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化扶贫路径探究
2018-01-23郭智惠
◎郭智惠
党的十九大已经将“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精准扶贫”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及要求。精准脱贫,不仅要从物质上带领人们摆脱贫困,还要从文化和精神上切入,面向贫困地区输入和传播文化资源,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素质,增加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趣味,帮助贫困地区人民建立正确、优良的文化价值观。在精准扶贫链条上,文化精准扶贫是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是中国扶贫战略的重要转型。而文化扶贫实施中,公共图书馆处于中心主体地位,肩负着促进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一、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农村图书馆建设是国家实施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文化精准扶贫、实现乡村振兴、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力量,也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
(一)有利于消除长期存在于贫困地区人群中的负面思想
据调查,大部分长期处于贫困境地的人都呈现出一个共有长期贫困人员都存在一个的共有特点:文化素养水平较低,获取现代文明影响的机会少。主要的表现有:落后的文化习惯(聚众赌博等)和文化思维(迷信、封建等)形成趋势,不当的人生及价值观(不思进取等)。由于这种负面思想的长期影响,贫困人民愈发缺乏脱贫致富的欲望和信念。作为对社会先进、优秀文化紧张传播的关键机构,图书馆凝聚着整个社会的智慧及知识,是构成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内容,是汇聚脱贫致富信息的场所。在推进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增强贫困人员的阅读兴趣及能力,让他们可以更加充分、具体地接触和感受社会先进文化,继而摆脱上述落后、消极文化的影响和束缚,尽快提高文化修养;应该持续传递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符的内容,让贫困人民明白正确三观对未来的意义和作用,继而有针对性地纠正不正确的三观;应该对有关扶贫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地传递和宣传,让贫困人员有效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养、增强脱贫致富的技术和能力,推动崇尚文化、知识、科学的积极环境的发展,最后完全拔除阻碍扶贫工作开展的消极思想。
(二)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的针对性
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充分展示了其敢于承担自我责任和使命。作为传扬文化的重要承载主体之一,图书馆有利于引导、积累、维护文化,并促进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获得持续性发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持续深入之际,中国文化资源得到了更为精准地传递,大众获得了更具针对性的知识服务,有利于改变过去的粗放式服务方式,保证文化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纵观以前开展的文化扶贫工作可知,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没有对各类贫困人员的具体类型进行清晰地划分,而是采取“普遍施惠”的手段展开,根本没有区分贫困人民的具体文化需求,导致扶贫项目无法融合现实情况,导致大量贫困人员丧失了参与热情,最终导致扶贫项目无法产生预期作用。所以,公共图书馆通过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明确恰当的目标,创造和提高针对性显著的文化服务,这种做法与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规律保持一致。
(三)有利于改进和完善文化扶贫制度安排
中国目前实施的文化扶贫制度存在制度上的缺陷,没有充分展示文化扶贫的精神本质,部分地方的文化扶贫完全背离了文化熏陶及救济的目的,开展文化扶贫工作的手段过于简单,太过粗暴,施行方案与当地贫困实情难以相容。例如,现存的有些基层农家书屋的书籍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不符,尽管农家书屋提供了很多有关种植和养殖知识、技术的书籍,可是大部分与当地特色产业不相符,或者书籍学术性内容过多,一般农民理解不了。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通过统一采购与配置的方式给农家书屋提供书籍,每个贫困村收到的书籍高度相似,以至于大量书籍不适合贫困村,继而产生了较严重的资源浪费。而图书馆开展精准扶贫的一大关键手段就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对当地文化资源实情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继而在主导或参加化扶贫工作时,制定改善文化扶贫制度的详细对策与执行方案,以促进文化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作为社会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积极主动地走在了文化扶贫队伍的最前列,通过组织和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扶贫活动,扩大社会文化扶贫效应的社会影响,意义深远。但是,与此同时,在进行文化精准扶贫的进程当中,仍然存在许多亟需攻克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文化扶贫的内容较为单调。在开展文化扶贫的活动中,一般采用书刊输送的方式进行,但是这种方式往往难以覆盖多样化的需求,因而也无法得到正面的效果回应,这也导致扶贫资金及资源使用效率降低。
