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旧志中的水利工程建设史料①

2018-01-23韦韩韫

广西地方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灵渠通志嘉庆

韦韩韫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南宁 530007)

一、秦汉时期

(一)秦代。广西的主要水利工程就是开凿运河——灵渠。史禄在今兴安县境内开凿灵渠(又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修筑大坝,截断湘江,将河水一分为二,三分入漓,七分入湘,沟通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把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联系起来,又经长江,与淮河、黄河和海河等水系组成一个统一的航运网,从而把广东、广西与中原地区紧密地连在一起。在广西现存最早的通志——明《(嘉靖)广西通志》卷十六沟洫志有关于灵渠的记载:“灵渠,在兴安县之北,经县廓西南,其源即漓水。其初乃秦史禄所鉴,至汉,归义越侯岩出零陵下漓水即此渠也。马伏波率南征之师饷道出于此。唐宝历初,观察使李渤立陡门以通漕。咸通九年,御史大夫鱼孟威重修……”②林富修,黄佐纂:明《(嘉靖)广西通志》卷十六沟洫志,嘉靖十年(1531)刻本。清《(乾隆)兴安县志》卷一舆地志记载有灵渠的三七分水法:“海洋江水至龙王庙前,叠石横障披流,分二道:一东北入楚,地势低而流驶,十分之水,直有其七;一西南入粤,地势高而流缓,十分之水,正得其三。乃入粤一派至此(指马嘶桥下的泄水天平)复从桥下流入于楚,三分又去其二,是海洋入粤水源,十中竟得一。”③黄海修,蒋若渊纂:清《(乾隆)兴安县志》卷一舆地志,乾隆五年(1740)刻本。

(二)汉代。主要的水利工程也是开凿运河。随着海上丝绸之路:长安(西安)至南郡(湖北荆州),然后经水路顺长江入湘江,过灵渠和漓江、桂江、西江,再通过北流河和鬼门关驿道,从南流江到达合浦,出海至东南亚、南亚等地的开辟,在今北部湾地域开凿了两条运河:钦州运河和天威遥运河,但天威遥运河未能凿成。钦州运河:位于今钦州市钦南区犀牛脚镇西坑村龙眼山村旁,长约2.5公里,宽4—5米。东通大观港,西达龙门。这条运河是马援南征交趾时开挖的。在清《(康熙)合浦县志》卷一四外纪志有记载:“运道遗迹,合浦大观港潮,西道名九河江。江只有赤羊墩,疍人取蠔于此,又名赤蠔墩。父老相传,马伏波征交趾时,合浦由外海运粮至军恒,苦乌雷风涛之险及海寇攘夺之患,遂以昏夜凿白皮蜂腰之地,以通粮船……此河直通龙门七十二径,抵钦城。其掘凿处约长七八里,阔五六丈,深三四丈,其两头潮水尚通,但中间木植交生耳。”①张辅修,林如峣纂:清《(康熙)合浦县志》卷一四外纪志,康熙二十五年(1686)抄本。天威遥运河:又称潭蓬运河,位于今防城港市江山半岛月亮湾附近的潭蓬村和潭西村之间,运河宽数米,长约10公里,拦腰穿过江山半岛,把防城港和珍珠港沟通,不仅能避免江山半岛顶端白龙尾的风暴袭击,而可以缩航程41公里。清《(道光)钦州志》卷十一古迹·天威遥碑记有:“陆有川遥,顽石梗断焉。伏波尝加功力,迄不克就厥,后守臣屡欲开凿,以便漕运。”②朱椿年等修,杜以宽、叶轮纂:清《(道光)钦州志》卷十一古迹·天威遥碑,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

二、唐代

(一)兴修河渠陂塘。唐代,大力兴修河渠陂塘,推行屯田制,桂州和容州实施较好。明《(嘉靖)广西通志》卷二十九兵防三·屯田载:“唐,桂州、容州开诸屯田。神宗景龙末,王晙为桂州都督,州兵旧常仰饷卫永晙始筑罗郛罢,戍卒埭江,开屯田数千顷,以息转运,百姓赖之。韦丹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③林富修,黄佐纂:明《(嘉靖)广西通志》卷十六沟洫志,嘉靖十年(1531)刻本,卷二十九兵防三·屯田;卷十六沟洫。该志卷十六沟洫载:“灵陂,在府东北二十里,唐中宗时桂州都督王晙开。”④林富修 ,黄佐纂 :明《(嘉 靖)广西 通志》卷十 六沟洫志 ,嘉靖十年 (1531)刻本, 卷二十九 兵防三·屯 田;卷十 六沟洫。

