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研究*
2018-01-23◎刘丹
◎刘 丹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老人都具有极强的朴素观念,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适应能力极强,主动调整自身的各种行为,积极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其不仅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还维系了农村社会的稳定。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村老人这一特殊群体。
二、农村老人面临的各种问题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非常大,不同地区的农村老人境况大不相同。一般来说,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子女多就近就业,回家看望老人的次数比较多,老人也能够帮助子女照料孩子。这些老人的经济负担相对小,生活水平也比较高。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很多老人的子女外出就业,就业地点大多较远,回家看望老人的次数非常少,这些老人日常的生活完全靠自己,甚至还要帮女子带孩子,经济负担比较大,生活状况也不佳。然而,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传统观念强烈,老人具有极高的家庭地位,和周边村民的关系大多良好。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老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经济负担过重
对于农村老人来说,收入问题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在很多农村地区,土地这一生产资料被人们看得非常重要,所以,外出的子女多将土地留给农村父母。只要父母身体状况还可以,就需要进行农业生产。但是农村老人的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回报非常少,有时候甚至不足以维持自身及孙辈的生活需要。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土地产出效率下降;二是农村老人难以及时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且农业生产风险意识薄弱,靠天吃饭,以至于农村产出极低。一般来说,如果孙辈同农村老人一同生活,那么子女大多会按时给予老人一定经济支持;如果孙辈未同老人一同生活,那么老人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45%的子女会给老人钱财;二是2%的子女不孝顺,基本上不给老人生活支持;三是还有15%的子女认为老人有一定钱财,不需要给老人钱财。子女没有给老人足够的经济支持,导致农村老人经济负担过重,生活水平低下。
(二)缺乏必要的生活照料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多数农村老人都希望老有所依,其对照料的需求与自身的身体状况关系密切。很多60岁左右的农村老人认为其身体状况良好,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不需要子女照料,这部分老人具有一定经济收入,生活品质也比较好。在60-70岁的农村老人中,其很多生理功能弱化,非常需要子女的照料,但是又担心影响子女的家庭与工作等,内心充满矛盾。70岁以上的老人对生活照料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而且这部分老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丧偶,独立生活的这部分老人仅能依靠自己,照顾缺位的现象非常突出。
(三)医疗救助体制不完善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下,农村老人的医疗状况较以往有了很大改观。然而大部分的农村老人对于当前的医疗救助体制不满意,其认为只有住院才能够得到有效报销,不住院报销过少。在农村老人身体日衰的过程中,对医疗救助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很多老人都具有慢性病,无法短时间内治愈,住院需要到县城,且需要人照料。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很多老人都在本村内直接看病。而农村卫生所的治疗条件非常差,难以满足老人们的医疗需求。还有部分老人具备看病的经济条件,却行动不便利,在子女都不在身边的时候,其医疗需求难以被满足。
(四)缺乏精神供养
人类对于精神生活有着极高的需求。如果老年人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那么其很容易失去生活目标,进而影响到身体状况。在农村,很多老人都是独自居住的,他们的子女远在他乡,其仅能够借助电话、网络等手段与子女保持联系。有些农村老人与孙辈生活在一起,尽管其生活压力比较大,但精神世界丰富,心情愉悦。那些独自生活的老人很容易有孤独感,觉得自己老了。在一些村民关系融洽的村庄,老人与周边人员能经常交流,相互关照,精神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精神状态相对较好。
(五)无力教育孙辈
在我国,很多农村老人都承担着照料孙辈的重要职责,他们不仅要关照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还要关注孩子的教育状况。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较低,难以满足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指导需求。当前孩子们有着多种路径接触新的事物,在遇到新事物的时候其会向老人求教,但是农村老人难以给予起必要的解答。久而久之,老人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孩子与老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老人们仅承担着生活保姆的角色,在教育孙辈方面力不从心。从某种程度讲,这将影响到孙辈的成长,对整个农村乃至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不利影响。
