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试儿习俗
2018-01-23□桂峰
□桂 峰
一、作为江南习俗的试儿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诞辰礼仪,试儿,又名抓周、试周等等,有着悠久的历史。《颜氏家训·风操篇》:“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这是最早在文本上关于抓周试儿的明确记载。颜之推所说“江南风俗”,可见这一习俗在江南一带已风靡许久。
由于时代的原因,在宋代这一习俗的材料较多。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育子”载:“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研、算秤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晬。此小儿之盛礼也。”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炳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翦、升斗等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谓之‘拈周试晬’。其日诸亲馈送,开筵以待亲朋。”
《爱日斋丛抄》卷一载:“《玉壶野史》记:‘曹武王(曹彬)始生,周晬日,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武惠左手提戈,右手提俎豆,斯须取一印,无所视。’曹,真定人。江南遗俗乃在此,今俗谓试周是也。”《宋史·曹彬传》也记载了相同的事情:“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取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中国礼仪全书》在“周晬和抓周”条引用《爱日斋丛抄》曹彬的材料认为:“颜之推说这是江南风俗,其实北方也有这种仪俗。” 曹彬是河北真定人,其出生也在河北成德军,《玉壶野史》所记为五代时期北方的材料,《东京梦华录》所记为北宋后期开封的材料,《梦粱录》所记为南宋中后期临安一带的风俗。而颜之推记载的试儿风俗是南北朝晚期,与五代北宋时代相距较大,无法说明南北朝时期北朝同样也有试儿这一风俗。且《爱日斋丛抄》也明确说“江南遗俗乃在此”,可见试儿这一习俗在宋代还被认为是江南之风俗。
隋唐帝国建立后,南北方在形式上融为一体,南北方在文化习俗上也需要整合和交流。试儿抓周在隋唐时代传播到了北方,便是这种南北文化交流下的案例之一。在宋代文献中,诞辰礼仪十分复杂,如出生三日有三日会,七日一腊,十四日二腊,二十一日三腊,还有满月,百晬,周晬,并且这种习俗各地略有不同。而《颜氏家训》中所提及的诞辰风俗只记了试儿一项。这一差异,除了单纯的文献留存原因外,也说明诞辰风俗自身有其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二、孙权试儿故事的考辨
在许多著作中都有抓周试儿起于三国时期的说法,其依据是孙权通过抓周的方式选立太子的民间故事。故事大致梗概如下:
吴主孙权的太子孙登去世之后,孙权对于选择新的继承人犹豫不决。此时,西湖民景养求见,进言立太子不仅要考虑皇子的贤能,还要考察皇孙的天赋聪慧。孙权按照景养的指导,选定吉日,让皇孙们在装满珠贝、象牙、犀角、翡翠、简册、绶带等物的盘子里随意抓取。最后,三子孙和的儿子孙皓抓了竹简与绶带,孙权大喜,立孙和为太子。
这一故事不见于正史,引用这一故事的著作也不注出处,难以判断这一传说的流变情况。西湖民景养确有其人,《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叙孙皓时说:“孙休立,封皓为乌程侯,遣就国。西湖民景养相皓当大贵,皓阴喜而不敢泄。”这里的西湖为湖州西湖,不过《吴兴备志》、《嘉泰吴兴志》等书也只记载景养相孙皓一事,未记载立太子一事。案《三国志》,孙登去世是赤乌四年(公元241年)五月,孙和立为太子则是次年的赤乌五年(公元242年)正月。“(赤乌)五年春正月,立子和为太子,大赦,改禾兴为嘉兴。”(《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和的儿子孙皓出生在公元242年,绝不会在241年通过抓周之类的事帮助父亲夺太子之位。
孙权一共七子,孙登为长子,次子孙虑在嘉禾年间就已经去世,少子孙亮赤乌六年才出生。孙和为三子,极受孙权宠爱,“少以母王有宠见爱”,“(孙)和少岐嶷有智意,故(孙)权尤爱幸,常在左右,衣服礼秩雕玩珍异之赐,诸子莫得比焉。”而孙登和孙和两人的兄弟关系在史书记载中也十分融洽,“弟和有宠于权,登亲敬,待之如兄,常有欲让之心。”(《三国志·吴书·孙和传》注文)孙登在临终前上书:“皇子和仁孝聪哲,德行清茂,宜早建置,以系民望。”(同上《孙登传》)在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下,孙和成为新一任的吴国太子并不是一件难以抉择的事情。孙权本身喜欢孙和,而且符合长幼顺序,加上孙登临终前的顺水推舟,这一过程并无什么波澜。孙和立为太子的赤乌五年,孙权又立四子孙霸为鲁王,并且十分宠爱。“八月,立子(孙)霸为鲁王”,“(孙)霸为鲁王,宠爱崇特,与和无殊。” 至于四子鲁王孙霸和太子孙和之间的两宫争斗,则是后来的事情了。
三、试儿与生日概念
试儿的出现,实际上是魏晋南北朝生日概念形成下的一个产物。试儿在明清称为抓周,在宋代叫做“周晬”。《爱日斋丛抄》记载:“晬,谓子生一岁。”《说文》:“晬,周年也。”试儿抓周的盘子也叫晬盘。可知这一习俗是具有特定的时间标识的。魏晋以前并无庆祝生日的活动,《云麓漫钞》卷二:“魏晋以前,不为生日”。《资治通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谓长孙无忌等曰:‘今日吾生日,世俗皆为乐,在朕翻成伤感。今君临天下,富有四海,而承欢膝下,永不可得,此子路所以有负米之恨也。《诗》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奈何以劬劳之日更为宴乐乎!’因泣数行下,左右皆悲。”在隋唐时期,生日的概念已经形成,人们也会用一些庆祝方式来“为乐”。正如唐太宗所言,其他人认为生日是一个喜庆日子,而自己却怀感父母之恩。《颜氏家训·风操》:“亲表聚集,致燕享焉。自兹已后,二亲若在,每至此日,尝有酒食之事耳。无教之徒,虽已孤露,其日皆为供顿,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按《颜氏家训》所载,周年生日的时候要实行试儿。而为了庆祝试儿这一活动,在每年生日的时候都会聚集亲友宴乐,不过前提是“二亲若在”。颜之推没有直接说明二亲俱不在或者二亲亡一的情况下,生日活动如何安排,但其引“无教之徒”的例子,隐约表达了对这种在二亲俱亡后举办生日庆祝活动的不满。而唐太宗的故事发生在贞观二十年,此时双亲已亡故多年。“奈何以劬劳之日更为宴乐乎”,也从侧面说明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生日这一庆祝活动已经脱离了“二亲若在”这一先决条件。
试儿这一民俗活动的出现,与魏晋南北朝以来生日概念的形成密不可分。许多学者也通过研究佛诞节来讨论佛诞活动对于生日概念的启发和影响。试儿这一习俗源于江南,随着时代推移这一习俗北传,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诞辰活动之一。至于孙权试儿立太子这一民间传说,故事虽虚妄不合实际,但这种将某一习俗与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相联系起来的模式并不少见。正如《解释民俗学》一书中所提到的:“民俗的源头在确定中显示出不确定性。确定的是一种民俗事象有其产生的原因和具体的时间、地点;不确定的是随着历史的更迭,保留在人们行为活动上和口头讲述中的民俗事象逐渐成为记忆的内容,由于记忆的情感因素和时空的转换更移,民俗起源的不确定性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