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世纪“新艺术”之发展
——析菲利普·德·维特里经文歌《公鸡絮叨》
2018-01-23洪雯
洪 雯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00009)
大约在14世纪初期,在法国萌发了一种别致的音乐,叫做新艺术音乐并且风靡一时,更有甚者把它当做一个时代的象征,基于其深远的传播和流行,所以在那个时候的法国以及意大利,大多数的人都乐于把他们称作“新艺术”。一说到这个阶段的法国的“新艺术”,很容易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来一个人,那就是纪尧姆·德·马肖。在那个繁荣时期,马肖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代表人物了,他在中世纪音乐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而在马肖之前,还有一位音乐家对14世纪法国音乐包括马肖在内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原因在于其所做的贡献对于那个时代的音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很多方面反映了音乐在中世纪文化当中的特点,他就是菲利普·德·维特里(Philippe de Vitry 1291-1361),维特里对那个时期的法国音乐以及马肖本人都造成了很深的影响,而且有着多重的身份,一方面在那个时候他是法国的贵族,是有着重要地位和权利的人物,另一方面他又是14世纪末期的很有成就的诗人、作曲家以及音乐家。“新艺术”这个概念来源自一篇论文的题目,其发明者和最早使用者就是维特里。
由于十四世纪“新艺术”与十三世纪“古艺术”相比有了很多新的发展和变化。所以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新艺术”时期维特里创作的一首经文歌《公鸡絮叨》进行分析,总结“新艺术”时期音乐作品的一些创作特点。
《褔韦尔传奇》一书是一本十四世纪的讽刺诗集,手稿被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公鸡絮叨》这首经文歌是其中三十四首复调经文歌中的一首,写的是关于一匹栗色马Fauvel的故事。Fauvel可不是一般常见的马,它是有着一半人身一半马身的非常狡猾的怪物,被人们广为流传。这首经文歌《公鸡絮叨》的歌词原是法语,第三声部中文翻译如下:一个公鸡在啼叫,悲哀的对着全部的同类。因为尽管它们小心翼翼,还是被管理它们的人狡猾地出卖。但是狐狸和盗墓贼一样狡猾着,和那些骇人听闻的恶魔一起出来……歌词精准地利用比喻来诠释维特里的政治地位。第三声部的歌词,诗人把法国人说成“公鸡”,把马里尼说成狐狸。第二声部的歌词包含着隐喻性的描述,暗示了维特里本人的政治地位。所以我们通过歌词可以看出《公鸡絮叨》这首经文歌它的歌词属于世俗歌词。
在歌曲的编配设计上,两个上方声部呈现出互相呼应的特征,第二声部总是比第三部分提前一小节结束和休止。
《公鸡絮叨》实质上是一个等节奏经文歌,它把克勒(Color)和塔利亚(Talea)结合起来共同组成等节奏,等节奏是曲式组织中一种有效的手段,它的技术特点是在低声部利用固定音列、固定节奏,使这两个要素周期性反复出来,以特有的逻辑结构来建立圣经歌曲。克勒的意思是固定使用的旋律音列,塔利亚的意思是预先设计的节奏型。维特里的创作传统就是采取等节奏这种手法,但是在这首经文歌的第三声部当中,塔利亚包含了六个音符的复杂节奏,由两个休止符分成清晰可辨的两节,音高从F级进上行到D再环绕下行到纯五度的G,并且结束音总是与第一小节时值相同的持续一小节的长音G。
仔细观察这首《公鸡絮叨》的Tenor声部,可以发现维特里首先将Neuma部分的旋律分成三个相等的部分去对应这个节奏模式的三次陈述,分别是1至2小节、26至50小节、51至75小节,确切来说包括了三次塔利亚。然后在第77小节,Talea的旋律再次出现,也就是Color2。直到第76小节,使用了与前面相同的塔利亚,也出现了三次。所以这首经文歌以同样的塔利亚完整的一共呈现了六次。在整首歌曲当中,上面两声部强化了Tenor声部的周期,在塔利亚的两个连接点之间呈现出恒定的节奏,更为关键的是它们的周期性节奏与低音部的节奏非常相像。《公鸡絮叨》包含两个全部的克勒,每个克勒又由三个塔利亚分成三等长,三个塔利亚把完整克勒分为平衡的两部分,因此这首早期圣经歌曲的结构是很严谨的。