(二)兴修城市水利设施。一是修濠沟。部分城市如容县、天河县等兴修了濠沟。清《(光绪)容县志》卷七建置志一载:“县城在容江上,唐容管经略使韦丹所筑,内为子城,周二里二百六十步,外城周十三里,濠深二丈,广五丈”。⑤易绍德、王永贞修,封祝唐、黄玉年纂:清《(光绪)容县志》卷七建置志一,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清《(道光)庆远府志》卷五建置·城池载:“天河县,故城在东乡下里东南,依山为固,西北筑土垣。唐天宝元年,宜州刺史吴怀忠建有濠。”⑥英秀、恒司修,唐仁等纂:清《(道光)庆远府志》卷五建置·城池,道光九年(1829)刻本;卷七建置志·梁津。二是凿井。柳州、梧州等地开凿了水井。柳州的水井由刺史柳宗元于元和间主持开凿。清《(乾隆)柳州府志》卷三十一艺文·井铭并序载:“始州之人,各以罂甈负江水,莫克井饮。崖岸峻厚,旱则水益远,人陟降大艰。雨多,涂则滑而颠。恒惟咨嗟,怨惑讹言,终不能就。元和十一年三月朔,命为井城并隍上。未晦,果。寒食冽而多泉,邑人以灌。”⑦王锦修,吴光升纂:清《(乾隆)柳州府志》卷三十一艺文·井铭并序,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梧州的冰井,为大历间容州经略使元结倡导开凿,在城东二三里,清而甘寒若冰,当盛暑之时,苍梧人得以解渴,泉与火山相对,故曰冰泉。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四山川二十一载:“冰泉,在城,一郡人民皆饮此水。唐大历三年,容州经略使元结撰冰泉铭。苍梧郡城东有泉出焉,在郭中,清而甘寒若冰,在盛暑之候,苍梧之人得救暍,泉与火山相对,故命之曰冰泉。”⑧谢启昆修,胡虔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四山川二十一,嘉庆七年(1802)刻本。三是筑堤防洪和引渠防洪。景云年间,邕州司马吕仁在州城,筑渠引水防洪。《(民国)邕宁县志》地理二载:“吕仁。引渠分流,以杀水势,自是无漂溺之害,乃夹水而居。邕州边鬱江,百姓先居一岸,每年秋夏,江水泛溢,郭邑沉溺。景云年中,司马吕仁于南岸引开小水,若有泛溢,分流而过,令百姓两岸分居。”⑨谢祖莘修,莫炳奎纂:《(民国)邕宁县志》地理二,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该志食货二载:“防水埌坝。该埌坝位于东门乡浪东村,距城八里。全浪长十余里,涧几一里,沿岸埌塍而居者有五村。旧名南湖。该处地势低洼,每逢夏秋水潦,大河之水由竹排冲进入,浸没田禾,损失甚巨。旧时原有防水堤基,梠传唐景云中邕州司马吕仁所筑。”⑩谢祖莘修,莫炳奎纂:《(民国)邕宁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卷十五食货二。贞元十四年(798年),桂州刺史王拱在州城筑回涛堤,以捍水势。清《(光绪)临桂县志》卷十二山川志四载:“回涛堤在城东南十五步,桂江西岸。水自岭南流桂岭去州二百余里,水势极高,每岁三月至五月,大水暴涨,淹浸城池。唐贞元十四年刺史王拱筑此堤,长五百五十四步,以捍水势,居人免垫溺之患。”①吴征鳌修,黄泌、曹驯纂:清《(光绪)临桂县志》卷十二山川志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三)兴修和维修运河。一是兴修两条运河。开凿了相思埭(又称临桂陡河、桂柳运河)和天威遥运河。长寿元年(692年),在今临桂境的良丰镇至大湾之间,开凿相思埭,沟通桂江与洛清江、柳江,使桂林通往桂南与左右江流域可直通水路。相思埭与灵渠并称为桂林府的南北陡河,灵渠称北陡河,相思埭称南陡河。清《(光绪)临桂县志》卷十二山川志四载:“临桂县有相思埭,长寿元年筑,分相思水使东西流。自县属辨塘山流出狮子岩汇分水塘,一东流曲折十五里至太平脚陡经蒋家坝至相思江口入漓江,一西流湾折十五里至鲢鱼陡下大湾达苏桥合永福江以至柳州。”②吴征鳌修,黄泌、曹驯纂:清《(光绪)临桂县志》卷十二山川志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咸通七年(866年),安南节度使高骈续汉代之迹,凿通天威遥,缩短了通往安南的航程。清《(道光)钦州志》卷十一古迹·天威遥碑载:“咸通七年,置静海军于安南,以高骈为节度使。八年,骈以安南至邕广海路多潜石覆舟,募工凿之,漕运无滞。”③朱椿年等修,杜以宽、叶轮纂:清《(道光)钦州志》卷十一古迹·天威遥碑,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二是维修灵渠。唐代共两次维修灵渠。其中一次是宝历初年,桂州观察史李渤维修灵渠,运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在原有的拦河坝建造铧堤,即将拦河坝做成人字形的铧嘴,使水分流入南北渠道。同时,置石斗门,即在南陡和北陡上设置两座进水闸,开漓水则全入桂江,拥桂江则尽归于湘水。铧堤和陡门的修建,延长了灵渠的通航时间和保证了行船安全。在清《(雍正)广西通志》卷一百七艺文·桂州重修灵渠有记载:“宝历初给事中李公渤廉车至此,备知宿弊,重为疏引,仍增旧迹,以利行舟,遂铧其堤以扼旁流,斗其门以级直注。”④金鉷修,钱元昌、陆纶纂:清《(雍正)广西通志》卷一百七艺文·桂州重修灵渠,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在灵渠还修建堰坝和水函,是用于灌溉的水利设施。堰坝:有两种,一种是用石块砌成半圆形,与石砌陡门相似,但这种堰坝没有引水沟,用法是并堰时把渠水堵住,提高水位,以便用水车取渠水灌田。一种是建在河面较宽的渠道中,结构多是用巨木作成长方形框架,横放渠中,两边都用长木桩密排深钉,框架里则堆砌鹅卵石,砌成高约1米的斜面滚水堤坝。有的比较简单,不用大木框架。堰坝上开有堰门,以便船舶往来。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载:“堰坝,蓄水者五十有三,北河二十八,自海阳堰至官堰……止,南河二十五。”⑤谢启昆修,胡虔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水函(渠眼、塘孔):是灵渠岸边开凿的方孔,围砌石块,形成一个排水涵洞,水涨时可以排洪,水退时可以引水入沟,灌溉农田。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七载:“十函,在县东灵渠内,水潦啮堤为患,开置十函,以泄其势,并灌田数千亩。”⑥谢启昆修,胡虔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

