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诚信文化建设的方法论思考

2018-01-23余玉花

伦理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功利主义美德诚信

余玉花

诚信文化建设就是诚信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的方法一般总被认为是具体的方法,这固然没错。但是,为什么采取或设置某种方法,则意味着方法的选择乃至运用不是任意的,存在着方法原则问题的考量,其关系到方法选取的合理性和效能度。因此,需要进行理论探讨。

一、方法与目的

就诚信文化建设来说,方法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诚信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什么?具体而问,我们为什么需要诚信?如何理解诚信的价值?网上流传着一则对诚信的追问:

“问:‘为什么要诚信?’回答是:诚信是美德!美,是人类崇尚和追求的;诚信是美好的,诚信就是我们应该崇尚和追求的。但是追问继续:‘诚信为什么是美好的?’回答是:因为营造了和谐,放逐了伤害……继续问:‘为什么诚信营造了和谐等?’回答是:不需要为什么,子曰:仁、义、礼、智、信。从我们的祖先到我们,从国外到国内,大抵如是。这是人类的信仰、理念和信条。恰如上帝的存在,不需要论证,信仰者共同认可!”①

上述追问与回答,虽然“不需要为什么”“不需要论证”,却使诚信目的之问陷入了困难。但是“诚信是美好的”“诚信营造了和谐、放逐了伤害”多少说出了我们为什么需要诚信的道道,虽然过于简略。为什么需要诚信?历史上大多数伦理学家把诚信归之于人性的需要,即所谓人之为人的意思。西方称美德或心灵之能力,中国古人习惯称之为良心,孟子著名的性善论,影响至今。但是为什么良心和美德是人所喜欢的呢?需要进一步论证。网帖给出的回答是,因为诚信“营造了和谐、放逐了伤害”。显然人们需要诚信的理由不限于这些,但网帖至少说明诚信美德不仅是自我的需要,还涉及到他者。斯宾诺莎认为,诚实能够产生友谊,友谊是人们所需要的,所以值得赞赏,“一个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努力使别人与他缔结友谊的欲望,我便称为诚实。所谓诚实的行为,即是为遵循理性而生活的人所称赞的行为。”[1](P636)无论是和谐还是友谊,都提出了诚信的社会需要。

当下中国诚信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体和社会对诚信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满足转型社会对诚信的呼唤。对于社会个体来说,诚信教人真诚做人,说真话、做实事、守信言、负责任自然是人之美德所在、人之为人尊严所在,人与人建立信任和交往的条件所在,所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诚信的人。然而人性的缺陷和环境的原因,做到完全诚信还真非易事,人难免有背离诚信的念头和行为,在转型的社会里背离诚信的可能性更多。因此,在需要和背离之间构成了诚信的精神饥渴,成为文化追求的东西。对于社会来说,诚信成了现代社会无可缺少的精神文化,经济发展和经济生活缺了诚信不行;政府行政更需要诚信来获得民众的信任,同样民众也应当诚信地对待政治、参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维持需要诚信,诚信是社会普遍信任的基石。一句话,社会诚信关系到人们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质量,就如麦金泰尔所说的,诚信是美好生活的条件和组成部分,建设诚信文化就是在建设美好的生活。

实现诚信文化建设的目的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体现为两方面:一是达到诚信从无到有、从缺少到充盈的建设性路径。中国传统个体性诚信理论比较充沛(虽然也需要转化),但是社会诚信的理论相对缺乏,而关于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的理论过去几乎是空白,是转型社会现实问题所提出来的需要讨论的课题,这是当前我们面临的诚信理论的难题,是诚信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目标之一。与理论缺乏相关的是,实践中诚信文化建设虽然也在推进,但事实上尚未有突破性的进展,所以诚信文化建设在实践领域推进的任务还是相当的艰巨。二是对诚信危机与失信机会主义的批判路径。诚信危机本质上是价值观危机[2],其动摇人们的诚信信念,危害性极大,必须从价值理论上予以分析和批判,形成批判性理论,来增强社会诚信的信心。失信机会主义是转型社会频繁出现的现象。失信机会主义是指失信主体利用转型时期法律、管理存在的漏洞和市场不完善,利用善良人们的信任风险,投机失信谋取利益。失信竟然能够获利、失信竟然能够成功极大冲击了社会诚信,失信机会主义也是诚信文化建设的障碍之一。对于失信机会主义不仅要从理论上剖析其产生的根源、危害性,还必须提出遏止失信机会主义蔓延的有效手段。