在《公鸡絮叨》这首经文歌中,每个声部中变化音级的种类以及数量是不一样的。第一声部(Tenor)中,没出现音级变化这种用法,和格里高利圣咏的特点是趋于一样的,实际上这个声部是格里高利圣咏的一个变体,该声部的调号为一个降号,每个句子的末尾基本上都不是以音乐F来完成,因为这个时期尚未形成明确的大调式。第二声部(Motetus)中有五个#F和一个bB,第三声部有五个#C。可以看出,第二声部以及第三声部中变化音级的数量比较多,和第一声部没有变化音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其与中世纪一些世俗歌曲各个声部的音级变化相对比,不难看出世俗音乐对经文歌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首作品,确切来说节拍还是挺复杂的。在歌曲的低音声部,节奏是18/8拍(36/8)或12/8拍(26/8),上方两声部是6/8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低音声部与上方两个声部相比,它们的节拍存在着显着差异。但也不是没有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是三拍子的复合节拍:6/8,12/8,18/8,这意味三拍子的复合节拍在维特里的《公鸡絮叨》当中占主要地位,表明了早期“新艺术”音乐的过渡特征、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经文歌旋律音程和各声部之间和声音程的特点。1.旋律音程。全曲分析下来,低音声部全部是三度以内的旋律音程,总体旋律是平稳的。格里高利圣咏的旋律也是如此,所以两者相一致。第二声部开始出现了八度跳进。第三声部出现了五度、六度跳进。换句话说,在第二和第三声部中旋律的跳跃性增加了。2.和声音程。第一和第二声部,大多数都是八度,五度,同度音程,有时也有三度和六度。同样,第二声部和第三声部,第一声部和第三声部也是如此。所以说在这首经文歌当中协和音程有着很大的比例。
对于这些声部的交集,整个歌曲的分析显示,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之间存在少量的交集。第一声部和第三声部没有交集。第二声部和第三声部存在大量的交集。我们可以推断,在十四世纪初期,第一声部与第二声部,第一声部与第三声部的关系被重视,而第二声部以及第三声部的关系并没有被重视。
关于记谱法方面,《公鸡絮叨》这首经文歌显示出了更为复杂的一方面,在原始的乐谱中Tenor声部部分被用红墨水写上,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醒那些唱歌的人完全音符丢失了原来三分之一的时值。所以这种用着色音符来指示节奏变化的新记谱法代替了旧记谱法。
到这里大致从各个方面分析了一遍全曲。可以看出维特里的这首经文歌《公鸡絮叨》与十三世纪的古艺术相比还是有了不少变化与发展的。在记谱方面,古艺术时期使用弗兰克的有量记谱法,也就是完整记谱法。但是在新艺术时期,采用了一种新记谱法——不完整拍记谱法。与旧记谱法相比,新记谱法增加了比次短拍更小的音符时值,更好地适应音乐的发展。在节奏上,它们也有所不同,古艺术时期采节奏模式,而新艺术时期采用等节奏模式。与古艺术的节奏模式比较,等节奏在时值、节拍、节奏方面更加鲜明,更能体现作品的结构感。在音程关系中,古艺术时期的复调音乐在声部结合上主要以纯一度、纯四度、纯五度、纯八度为主,协和音程占主要地位,其他音程占次要地位。而新艺术时期,和声音程上偏爱三度、六度音响,但最后仍然会解决到纯一、纯四、纯五、纯八度上。在个人创作风格方面,古艺术时期是一个共性创作的年代,作曲家们大多没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分辨不清是谁的作品。而在新艺术时期,这是一个个性的创作时代,作曲家们在创作中更加注重个性化的东西,个人的创作风格更加鲜明。所以在音乐发展史上,新艺术音乐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参考文献]
[1]Ancient to Baroque, Western Music,Vol1,Claude V.Palisca ed.W.W.Norton Company, New York,1980.
[2]刘志明.中世纪音乐史.中华民国九十年.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
[4]田可文.西方音乐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5]伍维曦.中世纪“文人音乐家”的典型:菲利普·德·维特里及其音乐活动[J].音乐艺术,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