三、宋代

(一)兴修和维修运河。一是在今北流六洋河和玉林市玉东区茂林置堰,皆在沟通南流江与北流江水系。宋代的《容州志》有载:“北宋咸平六年,转运使冯琦,议于绿蓝水上游置堰,合蔚林妙林江,以便差卤运。此后,因为其水源流小,于内又有大石多拦碍,难通舟楫,景德二年,运使舒奔奏废。”⑦明《永乐大典》第2343卷。绿蓝水是今北流六洋河,蔚林妙林即今玉林市玉东区茂林。在绿蓝水上游置堰,沟通了南流江与北流江水系。二是维修灵渠。宋代对灵渠进行7次修治。其中比较彻底的大修是在嘉祐三年(1058年),由提点广西刑狱都水监李师中、马仲芳等人主持,征调县夫1400人,在渠道河床上下功夫。之前的多次维修,均未能把渠道上的坚硬岩石开凿疏浚,这种岩石为害最大,因此李师中、马仲芳等人指导县夫“燎石以攻”,即用火烧石,然后再泼冷水或盐水,按照热胀冷缩的原理,使石头裂成碎块。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载:“亲率其徒,燎石以攻,既导既辟,作三十四日乃成陡门三十六,舟楫以通。”①谢启昆修,胡虔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