方法与诚信文化建设的目的关系在于,方法是达到目的之岸的桥梁,是引向目的之峰的路径,这就是方法对于目的的意义,因此诚信文化建设离不开方法的支持。但是方法不是完全独立的东西,它必须依附目的、匹配目的才有价值。也就是说,方法必须根据目的来设定,因为方法终究是为目的服务的,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的方法。因此方法也有好坏之分,其衡量标准就是方法是否符合目的性要求,符合目的性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也是能产生良好效果的方法。从诚信文化建设的目的来看,需要的方法包括:社会诚信理论构建方法、美德诚信与社会诚信整合方法、四大诚信领域联通建设方法、传统诚信理论现代转化法、诚信危机理论分析法、失信机会主义批判法等等,使方法和诚信文化建设有机地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法理应成为诚信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二、方法与现实

推进诚信文化建设的方法在目的性的原则下,还必须考虑现实性的问题。关于诚信与现实,客观主义伦理学对此有所专论,其代表人物是安.兰德、裴科夫等。客观主义伦理学强调诚信与现实的必然联系,他们的基本观点,认为现实就是真的,“使诚实成为一种美德的最基本事实是‘非现实不能是真的,而且没有价值’”[3](P74),反对伪造现实,“诚实的重点在于拒绝伪造现实”[3](P72)。诚实毫无疑问是一项美德,“诚信是一种普适的美德。诚信的价值,从某个角度讲,就是道德本身的价值。个体应该实践诚信的理由和他应该遵循理性原则的理由一样:无理性的行为不利于他的生活。只有始终如一地遵循诚信规定的理性原则,个体才能收获其他美德给予的奖赏,达到客观价值。违背诚信,个体不能得到幸福。”[3](P186)但是为什么诚实是美德?裴科夫认为“人生活在现实中,因而人必须遵从现实”。而“不诚实的致命问题在于其刻意扭曲现实但是却无法改变现实”[3](P75),因此,尊重事实是改变现实的前提。他们认为传统的诚信观对不诚实的批判是:不诚实的行为会导致互相之间信任的缺失以及引起人们的焦虑;不诚实的行为是通过利用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诚实行为最终的受害者是说谎者本人。但是兰德认为,“不诚实的行为只是把个人注意力从现实转移到非现实,而这样做将导致他无法实现个人生命的繁荣。”[3](P83)

客观主义所谓的伪造的现实就是虚假的现实,但是真实的现实难道就是诚实的吗?显然他们把主体性的道德诚信与客观现实的问题混为一谈,但是诚实拒绝伪造还是有意义的,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实存在着诸多的虚假性。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解答则是完全不同的方法思路。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研究诚信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讨论诚信文化建设首先要了解把握现实社会的诚信情况。对于中国诚信,批评者多,否定者多,从中国人到外国人,特别是西方的一些有名气的学者对中国的诚信几乎是全盘否定的,在他们看来,中国人从来不讲诚信,这个断论甚至影响着中国人对诚信的自信心。问题是,事实是这样的吗?必须要有根据,拿出事实说话,这就需要用调查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来掌握中国诚信的第一手信息资料,这是我们研究转型社会诚信文化的起点。对现实的把握还包括对已然进行的诚信文化建设现状的考察,因为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并不是从空白处开始的,而是在现有建设基础上再设计,已有的诚信建设的经验教训都是极为宝贵的研究资料和建设资源。

