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律制、调式、记谱及社会学角度的中西方音乐元素比较

2016-05-14伊丽媛

艺术评鉴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会学

伊丽媛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东西方各国的文化也逐渐呈现出交融的趋势。本文选取较具东方民族典型特征的中国同欧洲大陆古典文化发源地古希腊、罗马等国家进行对比,考察中西方音乐律制、调式、记谱方式的不同,旨在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契合点,并弥补相关学术文献的不足。

关键词:律制 记谱 调式 社会学

一、中西方音乐律制构成

(一)五度相生律

五度相生律是根据复合音的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的纯五度关系,即由某一音开始向上推一纯五度,产生次一律,再由次一律向上推一纯五度,产生再次一律,如此继续相生所定出的音律叫做五度相生律。 而五度相生律所订出的七个基本音级间的音高关系,和十二平均律中七个基本音级的音高关系是略有差异的。

农耕型社会生产方式造就了其人文色彩浓烈的凝聚型社会文化,包括艺术在内,任何一个细节都离不开整体大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周易》中的阴阳和谐,而五度相生律同西方律制基础十二平均律相比较,半音比十二平均律要小,全音则比十二平均律要大,因而更加自然和谐,常用于简单音乐。因此中国传统音乐几乎从未出现过复杂的多声部合唱。而西方的十二平均律则以其精确、严整的体系完善了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形式。

(二)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亦称“十二等程律”,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十二平均律是指将八度的音程(一倍频程)按频率等比例地分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即小二度。一个大二度则是两等份。将一个八度分成12等份有着惊人的一些凑巧。它的纯五度音程的两个音的频率比(即2 的7/12 次方)与1.5 非常接近,十二平均律在交响乐队和键盘乐器中得到广泛使用,现在的钢琴即是根据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

以海外贸易为主的古希腊人,文化类型是向外拓展的。当一个部落不能履行另一个部落的程序时,贸易就不能顺利进行,因此他们需要制定完备、精确的一般法则,这样的法则在艺术上同样有所延伸,与中国音乐艺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严密和准确,数理基础早在毕达哥拉斯学派时期就已经十分发达,在音乐上更加不会放弃用数学来演算音与音之间的关系,毕达哥拉斯的哲学命题“世界万物起源于数”成为以后十二平均律的思想根源。

二、中西方音乐调式特征

(一)五声调式

顾名思义,五声调式就是由五个音(而不是七个)构成的调式。五声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和民间音乐中,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民族调式的种种变化和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因此,尽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音乐中都可见到五声调式,它还是常被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五声调式是以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来排列的,是由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的。由于这种调式是我国特有的,也可以称为民族调式。这五个音的名称分别是:宫、商、角、徵、羽。

宫商角徵羽五音分别对应了阴阳五行,甚至在宫廷文化中,五音又象征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人物等级排列。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这样的调式基础是有象征意义的,是同一定的宫廷礼仪制度相互联系的。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的音乐文化似乎从未完全走向独立,一直成为“礼”的附庸,因此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有礼乐文化的说法。

(二)大小调式

大小包括大调与小调两种调式。其三级音为大三度者为大调式,其三级音为小三度者为小调式(一般情况下)。自17世纪起在欧洲音乐中占重要地位,后也应用于其他地区。自然大、小调式取自然音阶中任何一音为主音,然后按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的顺序排列而得的调式音阶,即为自然大调式(亦称大音阶)。这时半音位置在调式音阶的第 3与第4、第7与第8音之间,其特点为:主音与其上方三度音、六度音、七度音构成大三度、大六度及大七度音程。如果按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的顺序排列,则为自然小调式(亦称小音阶)。这时半音位置在调式音阶的第2与第3、第5与第6音之间。其特点为:主音与上方三度音、六度音、七度音构成小三度、小六度、小七度音程。

同五声调式相比,大小调式主要表现在旋律进行的基本特点和调式音级的相互关系中,这样的调式依据严密的数理基础而制定,不受任何礼教所束缚,独立里发展为一门学科,其性质是自然的,是唯物的。并由于自然大(小)调式、旋律大(小)调式与和声大(小)调式的具体划分形成了不同的乐曲风格。

三、中西方音乐记谱方式比较

(一)模糊记谱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在记谱法上最大的区分在于对节拍的标注。中国文人音乐的琴谱,只记音高而不记节奏,节奏的打法是口传心授的,跟随师傅一代代演习下来,因此逐渐发展为各个不同的流派。这样的音乐文化需要一个“悟”字。这个“悟”同时也包含了太多神秘色彩,无法用标尺来进行衡量,更没有统一的规矩可言,一切皆从心来。

(二)精确记谱

西方古典音乐则严密精细地标注出了乐曲的节拍,甚至速度也有精确的要求,因此节拍器这一器物为西方人所发明,明显表现为机械和唯物。这种鲜明的唯物主义观点则为西方器乐的飞速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四、中西方音乐社会学

(一)社会

从社会角度来说,中国传统音乐对社会的作用是整体化的,希望通过音乐来达到整个社会移风易俗的目的;而西方古典音乐对社会的作用则在于个人,提出这个理论的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主要在于净化个人的身体和行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差异也成为今天政治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主要分歧根源。

(二)教化

从教化的角度来说,中西方音乐同样存在着个人与集体的差别。中国的礼乐治国针对的是整个国家,“无若乎五音者”形象地说明了礼乐治国的道理,而《乐论》中还多次谈到了音乐亡国的例子。西方古典音乐的教育作用在于个人,音乐被当成一种专门学科或技巧用严格的体系传承下来,这种教育模式已经很接近于现代音乐教育体制了。

(三)心灵

从心灵上看,传统的中国人一向内敛地将情感存于心理:重情。抽象的音乐织体成为其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而西方人唯物,同样承认音乐能够作用于心,起到调节身心,治疗疾病的作用。但是这个心同中国人观念上的心却截然不同:西方人的心是器物上的心,是经过严密科学解剖所得出的结论,是人身胸部,心是物的一部分,心通物。在中国人的观念上,心是抽象名词,心与心相通,是人体全身生活的交汇处,是整个身体的主宰,这样的心是人文的,是精神的,是非器物的心。因此中国传统音乐对心灵的作用是感性的,西方古典音乐对心的作用却是唯物的,理智的。

(四)制度

最后是制度,中国传统音乐是同政治制度联系最紧密的音乐,这一点与礼乐治国是相通的,当音乐摆脱礼乐的束缚时,则被统治阶级认为民间之淫声,而依照宫廷严格礼乐标准的乐则被认为反映了君主的功能,政事的祥和。这样的联系带有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但是却一度成为中国封建专制时期礼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音乐体现在制度上则于政治距离较远,却更贴近于娱乐,剧场演出制度、器乐组合制度更偏重于音乐本体,因此西方的传统音乐过早的形成了一门专门学科。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方汉文.比较文化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法]菲利普·尼摩.什么是西方[M].阎雪梅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社会学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意外遇见社会学
被误解的社会学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针对大学生“约炮”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学视阈下古琴艺术的变迁研究
我国街头篮球发展的社会学分析
传销网络发展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
意外遇见社会学
名实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