(二)完善城市濠河开凿。宋代,桂州(今桂林)城新开和展阔濠河,形成环城水系。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二百二十七金石十三·修桂州城图记载:“濠河,自南阳江十字城起至平秩门尊义门至西北古旧城团楼,过宝积山花园转至镇岭门,接碧霞岩脚,通长八百六十九丈。又自东江门下訾家洲至阳江口转至西錀匙头接望夫山至宝积山背止,通长一千余丈,并系新开及展阔之数。”②谢启昆修,胡虔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二百二十七金石十三·修桂州城图记;卷二百三十九胜迹十·宋端溪令林绚墓。崇宁三年(1104年),王祖道以直龙图阁知桂州时,在桂州城北凿濠,名为朝宗渠。该渠东通漓江,西接西湖,而西湖又与阳江相通,使桂州环城皆有流水贯通。清《(光绪)广西通志辑要》卷三桂林府载:“朝宗渠,在府城安定门外,宋治平中知全州王祖道于城北当道穿渠其流,东接漓江,西入西湖,达于阳江。”③羊复礼、夏敬颐增辑:清《(光绪)广西通志辑要》卷三桂林府,光绪十六年(1890)增辑,刻本。

(三)修筑大陂塘。宋代,注重修建大陂塘。如在怀集修筑大陂,可灌溉田亩数万顷。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二百三十九胜迹十·宋端溪令林绚墓载:“怀州大陂,凡溉田数万顷。”④谢启昆修,胡虔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二百二十七金石十三·修桂州城图记;卷二百三十九胜迹·宋端溪令林绚墓。

四、元代

(一)兴修水利,开垦荒田。广西两江道宣慰副使佥都元帅府事乌古孙泽,根据邕州地方形势,在关防险要之处,邻近交趾的地方,设置雷留、那扶等10多个屯田点,招募强壮的屯户4600多家,大修灌溉渠道,开垦水田52000多亩,修建陂塘8处,蓄备流水以备天旱之用。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八十七前事载:“募民伉健者四千六百余户置雷留、那扶十屯,列营堡以守之。陂水垦田,筑八堰以节潴泄得稻田若干亩。”⑤谢启昆修,胡虔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八十七前事。

(二)完善城市水利设施。有些距江河稍远的城市,开凿濠河,引水灌注。如庆远城的水利建设得到罗咸的精心规划,将城郊的陂、塘等水源加以疏导利用,作为濠河。同时,修筑排洪设施,防洪水暴发冲毁城墙。清《(乾隆)庆远府志》卷九·庆远城北山图记(至正十八年,罗咸撰)载:“公退之暇,周览形势,稽度力用,导官陂,疏龙塘,众流汇于城南,引溉前注潴为西濠,溢于东关。光涵玻璃,洽浸城址,凿盘石于香山寺,囊括陂路,甃函窦于五通庙,蓄泄淫潦。”⑥李文琰修,何天祥纂:清《(乾隆)庆远府志》卷九·庆远城北山图记,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五、明代

(一)航道疏浚。明代,对府江(漓江、桂江)进行较大规模的3次疏浚。府江从平乐经昭平到梧州,沿江滩多流湍,计有在小滩360个。这3次疏浚,对广东、广西、湖南三省间航运和广西经济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平乐陈郡守组织募工对府江的险滩进行疏浚。在施工中,本地工匠黄仲拙比较聪慧,制造了三角船、千斤飞撞、五爪龙、蜈蚣铲等治滩的先进工具,因此工程进展很快。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三山川二十载:“募得土舍黄仲拙,足智多干,数效急公之义,所制三角船、千斤飞撞、五爪龙、蜈蚣铲诸器,匠心独创……笼石维舟,架木悬梃,百夫鹄立澜瀑中,前牵后掣,呼声动天,横空下击,角舟所峙,无湍不分;飞撞所摧,无坚不破;龙爪所擎,无根不拔;蜈蚣所铲,无峭不平。”⑦谢启昆修,胡虔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三山川二十。万历十三年(1585年),明朝政府派一支军队在府江沿岸进行“耕屯防御”,接着由平乐府县地方官员沿途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孰山宜刊,孰江宜流,孰石宜凿,孰崖宜焚,孰涧宜舟、宜梁柱,孰地宜馆、宜亭,孰冲达何处,孰村出何所,孰堡接何壤”①全文炳修,伍嘉猷、罗正宗纂:清《(光绪)平乐县志》卷十府江开路记,光绪十年(1884)刻本。(清《(光绪)平乐县志》卷十“府江开路记”载)。之后,组织耕屯戍守的士兵和夫力,开辟两岸山路,并进一步疏浚航道,以利航行安全。这次水陆兼施的修治工程,共开通了“自小苍板历龙头矶、广运堡足滩、雷辟至铜盆冲总二百余里”②全文炳修,伍嘉猷、罗正宗纂:清《(光绪)平乐县志》卷十府江开路记,光绪十年(1884)刻本。(清《(光绪)平乐县志》卷十“府江开路记”载)的山路和航道,连最称险绝的松林、鼓罗二峡也都凿平疏浚了。