当然现实性的思路不能完全依赖实证的方法,实证的方法提供的终究是表象的东西,虽然是研究问题的入口处,但它却不能揭示问题的原因,更无法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并不限于对诚信现状的描绘,而要从两个方面追根溯源:一是要研究影响现代人诚信观念的思想文化因素,包括传统的和现代外来的诚信文化观念以及与诚信相关的各种价值观念。因为这个社会客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通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现代人的诚信观念。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文化基因学、文化社会学、道德心理学、人性价值观、价值冲突论等研究方法都将有助于研究的深入。二是要研究现代人诚信或不诚信观念和行为的社会根源。诚信无疑属于意识领域,是一种精神现象,但却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与这个变化的时代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是社会意识的根源,改革与转型致使社会经济关系发生重大调整,它给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观念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是道德毁灭还是道德重生?事实上这个问题学界分歧很大,有的认为诚信危机就是市场经济造成的结果;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市场经济不仅不是诚信危机的源头,恰恰相反市场经济需要诚信,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促进现代诚信。这个问题还将引出另外一个话题:如果诚信等道德观念源起于社会经济关系,是否意味着道德观念对其产生的基础具有依附性?诚信道德究竟是自由的还是被决定的等等,都需要引进相应的方法加以探讨和作出回应。

方法现实性的选择还将涉及到一些有争议的方法使用的合理性问题,如利益性的原则、权利对等性的原则,等等,有人把这些看作是功利主义原则。在西方,功利主义传统深厚,至现代演变出各种功利主义学说②。关注利益和偏好是现代功利主义主张的观点之一。“运用利益的术语来构建功利主义”,是“一套关于利益的术语转向一套关于欲望或者喜好的术语”[4](P30)。当然功利主义并不否定美德的伦理价值,但是强调美德能带来利益,特别是个人的利益,“一个人的道德偏好会给所有个体的利益,包括他自己的,赋予相同权重。”[4](P52)功利主义具有很强现实性和实践性,阿玛蒂亚·森认为功利主义“一方面,它是一种个人道德理论;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公共选择理论,或者说公共政策的应用性判据。”[4](P2)当然不能完全以功利主义的原则思考诚信道德,同样也应反对把道德关系完全归结于利益关系的看法,“道德关系就其根本而言不是一种善良意志关系,而是一种利益关系,一种善的伦理秩序应当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和谐协调。”[5](P281)诚信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关系属于一种善良意志关系。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功利主义提出的利益原则的思考方法在如今实行市场经济的中国并非一无价值,至少在商务领域存在着某种可借鉴性。因为市场活动、经济交换本质就是利益交换,在信用领域,诚信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诚信美德信念、人的精神的导向、一种过好生活的理念,它发生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善德关系;另一方面又是经济伙伴关系,它确实存在着以诚获利、用信取利的要求。后者是由经济活动的本性所决定的。尽管人们商务领域的活动存在着利益意向,但是诚实守信的原则使利益活动打上了道德的印迹,使之具有伦理的价值。但我们认为诚信的利益计算方法主要限于商务领域,而不能向其他社会领域无限制地溢出。社会领域人们的诚信关系有部分与商务领域存在着交叉,可以遵循共赢的路线,但是有的关系如家庭关系、公共交往关系中的诚信不应沾染利益计算。公权部门更不适用功利主义方法,至于公共选择中的功利主义则属于另外一个伦理问题,与诚信没有直接联系。

三、方法与效果

从研究目的出发,诚信文化建设研究秉持的是道德治理的立场,是试图探索出化解现实诚信危机的路径,因而不限于一般伦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更着眼于诚信的实践性问题,如可执行性、有效果性方面的考虑,方法问题的讨论同样如此。

