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在蔬菜产业链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2018-01-23黄峰华田志革李文枫毕洪文
◎黄峰华 田志革 李文枫 毕洪文
在新时期,面对资源、资本、劳动力要素的新制约,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构建农业产业链,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形式之一[1]。蔬菜作为继粮食产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相对于大田作物,要求的生产技术更加复杂,在其产业链发展中需要更高的技术支撑来保障优质高产[2]。现基于黑龙江省经济作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的调研实际情况,实地走访了黑龙江省农户、专业合作社、大型企业、地方农委及科研部门的蔬菜、果树、经济作物种植单位,从全产业链角度(产前、产中、产后)出发,分析蔬菜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提出科技创新在蔬菜全产业链中的发展建议,以期推动蔬菜生产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蔬菜产业的全链条增值。
一、产前科技支撑存在问题及建议
1.保障基础设施,加强科技投入
在调研中发现,尽管我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存在问题和困难仍然很多,表现在水利基础设施陈旧,超出使用年限,配置数量少,尤其在大田土地流转为蔬菜田生产时,配置明显不足。设施简陋、设计不合理、超期服务,抵御灾害能力差。蔬菜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行业,缓解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需要由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蔬菜适宜种植区,加大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组织专家科学规划设施农业,确保新建设施设计合理、建设标准,返租农户使用,达到政府、农户双赢共利的合作模式。
2.发展本土源头创新,加大科研投入
对于现代农业产业链,依托本地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研发适应当地的高产优质品种、农产品生产资料等共性技术,是产业链得以持续的“生命源头”[3]。调研中发现,在选购蔬菜种子方面,生产经营主体多从产品市场销售情况、产量、抗病性考虑,而本地的研发单位并没有充足的资源供其选择,造成成果与需求的不匹配;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由于蔬菜品种多样,种植规模较小、农艺复杂,造成农机研制难、作业难。因而,要想从根本上保障产业链生命力,需要加大科研投入,研发优良品种,建立良种培育基地,设计改良农业生产设备,以保障农业产业链前端的技术需求。
3.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信息资源共享
在信息化、大数据泛在的今天,应建立由政府、企业、科研人员合力搭建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包括科研成果、基础设备、农业品种、农业新技术、市场等各方面信息,提供生产者参考[4]。目前农户在选择种植品种时多依据常年种植的习惯,一是多年种植的品种技术上熟悉,不需要更新,二是对新品种的销路比较茫然。调研中发现,合作社的带头人和企业负责人比较重视市场信息,能够通过现代通信渠道获取各种种植咨询,普通种植户中有80%以上年龄超过50岁,且以留守妇女居多,接受现代化信息手段慢。因而,建立创新的资源共享平台,利用遥感监测、价格采集、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蔬菜生产面积、价格波动及检测预警分析,能够达到降低信息壁垒、提高农产品产业链信息传播效率,防止种植户决策失误,达到提高创新效率的目的。
二、产中科技支撑存在问题及建议
1.实行栽培生产标准化,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在资源、劳动力愈加匮乏的今天,传统农业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技术创新体系支撑[5]。调研发现,除少数大型合作社采用标准化、制度化经营方式外,大多数农户沿用旧的生产模式,栽培管理技术总体水平不高,整体生产条件较差,极大影响了蔬菜品质。应该发挥科研单位优势,研究制定栽培模式、土壤保护、减施化肥等的一系列适应本地区的栽培理论和技术创新体系,实现蔬菜质量安全溯源追踪,引导蔬菜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推行绿色、轻简化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提高蔬菜品质。
2.探索科研管理新模式,建立制度创新体系
一方面科技创新的主体—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并非没有成果产出,每年审定了大量的新品种,鉴定了很多成果;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受体—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农户,需要的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种子和技术,科研单位的产品不能给其创造价值,造成科研院校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应用脱节现象,造成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割裂,科技创新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调研发现很多大型合作社被迫建立自己的育种体系,原因一是市售种子市场管理混乱,怕买到假种子浪费一个生产季节;二是种子成本偏高。解决措施是要将农业成果的评价体系纳入到农业生产、销售的环节中去,改革科研管理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加大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有效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
3.完善法律法规的配套建设,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黑龙江省有广袤的黑土资源,但近几十年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土壤肥力下降,黑土退化等问题。《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显示了国家治理生态安全的决心,土地的休养生息需要政府协调生产者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交替翻耕,采用合理的轮作方式,改善土壤条件,同时完善法律法规的配套建设,以保障黑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调研发现有些比较效益很高的作物,如菇娘等作物对地力破坏较为严重,而且因根系残留问题,对下茬作物会产生影响,土地流转困难,但这种作物不需要肥沃的土壤,适当的贫瘠土壤还有利于其生长。这就需要各地农业管理部门做好种植规划顶层设计,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流转土地,既保证土地的合理利用,又创造经济效益。
三、产后科技支撑存在问题及建议
1.建立产后贮藏加工、冷链物流体系
蔬菜是生鲜食品,存在易腐不耐储的缺点,降低农产品产业链交易成本,需要产后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因而建立冷链物流体系和开发蔬菜新加工形式显得尤为重要[6]。很多种植户在生产初期没有做好调研,沿袭传统盲目种植了一季产品,往往由于没有销路或销售成本过低而使一年的辛苦劳作成果烂在地里,如果能够在当地建立仓储冷库,延长货架期,择机销售,则会延长价值链,保障农户利益。2017年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冷库补贴新政策,在本次的调研中有充分的体现,黑龙江省各大型合作社和蔬菜加工企业冷链仓储的建设比往年有大幅度的提升。
增加蔬菜产品附加值,还可以通过“生鲜包装蔬菜”和加工成冷冻、腌渍食品实现,经分级、精选、清洗、沥干、包装的精品蔬菜,既满足了都市快生活节奏高收入群体的需求,又增加了蔬菜本身的价值,是蔬菜产业链延长手段之一。目前,黑龙江省各大合作社和企业均已认识到生产、加工一体化的优势,纷纷在生产的同时,投资仓储加工设备,逐步改变农业低成本运营销售的被动局面,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但小规模农户在此方面受到资金限制,还处于被动销售等待状态。
2.开发功能型蔬菜,促进蔬菜产业多样发展
功能型蔬菜含有特种功能活性成分,对某些疾病具有预防和辅助治疗的作用[7]。但在调研中发现,尽管功能型蔬菜售价高,但种植的农户并不多,多以现在市面常见的秋葵、山药等为主,少见刺五加、刺老芽、水芹菜等野生品种的驯化栽培。究其原因功能型蔬菜存在市场的供应半径小,尚未实现规模化栽培,驯化品种产量品质低等问题。解决措施是加强功能型蔬菜优良品种的培育,推动规模化栽培,开发深加工产品,建立有效性和安全性等科学评价标准,完善药理学方面的评价。推动功能型蔬菜的进一步发展,是实现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四、结论
农业产业链中有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消费者等,各经济主体以利益为链条的核心,因而合理分配产业链中利益才能使产业健康持续发展[8]。通过技术创新体系的针对性研发,引入到农产品产业链,构建一个健全的利益协调机制,共同完成价值创造,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才能保障农业产业链充满活力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