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层楼式石碹窑洞建筑空间分析
——以寿阳龙泉寺和太原店头村古窑洞群为例

2018-05-08张雅婕朱向东

文物季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窑洞寺庙空间

□ 张雅婕 朱向东

(作者工作单位:张雅婕,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朱向东,太原理工大学)

一、概 况

层楼式石碹窑洞作为传统窑洞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利用石材碹砌成窑洞并在垂直方向上互相叠合而成的多层窑洞建筑[1]。它可依照当地的自然地质条件建造,易于构建出窑洞内部的灵活空间。龙泉寺中的石窑洞建筑就是这一类型窑洞的典型代表。

龙泉寺位于山西省寿阳县太安驿西北一公里处,始建于唐宋年间,到明末清初后又进行修复扩建至现在的规模,距今约有400多年的历史[2]。2006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泉寺集佛教道教于一体,以李太白的书法、傅山的狂草碑、檐窑式的道教建筑为三大特色。寺中主要的檐窑殿以层楼式石碹窑洞建筑为主,是典型的的道观建筑,依地势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上以各种方式相互串套,窑洞空间组合方式极具特色。

龙泉寺坐西面东,不同于大多数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但与山西大同辽代的华严寺相同。建筑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整体依山势由下而上建造,上下共七层[3]。寺前为古戏台,寺左为凌泾塔,寺右为松坡林。整体建筑群以正殿为中心,中轴对称,上下以檐窑相连接,上层为道观,石砌而成,下层为寺庙,且上下有暗道相通,体现出其独特的空间形式。西北方向有寺庙,原唐代遗址,由两偏殿一中殿构成,现已面目全非。在龙泉寺中,最能代表其层楼式石碹窑洞空间特色的当属三至六层的檐窑大殿。

二、建筑的窑洞形式及空间组合

图一 龙泉寺全景

龙泉寺中的大部分建筑是以窑洞为主要基本组成单元,另外还有木结构做的装饰以及砖木结构的厢房。单体窑洞的平面形式分为纵窑和横窑两种类型,通常所说的纵窑是在窑洞的前侧窑掌处开设门窗洞口,内部空间狭小,龙泉寺内的窑洞虽以纵窑为主,但进深较大,内部空间高大宽敞。寺内建筑群体由七层不在同一垂直方向的建筑叠合而成,建筑平面基本中轴对称,寺前有古戏台,寺由下而上,依次是山门、主殿、祈雨亭、钟鼓楼,正殿、碑亭、双龙池、檐窑殿、晶月亭[4](图一、图二)。

1.一层空间组合

一层为四合院形制,除主殿外,其余均为砖石结构。主殿是典型的石碹窑洞建筑,在横向上由五孔纵窑并联而成,且彼此之间互通,有两条通道,其中西侧通道连接南北两侧耳房。各单体窑洞空间大小相似,开间3米,进深10.5米[5],内部相当宽敞。主殿南北两侧设置有通向二层院落的石砌直跑楼梯。主殿两侧耳房巧妙地利用了楼梯和钟鼓楼的下部空间,既可住人,又可用作储存。楼梯的整个梯段采用石砌拱券作为主要承重方式,节省石材,也可储物(图三)。

图二 龙泉寺横向空间

图三 龙泉寺一层平面图

图四 龙泉寺二层平面图

2.二层空间组合

二层以正殿为中心,南北两侧有碑亭及钟鼓楼与其对称,均由砖石结构为主体,木结构做装饰。南侧的碑亭内保存有傅山先生珍贵的狂草碑及一些古碑记。中殿正前方筑有一座砖亭,名为祈雨亭。中殿后有旱龙池和天一龙池以及免粮碑,天一龙池作为五峰山双龙池之一,被当地百姓称之为圣水(图四)。

3.三层空间组合

三层檐窑殿是龙泉寺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建筑,砖石窑洞主体与木结构的檐廊相结合而成,体现道家的建筑风格,空间构成简单。大殿在横向上由九孔并联的纵窑构成,彼此相通,进深6.335米,由南向北第二孔、五孔、八孔空间大小相似,较大,其余几孔空间相对较小。最中间一孔为崇贤寺,面宽4.15米,用于供奉傅山先生。各窑洞有拱形门洞相通,且门洞由中间向两边前后交错排开,形成一条南北贯穿的通道。门洞虽贯穿但不能一眼望到头,有较强的隐蔽功能,空间感强烈,布局规整。第二孔窑洞与第九孔窑洞分别设有转角楼梯通往大殿四层,楼梯的梯段采用石砌拱券式结构。东西两侧耳房与主体大殿相连但不相通,西侧设有转角石梯通往四层大殿耳房(图五)。