(二)兴修和维修运河。一是开凿运河。明代,开凿了联结南流江与北流江的运河——茂(林)北(流)运河(仅开挖6公里左右即停止)。《明史·河渠志》载:“鬱林州民言,州南北二江相开运河二十余里,乞凿通设石陡闸从之。”③《明史》十五《河渠志》。二是维修灵渠。明代共修治灵渠6次。对灵渠进行大规模的一次维修,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监察御史严震直主持。有人曾把严震直维修灵渠之功与史禄凿渠、马援修浚之功并列。《(嘉靖)广西通志》卷十六沟洫载:“筑其堤岸长百丈余,高五尺有奇,上下砌以巨石,中门二函,以泄余流。次修中江石堤近土岸当潦涨之冲,乃高之以杀水势。增筑龙母祠前土堤五十丈许,浚河渠五千余丈。改筑滑石陡,凡渠石碍舟者,则焚而凿之。修白云、攀桂桥及灌田水函二十有四。其工匠精致,渠岸坚深,较之前代,相去万万。”④谢启昆修,胡虔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十六沟洫。

(三)大力兴修陂塘。嘉靖年间,廉州知府张岳组织修建了白沙江、蛟龙塘、五水江、黄芝水、七里江、大水江、偷狗水、大浪陂等8处水利工程。明《(崇祯)廉州府志》卷二水利载:“自陈调白沙江至大浪陂,凡八处皆知府张岳所灌田总约数千亩,民蒙其利,碑而祠之。”⑤张国经修,郑抱素纂:明《(崇祯)廉州府志》卷二水利,崇祯十年(1637)刻本。《(民国)邕宁县志》卷十五食货二·水利载,明代在邕宁修筑的水利有25处,其中在归仁江的有5处,分别筑于景泰、嘉靖、万历、崇祯年间,共约灌田八百五十亩;在荷丹水的有4处,分别筑于洪武、景泰年间,共约灌田八百余亩;在西云江的有1处,灌田六百余亩。

(四)大力在城镇和乡村凿井。在灵山县城,仅成化九年(1473年),佥事林锦所倡修官井就有30个,分布于城内各街道。《(嘉靖)钦州志》卷之一载:“官井,三十口,俱在县治内各街,成化九年,佥事林锦开凿。”此外,还有:“石井,在县治西北永宁坊一里。”