首先,诚信文化建设的方法需要有关联性的思路。所谓关联性,是指诚信文化建设不是单纯的文化建设活动,而是要与其他实体性的社会活动联系起来,以及与其他的文化实践载体联系起来的建设路数。我们把它称之为关联性方法建构。关联性建设方法之所以必要与诚信文化实践性强的特点相关。坦言而论,诚信并不是非常深奥的学问,相反是常识性经验性的道德理念,它不需要过多的阐释和教诲,“诚信是一种普适的美德。诚信的价值,从某个角度讲,就是道德本身的价值”[3](P186)。诚信的问题在于如何成为社会价值和普遍规范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诚信文化相关的方方面面来寻找诚信文化建设的抓手,获得诚信普适化的各种有利条件,促使诚信文化建设立足于极为广泛的实践基础上。

宏观层面,诚信文化建设应该同国家的治国理政的战略方针相结合。诚信文化建设乃国家文化战略应有之义,同时也关系到其他重大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文化条件之一。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是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这些战略性的举措不仅涉及面广,而且都是要落实到国家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在这些战略的推进中都要贯彻诚信价值观念,秉持真诚无私、踏踏实实的态度去落实和推进,都要抵制虚假、浮夸、表里不一、知行不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在重大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道德阻力,没有诚信文化的精神支持,重大战略可能偏离方向或者难以真正实现。另一方面借助于国家战略的实施,诚信文化建设也能得到有效的推进。

中观层面,诚信文化建设注重诚信四个领域的关联性。诚信的四个领域:政务、商务、社会、司法都是诚信文化实践性的领域,诚信文化的四个领域有的具有交叉性,如,政务诚信与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之间的交叉;商务诚信与社会诚信之间的交叉,同时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诚信文化的建设都会牵连到其他三个领域的诚信文化建设的效果。基于诚信领域之间的关联性,在诚信文化建设的设计中,一方面要有四个领域诚信文化建设的总体考虑;另一方面在某一领域的诚信文化建设中也要考虑到对其他三个领域的影响力。特别是打击失信必须是四家联动。

微观层面,诚信文化建设要将诚信的社会伦理规则建设与个人诚信品质的培育结合起来。我们强调当今中国应当加大诚信伦理规则的建设,但并不意味着诚信美德培育可以轻视。相对于个人诚信美德来说,社会诚信伦理规则的推进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虽然这是必要的,但是倘如诚信美德培育卓有成效的话,则能大大降低诚信规则建设的社会成本。社会诚信规则为社会人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设定了诚信标准,但毕竟是一种外在的他律要求,规则的有效性在于它的强制性,但伴随着强制性而来的是社会要为此配备相应的强制机构,包括监督机制、惩治机制、技术支持机制等等,需要社会投入巨额资金和人力成本。问题在于,社会诚信规则并非万能的,其规则设置也难免百密一疏,补漏则需要规则之外的思路。所以诚信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规则的同时,不能忽略诚信美德的培育。其一,诚信美德是社会诚信规则推进的道德基础。诚信价值观念是诚信社会规则履行的内在动力,个人诚信美德的提升,必然降低社会失信,从而减少社会诚信规则运作的成本。其二,社会诚信规则的目的之一是提升个体诚信品质。社会诚信规则的一大作用当然为了推助社会和谐秩序的形成,改善社会诚信关系,然而社会诚信规则还承担着另一责任目的,就是通过社会诚信环境的改善来提升个体的诚信素养。因此,无论从目的性还是功用性,社会诚信规则与个体诚信美德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两全其美和两败俱伤的关系,在诚信文化建设中务必关注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促其两全其美,避免两败俱伤。