图五 龙泉寺三层平面图

4.四层空间组合

四层大殿同样采用檐窑式结构,与三层大殿上下以垂直方式相互连通,殿内西侧横向布置有26.440米的大跨度石砌拱券长廊,该长廊为石砌拱券窑洞,东侧横向布置七孔窑洞,与大拱券长廊相平行。其中,由南向北,第二孔与第六孔窑洞为通向檐廊的出口,其余用于摆放塑像。大拱券长廊南侧为三孔由门洞相连通的并联纵窑,各窑洞内部空间大小相似,每孔窑洞前侧各开一个大窗,可以保证洞内良好的采光,使窑洞内宽大而明亮。最南端一孔与藏经阁相通,藏经阁内布有暗道通向三层。北侧傅山洞内有一个暗道入口,名为蓝芾洞,据史载深不可测,别有洞天,称其分三截,第一截为砖券洞,第二截为土打洞,第三截为天然石洞,相传越走越开阔,此洞可直通后山。据当地百姓相传,当年傅山先生在寿阳这一带暗自进行反抗清廷暴政的活动时,曾将此洞作为日后藏兵的地方。但如今,第二截土洞早已塌毁,人们只能钻过狭窄的暗道进入第一截砖砌的洞,不能看到第二第三截的土洞和天然洞,也就无从得知洞内究竟有多深。四层大拱券长廊中间的石砌楼梯直通檐窑大殿第五层(图六)。

5.五层空间组合

图六 龙泉寺四层平面图

图七 龙泉寺五层平面图

图八 龙泉寺六层平面图

五层为三孔石碹纵窑,进深约9米,各窑洞空间大小相似,面宽约3米,由门洞在同一直线相通,并在窑洞前侧设有门窗。中间一孔窑洞名为玄真洞,供奉道家所尊崇敬奉的玄武大帝。南北两侧墙体较厚,各有一道侧门通向后山,洞外有一个小院,为四层檐窑殿的窑顶。洞内西侧设有转角石梯通向寺庙六层(图七)。

6.六层七层空间组合

六层与五层窑洞空间布局相似,上下垂直相连,同样由三孔石窑洞构成,每孔进深约6米,面宽约3米,窑洞前侧开大窗,南北两侧设置有侧门。窑洞外有一宽1.2米的围廊,并有花墙将其围住。中间一孔窑洞内有转角石梯通向七层晶月亭,为龙泉寺内最顶端建筑,可俯瞰龙泉寺全景,民国年间建造,于1999年重修(图八)。

三、龙泉寺与店头村建筑对比

与龙泉寺这类层楼式石碹窑洞空间类似的建筑有很多,其中店头古村落为典型代表。

1.店头村概况[6]

店头古村坐落于山西省太原市西侧的风峪沟中,历史上晋阳古城的西出口处,始建年代不详。村落中的古民居主要以层楼式石碹窑洞建筑为主,这些建筑以单体窑洞作为基本单元,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上以多种方式相互串套,窑洞空间组合方式变化多端。其中,最能代表其层楼式石碹窑洞空间特色的建筑为村落中心处的郭家东、西院及紫竹林寺。它们彼此毗邻,相互串通,与村落历史上重要的郭氏家族有一定关系。此三处院落位于风峪河北侧的山地之上,村落的中心位置在南侧,毗邻古驿道而建。优越的地理位置,既促进了店头村的发展,也造就了其丰富的窑洞空间组合方式。其特色与龙泉寺中的檐窑殿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又各有千秋。

2.功能与布局对比

建筑的存在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功能,以反映人的需求和地方习俗为基础,使外在的精神意义通过建筑本身表达出来,即不同的建筑反映出不同的功能性和人的生活场景。因此,寺庙是宗教精神文化的物质实体,民居则是物质生活的实质表现。在现存的建筑空间形式下,蕴藏着这一时期内人们日常交流活动所固定下来的模式,这种模式与建筑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与人的生活行为和习俗背景紧密结合。

郭家东西院为店头村中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东西院均由窑上窑式石碹窑洞及院落空间组成,平面布局不规整。按照居住功能的性质,窑洞由内而外建造,内层的窑洞布局相对外层较隐蔽,在古代战争时期不但可以躲避战乱,还有密藏财产和互通信息等作用,而外层的窑洞则在后期发展为对外开放的店铺。郭家院的建造以物质性为主,而龙泉寺为典型的道教建筑,以精神性为主,重在表达宗教的精神意志和展示宗教文化,与传统寺庙布局相同,按照轴对称规则布置,整体布局在符合寺庙建筑基本形制的基础上,设计有明暗道相通的七层寺庙建筑群。郭家东西院与龙泉寺檐窑殿虽然都为窑上窑式石碹窑洞,但功能各有不同(图九)。

在店头村中心位置处,有一座规模较小的紫竹林寺,虽与龙泉寺同为寺庙,但不尽相同(图一○)。相比布局规整、体格庞大的龙泉寺,紫竹林寺更显得曲径通幽、小巧玲珑。寺庙是坐东朝西的二层窑洞阁楼式砖石建筑。一层为石碹窑洞建筑,用于僧尼日常起居和修行。二层为砖木结构寺庙,主殿为观音堂,南偏殿为释迦殿,北偏殿为地藏殿,钟楼鼓楼与南北偏殿紧邻。一层窑洞内侧与正房东侧都设有空间狭小的暗室,入口隐蔽,并与二层暗室由石阶相通,且一层院落南侧有门洞通往郭家西院。紫竹林寺作为店头村这类聚落群内的中心建筑,其功能不仅供奉神灵,还是战争时期村民的贮藏区和避难所[7]。与紫竹林寺不同,龙泉寺位于五峰山中心处,更趋向于驿站建筑,体量较大,可供过路人歇息,寺庙内各层暗道直通后山,在战争时期更便于士兵躲避。