“旺井,在县治东七十里宋泰乡。”“闭屋井,在县治西四十里。”⑥林希元纂修:明《(嘉靖)钦州志》卷之一,嘉靖十八年(1539)刻本。

六、清代

(一)兴修引灌工程。一是兴修引水工程,垦荒。如庆远府,由政府借司库银二千四百两给垦户作工本,历四年建成洛潢引水工程,垦出万亩耕地,改荒地为水田六千二百多亩。《(道光)庆远府志》卷七建置志·梁津载:“洛潢河,县东南二十里至雒寿桥陂,乾隆十六年,新筑坝于洛潢桥上,引水灌小漕三堆等处垦田。”⑦英秀、恒司修,唐仁等纂:清《(道光)庆远府志》卷七建置志·梁津,道光九年(1829)刻本。二是兴修灌溉工程。清代,灌溉面积较大的水利工程有100多处。筑堤蓄水:南宁府知府赵良璧令宣化县民筑堤蓄水灌田,该县的长山水沟、凌暮村水沟灌田多至三四千亩。《(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九山川二十六载:“康熙间知府赵良璧令民筑堤蓄水灌田。长山水沟,在上东四图,离城二百五十里,筑坝灌田三千余亩。凌暮村水沟,源出涧,离城一百二十里,筑坝架车灌田四千余亩。”⑧谢启昆修,胡虔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九山川二十六。修建大陂:邕宁县在林村溪修建了灌田六百八十亩的永宁陂,在可利江修建灌田三千亩的天瀑陂,在沙江修建灌田一千六百亩的丹竹陂。《(民国)邕宁县志》卷十五食货二载:“永宁陂,灌田六百八十亩,清康熙二十七年,知府赵良璧督耆老李琼赏等筑。”“天瀑陂,县北三十里,在心墟村西北。源自武缘山口流出。康熙间,知府赵良璧令民筑堤潴水灌田至三千亩。”“丹竹陡,一名龙塘,乾隆四十六年,滕超文、青景福等筑,灌田一千六百亩。”①谢祖莘修,莫炳奎纂:《(民国)邕宁县志》卷十五食货二,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筑堰架车灌田:很多江河随处筑堰,架车灌田。如《(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八山川二十五对思恩府武缘县的记载:“西江,县西门外,源出大明山,绕过府城经止戈永宁直抵西江,归南宁大江,随处筑堰,架车灌田一百四十余顷。”②谢启昆修,胡虔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八山川二十五;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山川二十七。泉井灌溉:灌溉用的泉井星罗棋布。据《(道光)武缘县志》载,该县就有泉84眼。全州县的糠头井和内外二井潜通的大井源,分别灌田三百余亩、一千余亩。《(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载:“糠头井,城西二十五里……灌田三百余亩。大井源,在思乡时肖村上,内外二井潜通,溉田千余亩。”③谢启昆修,胡虔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八山川二十五;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山川七。思恩县的飞洞泉、上善泉灌田四百余亩。万承土州的思崖泉,灌田万亩。《(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八山川二十五载:“飞洞泉,城北十里北罗村,灌田四百余亩。上善泉,邑西石拘里上善村,灌田四百余亩。”④谢启昆 修,胡虔纂 :清《(嘉 庆)广西通 志》卷一百 十八山川二 十五;卷一 百十七山川 二十四;卷 一百二十山 川二十七。《(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二十山川二十七载:“思崖泉,有二源,溉田万亩。”⑤谢启昆修,胡虔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八山川二五;七四。三是筑陡注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处理好灌溉与交通的矛盾,并做到渔农两利。《(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八山川二十五对柳州府的记载:“居民各就濒水处设木障石为陡,春夏秋资溉田亩,冬则截流取鱼,中开濠口丈许,以通舟楫,陡随沙势修筑无定所。”⑥谢启昆修,胡虔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八山川二十五;卷一百七山川二四。

(二)航道疏浚。一是内河疏浚。由于地形复杂,桂江、浔江、柳江、郁江和右江的滩与峡皆险。清代,对这些内河航道进行大力疏浚。康熙十五年(1676年),桂平监生谢天祐疏浚桂平县的大黄江,以通舟楫。《(嘉庆)广西通志》卷二百六十五列传十载:“修大黄江以通舟楫,由良四埠至崖龙长一百余里无担负之劳,且可资灌溉,乡里赖之。”⑦谢启昆修,胡虔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二百六十五列传十;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卷一百十二山川十九。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南知县李仲良整治郁江上的恶滩。《(道光)平南县志》卷五舆地二载:“古雍滩,县西二十五里……邑之诸滩,此为最险,乾隆乙亥,知县李仲良请项于滩之南畔,开凿水道以避漩水,秋冬水涸其势少减。”⑧谢启昆修,胡虔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二百六十五列传十;卷一百七山川二四九。二是整治沟通省际的航道。清政府十分重视整治沟通广西与湖南、贵州、云南等省的航道。在湘桂之间,由于全州、兴安、灵川至桂林滩河多恶石,康熙时,广西巡抚陈元龙在组织重修灵渠的同时,将这些恶石凿去。《(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载:“全州、兴安、灵川至桂林,滩河多恶石,损行舟……而凿去之,于是永害尽除”⑨谢启昆修,胡虔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二百六十五列传十;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四;卷一九。在滇桂之间,通航也不方便。云贵总督鄂尔泰几次饬修滇桂航道。《(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二山川十九载:“同舍河,源自云南广南府马别山,流入州界土黄甲同舍寨之东南,流经西林县八阳寨,计行五十里,两岸峻岭,雍正十一年,总督鄂尔泰请滇帑开修,始可通小舟。”⑩张显相修,黎士华纂:清《(道光)平南县志》卷五舆地二,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在黔桂之间,雍正间,鄂尔泰勘修都柳江,整治了黔桂航道。

