歌的这些鲜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社会得以生存、发展与延续。希望越来越多的同行、专家能够齐心协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传做出一定的贡献。

猜你喜欢

安乐秧歌衡水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适宜衡水的梨品种筛选试验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军人情怀
张珖隶书“安乐泉”三大字碑
富平村里唱秧歌
衡水专场(二)
昌黎地秧歌
天台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