三、农村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路径
(一)大力发挥科技惠农效应
作为基础性产业,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提高农业水平,必须从科技入手。科技是打破当前农业生产效率的最有效路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现代科技的农村老人越来越多,仅有少部分农村老人坚持落后的农业生产方法,经济效益极为低下。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应积极发挥职能,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实现科技兴农。一方面应加大该方面的人力资源建设,创建一支专业的科技帮扶队伍,另一方面应优化基层农业服务方法,接触现代化技术还广泛传播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力的提升能够有效地改善农村老人的生存现状。
(二)完善农村老人的养老制度
从现实状况来看,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资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都由政府提供,家庭代际资源转移仍占据主要地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代际资源转移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子女自身的经济压力非常大,没有足够的能力充分满足父母的需求。这种情况下,政府及相关媒体应加强社会道德舆论监督。在实现社会代际转移之前,政府部门应不断完善农村养老制度,其可以联合社会保障部门、企业等方面,将不赡养父母的子女的工资截留一部分,定期转移给农村老人,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还可以设置阶梯式的养老金,年龄越大的老人获得的养老金越多,从而保障农村老人的养老需要。
(三)加大农村老人的医疗救助力度
农村老人一方面由于过于劳作,另一方面由于年事渐高,身体素质不佳,对医疗卫生救助有着极大的需求。现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看病问题,但是难以满足农村老人的需要。正如上文所言,很多农村老人都有慢性疾病,医疗费用非常大,然而却得不到现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支持。基于此,只有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农村老人的医疗救助力度,就某些慢性病进行详细规定,将县镇医院与村卫生所的医疗价格对等起来,才能够为农村老人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
(四)加大农村内部对农村老人的帮扶力度
由于农村老人在地缘与血缘方面的特殊性,引入时间储蓄制度是可行的。在政府部门的批准与引导下,可以在农村内建立起时间储蓄制度,使得农村内部帮扶老人的积极性提升。当身体条件允许的时候,村民积极地照顾农村老人,使得劳务能够由低龄过度到高龄,当积极老了的时候,其同样能够享受相应的帮助。整个过程中,农村老人能够与人交流,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得到有效缓解。
(五)建设农村内部托老所
托老所是针对老年人需求而推出的一种老人寄养性质服务的场所,有全托与日托两种。托老所主要对面三种老人,一种是身体健康,具备自理能力的老人;一种是生活部分自理,需要他人一定的照料;一种是不具备自理能力,患有一定疾病的老人。从我国农村托老所的现实状况来看,主要收容的是不具备自理能力的老人,这部分老人进入托老所能够有效地减轻子女的负担。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相关村庄应完善托老所的设施,为农村托老老人提供优质的生活照料。
(六)创建老年人生活中心
当前农村老人的休闲活动非常少,仅有的休闲活动是打麻将、打扑克。针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有政府牵头,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在农村地区建设符合农村老年人活动需求的文化中心;二是针对文化中心的需求,在农村老人中选拔负责人,积极组织各种丰富的文化活动;三是活动应该是文明健康的,具体内容可以通过协商而确定;四是政府部门应派驻专业的文化工作者,对文化活动进行整体把握,确保文化活动是健康而积极向上的;五是举办比赛等各种活动,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六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范围覆盖到农村老人文化活动中心,由大学生为老人带来更多的精神生活。
(七)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与教育功能,使得农村老人拥有正确的生活理念
教育功能是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其向受众传递的信息能够影响到受众的观念与看法。对于很多农村老人来说,观看电视是其接收外界信息与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针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做好典型故事的宣传工作,使得农村老人正视自身不断衰老的现实,拥有正确的生活方式;二是在政府的解读下,促使农村老人理解政府的困难,学会自助自救;三是借助纪实报道等,呼吁社会关注农村老人的现状。
四、结束语
农村老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农村老人的现实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的稳定。除了政府部门要积极应对农村老人的各种问题外,志愿者、企业、社会组织等也应该加入到关爱农村老人的队伍中。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完善的农村老人社会支持网络,使农村老人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