(三)完善城市地下水道。城市地下水道在清代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如柳州城有环绕城区的地下水道体系,即三个“川”:一是西川:西向流入左营塘,经青云街,再流入柳江。二是中川:由文武街流过景行路(旧称木行街,街上架有木桥,水在桥底流过),再穿过耳环桥(旧称中旺街)和莲花桥,流经道台塘,再经香竿街(今曙光路),穿城而下沙街(今柳江路),入柳江。三是东川:流过牛黄塘,过公园路低洼处,流入后府塘,过太平桥(文惠路),贯入粤东会馆(今柳州高中),过东台路入江。

(四)兴修和维修运河。一是开凿运河。明末清初,明朝将领杨彦迪被清兵追赶,从福建经广东一直南逃到钦防沿海一带。1644年,杨彦迪以防城光坡为政治中心,称王后在今港口区公车镇与光坡镇交界处建筑“皇城”,盘挖海上运河“皇帝沟”(又称皇城坳运河,贯穿今防城港市光企半岛,东至钦州龙门港,西达防城港市港口区东湾,长12公里),以防城、钦州、北海及其附近的北部湾海域为统治范围,形成了一股与清朝对抗的割据势力。《(雍正)钦州志》卷之一历年纪载:“彦迪,自福建、台湾率贼船八十双,贼众数千人,航海至龙(门),结窠作乱。”①董绍美修,吴邦瑗纂:清《(雍正)钦州志》卷之一历年纪,雍正元年(1723)刻本。二是维修运河。修治灵渠:清代共修治灵渠16次。对灵渠的维修,使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如使用采打松桩的办法,据《(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载,在修陡门和陡岸时“掘地七、八尺,用大木排椿上。”②谢启昆修,胡虔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天平下堤畸零处,基则尽钉松桩”修天平时,在两石相接处“灌铁甃成”③谢启昆修,胡虔纂: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十七山川二十四。,即用生铁锭连接巨石。在维修大小天平时,把巨石铺如鱼鳞和累卵的“旧制”,改为“巨石作龟背形,而鱼鳞用长石直树,其下不可动摇”④谢启 昆修, 胡虔纂 :清《( 嘉庆) 广西通 志》卷一 百十七 山川二 十四。,等等。维修相思埭:清代,对相思埭进行大规模的维修,疏浚了黔粤航道。《(雍正)广西通志》卷二十一载:“建闸水之陡二十座,凿去碍船之石三百八十六处,开濬河道如石槽形,水得容蓄长流不竭,又泝流而上,经怀远达古放弃,且为黔粤通津,农田商楫,万世攸赖。”⑤金鉷修,钱元昌、陆纶纂:清《(雍正)广西通志》卷二十一,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此外,在龙山附近开挖水源,一共找到泉源七处,筑塘引流进入相思埭,增加了相思埭的水量。在分水塘设闸门以控制水流量,计有东西闸门各一座,如东陡需水,则闭西闸门,使流水集中东流;西陡需水时,则关闭东闸门,使流水向西流。在西陡河上还有插花屏岔河一条,可以宣泄汛期洪水。这条插花屏岔河滚水坝,作用相当于灵渠的泄水天平。分水塘两岸修建的东西闸,作用相当于灵渠的南陡和北陡。

猜你喜欢

灵渠通志嘉庆
行尽灵渠路 兴安别有天——跟着古诗词游灵渠
凝聚政协智慧 赓续灵渠辉煌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灵渠颂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再也不怕了
情满灵渠
从《通志·校雠略》看郑樵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黑龙江方志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