图九 店头村郭家院

图一○ 店头村紫竹林寺

3.艺术性对比

由于郭家院与龙泉寺的功能性质不同,因此外部空间的装饰也有所不同。郭家院为民居建筑,外表无太多装饰,主要以石材原料为主不规则地砌筑而成,而龙泉寺作为寺庙建筑,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性质。

龙泉寺中的檐窑大殿以砖石窑洞和木结构檐廊两种建筑形式相结合而成,入口处为卷棚顶,斜脊上有两个砖雕吻兽,檐下挑檐桁、栱垫板、额枋、雀替和斗栱上均绘有出神入化的彩画装饰,斗栱和雀替雕刻有精美的龙头与祥云。四层的檐下及中殿、钟鼓楼、碑亭同样有精雕细琢的雀替和用彩画装饰的斗栱及额枋,中殿内各墙面绘有壁画。除装饰雕刻外,龙泉寺还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中殿正前方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八卦式砖亭——祈雨亭,相传为明代道士郭还阳祈雨之地;旱龙池、天一龙池及免粮碑都有不同的历史意义;碑亭内傅山先生的狂草碑,一些文人留下的古碑记以及李太白的蓝芾洞都极具艺术和文化价值。

龙泉寺的装饰大部分以木结构为主,而店头村的紫竹林寺则是以石雕为主。钟鼓楼、龙洞的柱廊为石仿木榫卯结构,南偏殿和北偏殿的墀头处砌有葡萄和狮子的砖雕,生动形象,寺内石瓦当、石梁、石栏杆等构件均雕刻精致。位于正殿后的如云殿门前有清代木雕表现“琴棋书画”。龙洞内有龙王行云布雨图,描绘生动细致,为寺庙内一大特色[8]。

4.技术对比

龙泉寺与店头村中的建筑均依照当地特殊地势而建,根据地形的不同,在省材省力的条件下,建造出合理的功能空间。龙泉寺属于靠崖式石窑洞,依照山势层层递进建造,一层为石碹窑洞的主殿,窑脸由青砖规则砌筑,与三层檐窑大殿的窑洞主体建筑相同。主殿与檐窑殿除窑脸外均采用规则层状砌筑方式浆砌而成,即用石灰砂浆做填充物砌筑规则的石块。其余建筑为青砖石结构与木结构相结合。檐窑殿内通风与采光巧妙地利用了暗道,并在拱壁或有石梯的墙面上开窗,上下串通,既解决了楼梯处的采光通风问题,又使得上下楼梯非常舒适。

店头村中的古民居建筑则是采用下层用当地河道冲刷后的河卵石和上层用砖石结构的二层阁楼式风格,依地形,石窑洞筑有靠崖式和独立式两种形式,砌筑方式多样,主要有自由砌、规则层状砌、不规则层状砌、人字砌等多种,村内的石窑洞均采用浆砌的石材砌筑工艺。与龙泉寺窑洞有相同之处,店头村窑洞的通风采光在拱壁或拱顶上开窗,体现出设计者的缜密思维。

三、结 语

通过以上对龙泉寺和店头古村落民居的对比,可知这类建筑同样以石碹窑洞为主,但在不同时期,通过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演变至今,以不同的建筑手法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独有的建筑特色。在当时战争年代,这类建筑依地形条件而建,除基本功能外,还留有防御、藏宝的暗道。龙泉寺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底蕴,建筑空间既规整又多变,垂直与横向以各种方式连通,使寺庙四通八达,集寺庙文化与军事防御于一体,在有限的地理条件下,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建筑。

[1][6]王崇恩、李颖、朱向东《层楼式石碹窑洞空间组合方式探析——以太原店头村郭家东西院及紫竹林寺为例》,《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641~645页。

[2][4]彭鹏、刘丽《山西寿阳龙泉寺》,《古建园林技术》2011年第2期,62~64页。

[3]李鹏飞《寿阳龙泉寺檐窑式建筑初探》,《文物世界》2012年第 3期,58~60页。

[5]李鹏飞《寿阳县龙泉寺檐窑式研究》,太原理工大学,2012 年,42~44 页,47~49 页。

[7]王崇恩、朱向东《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居住建筑空间形态分析——以山西店头古村为例》,《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8]王崇恩《店头古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158~169页,212~222 页。

猜你喜欢

窑洞寺庙空间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陕北窑洞民居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
习近平谈《平凡的世界》我和路遥住过同一窑洞
武侠小说中的寺庙场景分析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