其二,在文化扶贫前期,对于贫困群体的识别不够准确。在早期的文化扶贫进程中,由于没有考虑贫困地区人口结构的特点,出现了扶贫输入资源与贫困群体不匹配的情况。例如,部分地区主要为留守的未成年人与老龄化人口,但输入的文化资源过于现代化,导致该部分群体难以有效利用扶贫资源。另外,对于导致群体或地域贫困的原因,在文化扶贫的过程中,并没有着重考虑,这也导致了文化扶贫资源的输入效果不佳。
其三,缺乏完善的文化扶贫后期管理机制。在进行文化扶贫的进程中,由于没有对文化资源的输入情况跟踪,因此难以保证文化资源的分配都合理地惠及到受助群体。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也给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带来了更高的挑战与要求。
三、完善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基本路径
公共图书馆文化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不可好高骛远。图书馆的文化扶贫要制定切实的目标,踏踏实实、精确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变现状。具体来说,建议做好如下几点工作:
(一)精准识别图书馆文化扶贫目标人群
其一,要实现贫困目标人群的精准识别。放弃过去“大水漫延”式的扶贫方式,转而通过对贫困目标人群的识别,实现对贫困人群的精准扶助。这将大大提高文化扶贫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过去广泛存在的非贫困人员占用文化扶贫资源的情形,从而使得贫困目标人群得到有效的扶助。其二,要准确识别贫困人群中发展意愿与能力。在文化扶贫的过程中,扶贫资源相对匮乏,因此需要将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到最大水平。对于没有意愿参与文化扶贫的群体,或是因为健康问题、年龄问题等无法有效参与文化扶贫的群体,应采取其他的扶贫方式。对于有强烈参与意愿且有能力的贫困群体,图书馆应优先保证这部分人群的扶贫资源,以实现目标群体的真正脱贫。第三,要准确识别贫困人群的文化需求。考虑到地理位置、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及贫困原因等多种因素,建议在扶贫过程中,深入了解贫困人群的文化需求,据此预先设置多种可能性问题及对应方案,进而为日后的扶贫工作实践提供有益帮助。
(二)创新图书馆文化扶贫内容
作为社会公共文化的关键内容,公共图书馆理应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具体到文化扶贫中,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开拓思路,重视扶贫内容创新,尽可能使贫困居民真正从文化扶贫中受益。可以说,文化扶贫内容是实现贫困人群扶贫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在实现贫困居民信息准确识别的基础上,建立起稳定的文化扶贫资源输送渠道,并根据贫困居民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资源的输入,满足贫困居民的信息需要。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文化扶贫资源除了书刊、用具之外,还应该提供必要的音频、影像资源,以满足多样化的资源需求。另外,还应该组织开展各类文化讲座、培训等互助活动,增进贫困人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聘请医学专家、农业专家等专业人士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升贫困人品的素养与脱贫能力。
(三)构建文化精准扶贫的云平台
在过去的文化扶贫工作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严重,导致文化扶贫工作的效果不如预期中好。在公共图书馆进行文化扶贫时,也应该尤其注重该问题的影响,通过多种手段打通信息不对称的壁垒。现如今,随着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在贫困地区的完善,贫困人群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容易,“万物互联”也开始进入到了贫困地区。基于这样的背景,公共图书馆在进行文化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应利用好互联网技术,搭建起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云平台。以云技术为依托,开展文化扶贫资源的整合与精准分配。同时,在搭建云平台时,公共图书馆还应该注意区域的现实特点,通过与当地文化部门信息资源的对接,建立起具有区域特点的云平台。
(四)完善扶贫管理机制
为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扶贫工作的实施效果,建议尽快成立起文化扶贫工作管理机构,并将之纳入到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当中。通过文化扶贫工作的管理,实现图书馆与贫困地区基层干部之间的工作协同,以使得各项扶贫工作的实施更加高效。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化扶贫当中,提升文化扶贫人才队伍储备。结合贫困地区自身特色与资源,联合民间资本、政府部门,建立起扶贫文化产业,并长期落实。例如,在开展文化扶贫的进程中,公共图书馆可与工会、妇联、市委等合作建立服务于贫困人群的图书流动站,为农民工及其子女送去了大量书刊、报纸,并通过展览、讲座等活动,丰富贫困地区人群文化需求,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