其次,诚信文化建设的方法需要有统合性的思路。统合具有策略性的含义,不拘泥一二种手段,不单独使用某一手段,强调共同出手、联合用力,统合与整合有相同的意思,也有称之为统合模式。提出统合方法或统合模式是为了追求诚信文化建设的效果。诚信文化建设其实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按理说,诚信无论是美德还是规则都是人们历来熟悉无奇的道德之一,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狼来了”的故事。诚信甚至在一连串的美德中并不凸显,在西方相当长的历史典籍中不见有诚信概念及其讨论,他们重视的德性是:正义、勇敢、仁慈、爱国主义、善、同情等。麦金泰尔说西方的德目通常刻铭在教堂墓碑的碑文上,而17、18世纪碑文上赞美的德性主要有“正直、优雅、友谊、仁慈”等等,一直到1817年才偶尔出现“真诚”德性,“我们应当注意到这个德目表中‘真诚’是一相对新的德性”[6](P296);中国早期儒家文献中诚信地位比不上“仁义”,“信”只在五常之末,孔子几乎没有论过诚的问题,即使谈“信”也强调要受“义”的规约。甚至孔孟认为君子不必言信行果,“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7](P179),所以何怀宏批评道:“这种把诚信视为次要义务的诚信观实际上是传统儒家道义论的一个薄弱环节,是一个它的阿基里斯之踵。”[8](P154)不重视诚信的一个原因就是诚信道德太普通了,在人际范围狭小的古代人们之间的交往基本上是淳朴的,做到诚信并不难,而仁义、勇敢可能比诚信要难得多。另一个原因就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古代政治客观上讲计谋,不讲诚信。

但是今天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诚信?不仅将诚信列为国家价值观加以倡导,中央还几次在决议中提出诚信建设,中央政府(国务院)更是专门制定“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条例,其原因何在?笔者以为有两大原因,一是诚信文化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此处不多赘述。一是诚信文化建设的难度。难度主要来自几个方面:其一,传统诚信文化深度不够,当狭小人际诚信关系遇到全球性的现代化,传统诚信理念难以提供顺应时代潮流的道德资源,诚信关系瞬时分解,失信机会主义顺势泛滥,诚信在各个领域遭到重创,并在道德根基上动摇人们的诚信信心,诚信危机就是明证。其二,诚信危机和失信普遍化甚至习以为常造成积重难返。常言道,破坏一种道德秩序容易,恢复和重建则要难得多。当诚信包括与诚信密切相关的信用、信任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创,其结果可想而知。在政务领域,政务诚信陷入“塔西陀陷阱”之困,欲拔而不能;商务领域,“什么才是安全的”诘问冲击着人们的消费信用;社会领域,人际之间的不信任情绪破坏着医患关系、师生关系、慈善关系、同事关系;司法的公信力也遭到重重质疑。这都给诚信文化建设带来了困难。其三,诚信观念精神文化的特殊性。诚信文化属于观念精神文化,观念精神文化建设客观上要比物质文化、具有可观形态的产业文化都要难得多:第一,诚信观念是无形的,没有具体的形态,虽然诚信在所有的行动领域都需要它,可以说,人们从事的行为中都与诚信相关,但又不能说人的行为就是诚信。诚信是有形之中的无形。诚信这种无所不在的无形精神观念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往往限于尴尬,被质疑“美德可教吗?”说明诚信文化建设的困难。第二,诚信作为主体性极强的观念精神对于人来说不一定始终如一的,即使内心追崇诚信,但如果环境、利益事态发生变化人的诚信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诚信观念的动摇性、反复性增强了诚信文化建设的难度。

根据诚信文化建设的难度,必须跳出单一性文化建设的套路,实施组合型的诚信文化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主张采用多样性手段、方法层次上的有机配合、各领域的协同共建、价值领航与技术制度的支持、理论供给与实践形式的创新,等等,构成诚信文化建设的统合模式,全面系统持久不懈地推动诚信文化建设的进程。

[注 释]

①视野论坛.为什么要诚信[EB/OL].http://bbs.es nai.com/thread-951808-1-1.html,2003-05-08.

②注:功利主义一般分为古典功利主义和新功利主义,行动功利主义、准则功利主义、后果主义、福利主义、实用主义皆属于功利主义范畴。

猜你喜欢

功利主义美德诚信
诚实是美德
育人以“礼”·传承美德
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异同探析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美德威:让学习音乐更简单
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
浅析西方现代功利主义
助人为乐是美德
两种功利主义的划分与功利主义的伦理学化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