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才培养制度研究
2018-01-23胡斯涵
◎姚 鹏 胡斯涵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各方面事业均有了蓬勃的发展。尽管如此,但就总体而言,与城市相比,农村依然十分落后,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农村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才匮乏。人才匮乏已经成了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了保证农村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实为当务之急。
一、制度缺失导致农村优秀人才持续大量外流
长期以来,主要是城乡差距的原因,绝大部分农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源泉就是通过高考升学最终达到离开农村的目的,真正学成之后返乡工作的农村生源实在是少之又少。年复一年,农村中的优秀分子必然越来越少。再有,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的工作机会更多,吸引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就业,很多农村甚至只剩下老幼妇儿留守。一方面是优秀人才持续外流,另一方面是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可想而知农村发展所必须的人才人口条件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只能势将变得越来越薄弱,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客观地说,城乡差距固然是农村人才人口持续外流的重要原因。从主观上来讲,也有很多人是对家乡怀有浓浓深情的。如果存在一种机制可以使他们学有所用,可以使他们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一定会有人选择回乡创业发展。这样的机制现在还没有。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农村依然是人情社会,任人唯亲的事情绝非个别。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真正的人才即使有回乡创业的想法也实难成功,所以城乡差别只是人才人口外流的表面原因,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在农村现有的制度环境下缺乏人才发展成功所必须的土壤。为了发展农村,没有人才是绝对不行的。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只能通过制度设计为人才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发展的机遇和条件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难得的,往往可遇不可求,而制度性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则是确定的,只要选择就会拥有,好的制度设计一定可以吸引到好的人才。
二、通过制度建设确保满足农村发展的人才需求
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农村人自己,靠农村中的优秀人才带头领路才行。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农村一定能够培养出一大批符合自己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农村因此也必将进一步发展繁荣。
1.建立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制度。定向培养制度,是指高等学校在招生时即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学生毕业后工作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培养费用按规定标准由国家向培养单位提供。委托培养制度,是指高等学校接受用人单位委托为其培养人才,委托单位提供学习经费,学生毕业后到委托单位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两者的相同之处是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都存在一个三方合同,学生均需要毕业后按照约定到指定单位工作;不同之处在于定向培养的经费是由国家承担的,而委托培养的经费则是由用人单位承担的。
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制度于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公布实施之日开始正式确立,三十余年来有效保证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尤其是边远地区及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中的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制度已经实行了二十多年,其长期存在本身就说明了它的生命力。[1]我国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和城市比较起来,城乡差别依然巨大,中国的贫困人口绝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农村。通过实行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制度,引导和鼓励农村学生报考学习农村农业相关学科,一方面可以有效满足广大农村及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可大大减轻困难家庭子女上学方面的经济负担,与中央十九大以来一以贯之的“精准扶贫”工作方针十分契合。
2.建立农村优秀学生协议保送制度。保送,是指因学习、工作或在重大活动中表现突出,由党政事业单位、企业、部队、学校、社会团体等以组织名义推荐免试入学深造,一般包括普通高中生由学校保送上大学、大学生由学校保送读研究生、士兵由团级以上单位保送读军校、普通工人由企业保送到高等院校学习等。协议保送是在保送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其制度设计思路是:被保送人需要具备保送的资格,即在“学习、工作或在重大活动中表现突出”,被保送人和和保送单位之间要订立协议,确保被保送人获得免试升学机会的同时,保送单位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亦能同时得以满足。
协议保送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需要高等院校或高等院校主管部门能够面向农村做出特别政策倾斜,首先与县乡镇政府达成协议,确定保送名额及保送的基本条件,然后保送单位和被保送人之间再签订协议,具体确定被保送人学习费用负担,学业要求及保送单位在被保送人学成归来之后的工作安排等方面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协议保送制度在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制度之外,将进一步拓宽农村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渠道,相信对于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必将大有裨益。因为该制度涉及人才选拔与任用,涉及莘莘学子诸多升学、就业等重大利益,因此确保制度运行各个环节的公开透明至关重要。
3.建立农村学生涉农专业优先录取制度。优先录取制度,主要是指在升学录取中,考生如果主要条件相同,就以次要条件决定录取顺序的制度。例如就高考录取而言,录取顺序一般按成绩排名,在成绩相同的情况下,体育、文艺特长等其他因素就成为决定录取顺序的重要因素。
农村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对农村及农业生产更为熟悉,因此农村学生学习农业、农村相关专业更有优势。通过建立农村学生于涉农专业优先录取制度,可以使农村学生本身天然具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有利于引导农村学生报考农业、农村相关专业,显然这对于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十分有益的。
三、建立农村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意义
1.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优秀人才,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前农村中大部分地方存在四个方面的专业人员奇缺问题:一缺扎根乡村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导致老百姓看病不方便,小病拖大,大病恶化;二缺教育师范专业人才,导致学龄儿童上学不方便;三缺乡村农业科技专业人才,导致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缓慢;四缺乡村法律专业人才,使农村青少年在人生观形成初期没有及时获得法律常识,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现有农村专业人才队伍整体层次偏低、人才缺乏、年龄老化、知识不足、素质偏低、结构失调、专业不齐的问题十分突出,已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要。[2]通过实行上述三种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导农村生源选择农村、农业等相关学科和专业,对于确保农村人才需求无疑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2.可以有效缓解农村生源实习和就业等多方面社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大学生实习和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实习是大学生锻炼和增长才干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一般单位都不愿意为其提供实习机会。这对于家在农村,主要社会关系也在农村的农村学生而言,能够获得有效实习机会尤其困难。农村学生实习困难,就业则更难。有调查数据表明城市生源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7%,而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则只有69.5%,两者就业率就相差18.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30.5%的人难以落实工作,这一比率远远高于其他群体。[3]通过实行上述制度,农村生源回农村就业,对于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对于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对于发挥农村生源的竞争优势都是十分有益的。
3.有利于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国内外实践证明,协调发展是有效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成功之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4]现在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房价高企、环境污染、交通堵塞问题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农村人口越来越少,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明显落后,城乡失衡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正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业,努力缩小城乡差别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城乡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
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引导农村生源学成之后返乡就业,可以一方面降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对于根本解决广为诟病的“大城市病”亦大有好处;另一方面,农村生源返乡就业也将使农村人才供给从数量到结构都得到明显改善,对于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方位发展也必将大有好处。城市和农村人才流动的壁垒一旦得以打开,人才流动由单纯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变为也可以由城市到农村的双向流动。城乡人才流动的自由化,所带来的一定是城乡思想、观念和文化交流的自由化,长期来看其结果一定是城乡不断融合发展的一体化。
四、结论
人才对于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主要是因为城乡差别的原因,农村优秀人才持续外流,导致农村人才匮乏,致使农村许多方面的事业难以有效开展。要发展农村,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引导广大农村青年学生热爱农业,热爱农村,愿意为农业、农村的发展繁荣贡献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