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波斯景教徒李素出仕河中晋州的时间及缘由
——波斯人李素及夫人卑失氏墓志铭补考

2018-01-23王长命

文物季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朔方唐德宗教徒

□ 王长命

(作者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大唐故陇西郡李公(素)墓志铭并序》(819年刊立)和《大唐故陇西郡君卑失氏夫人神道墓志铭》(823年刊立),发掘于上世纪80年代,拓片及录文业已收录在册[1],但相关的研究在较长时间内未有进展。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首先注意到两方碑刻在中西文明交流中的价值,进行了李素族属为波斯人信息的校验,更确定了整个家族为景教徒的考证与审定。荣教授提取《大唐故陇西郡李公墓志铭并序》中“公讳素,字文贞,西国波斯人”的“字文贞”之信息,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侧所列叙利亚文和汉文对照书写的僧侣名单中左侧第三栏“Luka(路加)/僧文贞)相勘验,指出两处“文贞”当为同一人。以前述极具发见的钩沉稽考为基础,荣教授撰文《一个入仕唐朝的波斯景教家庭》[2],进行了波斯景教徒李素家族祖孙四代在唐仕宦历程的研究。

李素和他的两个儿子,先后仕宦山西。作为在华波斯景教家族的重要事件,志文撰写者却只是罗列两代三人在晋地的职官信息,而没有提供仕宦山西的时间节点,以及缘由。由于碑铭阙载,荣新江教授亦未加以讨论。尽管墓志没有明文记载,但通过历史的索隐钩沉,这些信息还是能够被较真确地复原出来。后学不揣冒昧,将李素仕宦山西置于唐德宗“建中削藩”的历史背景中,藉此比定时间及脉寻缘由,以期对波斯景教徒李素的仕宦经历有所补充,求正于诸方家。

李素本人的墓志铭中,通过列举职衔、任官地点来进行仕宦经历说明,文为“公往历司天监,转汾、晋二州长史”。根据前文,大致可以知道李素由在长安掌“历象之事”的灵台郎,出仕山西地方任“长史”一职。荣新江教授注意到,唐德宗建中二年(782年),寓居长安的众波斯景教徒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时,李素是参与者之一。由是可知,彼时李素仍在长安。

出仕山西时间点的下限,则需要结合同志中两个儿子的散秩来推定。二子李景侁的勋秩为“朝请大夫试太常卿上柱国守河中府散兵马使”,三子李景伏的勋秩为“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晋州防御押衙”。之所以授二子此散秩,与唐代处理滞留长安的胡人问题有关。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李泌检括胡客,其法令如下:“胡客无一人愿归者,泌皆分隶神策两军。王子、使者为散兵马使或押牙,余皆为卒。禁旅益壮。”[3]

在此基准年内,身为“本国(西国波斯)王之外甥”的李素如在长安,当同其长子一样,授以散秩武职。但李素初次出仕,其职衔为地方官佐贰,且为文职。可知在基准年检括胡客法令实施前,李素已经被唐政府简任,出任“晋州长史”。其时间段可限定在建中二年(782年)至贞元三年(787年)之间,后者是其出仕时间的下限。

《卑失氏夫人墓志铭》中,李素在山西的任官地点仅列“晋州”,而无汾州,其勋秩为“皇朝授开府仪同三司行司天监兼晋州长史翰林侍诏上柱国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两方墓志互勘,可知李素出仕河中府,汾州是一个时间很短的过渡地方,真正的目的地是“晋州”。对于为何以“汾晋二州”为任官地,并终官晋州,两方墓志铭都未言只字。

但任官河中府上下限时间点的限定,可以进行该时间段内历史事件的排比,为其出仕河中府找到合乎情理的解释。以李素尚在长安之际为基准点,排比史实如下。

建中二年(781年),唐德宗发动了对淄青、成德、魏博及山南东道四节度使的讨伐战争。之后的时局,瞬息万变。建中四年(783年)的“泾原之变”,导致讨伐战争被迫中止,德宗出奔奉天。同年,本在河北平藩前线的李怀光返回长安勤王,驻兵咸阳。却由于渭桥移营,与同来勤王的李晟发生嫌隙。兴元元年(784年)二月戊寅,李晟以怀光欲反奏于朝,“李晟自咸阳移兵东渭桥,避怀光也。晟以怀光反状已明,请上幸蜀”[4]。本月甲子,德宗“加李怀光太尉,仍赐铁券,赦三死罪”。李怀光以德宗见疑,说出以下这段话后便起兵反唐德宗:“凡人臣反逆,乃赐铁券。今赐怀光,是反必矣!”[5]

自长安退出后,李怀光盘踞河中府,因其曾被封河中节度,“李怀光,渤海靺鞨人。……德宗即位,罢子仪节度副元帅,以其所部分隶诸将,遂以怀光起,复检校刑部尚书,兼河中尹、邠州刺史、邠宁庆晋绛、慈隰节度支度营田观察押诸蕃部落等使”。史载贞元元年(785年)八月甲戌,“朔方大将牛名俊斩李怀光,传首阙下,马燧收复河中”[6]。

据此可知李素出仕河中府,时间点上限可以推定在贞元元年,即唐王朝平定李怀光之乱后。因为在李怀光被平叛之前,李素不可能也没必要进入河中府地区。官府宣布平叛成功,主要是基于李怀光被部将所杀。首恶伏诛,但其绝大多数的部众,仍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这个时候,政府需要迅速安排合适人选,进入李怀光盘踞的河中地区,处理善后工作,管理归顺的李怀光余部。

河中府下辖的“晋州”,行政级别较高,是唐代十望州之一[7];而作为收复的叛军辖地,与李怀光颇有渊源。早在唐大历年间,仆固怀恩派李怀光驻屯晋州[8]。李怀光反,派其妹婿要廷珍守晋州[9]。

出于恢复望州统治秩序的要求,以及稳定当地动荡军心民意的目的,李素被唐王朝派到晋州任职。唐王朝选择没有任何实际基层工作经验,本职是“灵台郎”的李素,到收复后的叛军重镇担任民政工作。这种特殊的空降安排,说明李素身上有一项特质符合遴选的标准,使他能够胜任这一工作。

笔者认为“特质”就是,既要与朔方军有渊源,又不是牵涉太多。稽考两方墓志铭,李素的经历中并没有与朔方军有关的任何字样。跳出志文信息的限定性,审视李素的景教徒身份,有助于了解渊源的始末。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唐肃宗时,景教僧伊斯襄助中书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军功卓著,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同朔方节度副使,试殿中监,赐紫袈裟”,并在朔方军驻守的灵武等五郡重立景寺[10]。自伊斯起,景教徒与朔方军的良好关系建立起来。可以推知,景教在灵武等地传播,得到郭子仪的庇护;而朔方军官兵中,亦有景教信徒。唐德宗朝内的臣僚,利用了李素这一独特身份,进行了巧妙的任官安排,先到汾阳郡王郭子仪家乡“汾州”任长史,再长期任职“晋州”。前述安排,无一不是借助波斯景教徒与郭子仪、朔方军曾有良好关系的前提下实施的措施。需要指出的是,肃宗时代对朔方军的好感,在德宗时已几乎荡然无存。李素与其说去安抚,毋宁说是镇抚刺探的职能更重。这可能也是,李素墓志铭中讳言与朔方军关系密切的根本原因所在。

李素及其夫人卑失氏两方志文中,都没有提到李氏出任晋州长史的下限。但他的第二次婚姻,透露出来的信息引人注目。贞元六年(790年),李素的原配赐封“太原郡夫人”的王氏亡故。三年之后,即贞元八年(792年),续娶了卑失氏。“卑失”,又写作“弩失毕”、“弩矢毕”,是《唐书》记载的突厥右厢五部落的总称。她的父亲名“嗣先”,其勋秩是“皇朝任开府仪同三司守朔方节度衙前兵马使御史中丞”。李素娶了有朔方军背景的卑失族官员的女儿为妻,说明婚姻对象是有意选择的。婚姻的目的之一,联合有朔方军背景的势力,加强对晋州的安抚。此点,可作为李素仍然仕晋的一个旁证。

李素具体治理晋州的措施,志文中没有只言论及。但从贞元四年的军政改革成功来看,晋州的稳定是持续的。贞元四年(788年),唐德宗通过对河中府的军政调整,实施了防止新节度使坐大的举措,“(河中府)分置晋、慈、隰三州防御观察使,治晋州”。通过防御观察使的设立,将原先河中府节度使的军政拆分。李景侁、李景位兄弟二人,极有可能在这次军政调整后,以“散兵马使”和“防御押衙”的勋秩分别任官河中府和新设立防御观察使的晋州。李素以胡客身份理州的成功,获得了“开国公食邑一千户”赐号封秩,可视作是唐王朝对其政绩的褒赏。

因李怀光之乱,李素个人的命运发生转向,由司天监出仕河中晋州。李素以波斯景教徒身份参与晋州民政事务,是唐德宗统治集团运用政治智慧,吸引胡客参与削藩之后区域治理的政治实践。李素的两个儿子,承担着与其父亲相同的使命,在唐王朝对河中军政调整后任职河中,目的都是为了稳固来之不易的削藩成果。

[1]吴钢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4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9页,第87页;录文见周绍良编《唐代墓志汇编》(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 2039~2040页;第 2072~2073页。

[2]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修订版)》,三联书店,2014年,第 210~228页。

[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232《唐纪四十八》,“德宗贞元三年(787)”条,中华书局,1958年,第7493页。下引略写为《资治通鉴》。

[4]《旧唐书》,卷 12《德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 340~341页。

[5]《旧唐书》,卷 12《德宗本纪》“兴元元年”条,第341页。

[6]《旧唐书》,卷 12《德宗本纪》“贞元元年八月条”,第350页。

[7]李林甫《唐六典》,陈仲夫校,卷3《尚书户部卷·户部郎中》,中华书局,1992年,第72页。

[8]《资治通鉴》,卷 223《唐纪三十九》,“代宗广德元年(763)”条,第 7147页。

猜你喜欢

朔方唐德宗教徒
祈 祷
安阳好
徐朔方《高濂的生平和他的玉簪记传奇》手稿
赵雁君
唐代考生很“坦率”
唐代考生很“坦率”
骇图
诸将(其二)
术士拯救大唐帝国
一张检讨书挽救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