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之路的回溯与总结

2018-01-23吴灿新

伦理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法治道德

吴灿新

否定之否定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性的轨迹,而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这样一条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曲折之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汹涌澎湃地向前奔腾了40个春秋。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健步,走过了40年的不平凡之路。

一、整体上对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从早熟的农业文明走来,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以自给自足为根本目的的自然经济,培育了中华文明重视道德建设的历史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进程中,在砸碎半封建半殖民地旧道德的基础上,承继中华民族重视道德建设的历史传统,开始了大张旗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的伟大行程,曾经创造了为世界所惊叹的道德文明。然而,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我们逐渐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国情,在道德建设上搞一刀切,从而犯下了“假大空”的错误。改革开放后,我们痛定思痛,迅速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之路。然而,由于国人数千年来的两极思维的惯性,我们在否定道德建设“假大空”的错误时,却渐渐地轻视起道德建设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谈道德建设似乎是一个笑话。于是乎,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道德溃瘫,市场经济时代的新道德又未能确立,道德代价日益增长,尤其以政治领域腐败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腐败不断漫延,当代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

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重新高举道德建设的旗帜。在快刀斩乱麻大力解决以政治领域腐败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腐败的同时,习近平反复强调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1](P158)“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2]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主体性,有自律性,它彰显着人性,彰显着文明。一个没有道德主体性与自律性的人,就已经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基本人性,他就不可能在人类社会中立足。一个没有道德的国家和民族,不仅难以生存发展,更谈不上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兴旺发达。因此,习近平又强调指出: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1](P158)。

二、中西道德传统在辩证否定中发展

在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基础上,生长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制度,世代承袭的君主专制的官僚政体,注重人伦的伦理中心主义的“德性文化”。而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一方面对于古代社会秩序的稳定,中国古代文明的建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起到强大的扼阻作用。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日趋凸出,为了使中华民族走出生存危机之困,国人开始反思,从经济基础到政治制度,从政治制度到文化道德。因而在新文化运动中,革除旧道德、建设新道德,成为当时最时髦的话语。无疑,这种文化与道德革命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十分遗憾的是,它却走上了一条全面否定中国传统道德之路。这条路,一直走到文化大革命,终于走上了历史的颠峰。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文化道德的发展也日益迫切需要。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从重新肯定中华民族精神,到重新肯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于是,在去除糟粕、继承精华的前提下,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有逐渐回归之势。但与此同时,一些所谓“新儒家派”应运而生。他们不顾一切地提出了要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主张复古,把“回归”之路企图引向歧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既克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错误,又克服全盘肯定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错误,开辟了一条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的“双创(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之路。习近平发聋振聩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3](P5)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流变之中,中华民族虽历经千难万险,但总能绵延发展,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就是她拥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道德,为中华民族克服重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P164)。这就明确指出了新时代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针。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4]。

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3](P12)为此,我们必须要有文化自信,决不能盲目崇洋媚外,更不能搞全盘西化。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谈话中就明确批评说,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3](P9)习近平还进一步指出了科学对待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文化道德的基本方针:“当然,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5]

三、道德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在辩证思维中澄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胜利推进,特别是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后,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一元性,导致反映经济基础的思想上层建筑尤其是道德实现了一元化。在一元化的道德建设的促进下,横扫一切污泥浊水,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焕然一新,出现了邓小平后来给予高度评价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黄金时代”。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道德建设受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我们坚决果断地排除了极左思潮的干扰,道德建设重新开始走上正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崛起,全面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道德多元化日益成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面对这种多元化的情况,许多国人陷入了迷惘之中,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知所从。因此,“跟着感觉走”的口号响遏行云,“我欲故我在”的歪理斜说纵横驰骋,甚至于许多封建思想道德残余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道德也趁机死灰复燃。社会道德从而开始走上一条沦落之路。

过于深重的道德代价,不能不警醒国人。人们从大量的道德堕落、道德冷漠、道德麻木的现实状况中,深深地感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道德深重危机的危险时刻,必须牢牢把握文化与道德建设的领导权,不能对文化和道德建设放任自流,要主动引领社会主义文化与道德建设走上民族复兴之路。习近平为此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教训。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也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3](P21)尔后,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说:“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3](P34)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对“假大空”道德建设的批判,又逐渐走上了一条只重视法制建设而忽视道德建设的极端之路。无疑,市场经济的崛起,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为了阻制人们被市场经济负面效应诱发起来的无限欲望,为了保障国家权力的不被滥用,就必须实行法治,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然而,当国人充分认识到法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时,却忘却了道德的重大价值。他们不知道没有道德的法治既不可能成为善治,甚至于法治本身都步履艰难,寸步难行。事实上,虽然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的法律法规曾一度井喷式地涌现,公检法人员几乎以几何基数地增长,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违法犯罪率却螺旋式上升。大量冲破道德底线的行为比比皆是,许多国人不由自主地惊呼“道德沦丧”“道德滑坡”!

这种极其严峻的现实,告诉人们,一个社会、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法制,但同时也不能没有道德,必须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治国安邦。因为法律与道德两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两者之间取长补短,相互支持,才能真正保证社会长治久安。所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说:“儒法并用,是我国历史上常用的社会治理方式,只有思想教育手段和法制手段并用才能相得益彰。这是因为,法是他律,德是自律,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正所谓‘德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6]2016年12月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又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习近平还特别有针对性地指出:“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7](P134)

四、道德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在发展中愈趋理性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之中,家庭、家族甚至于宗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由此,造就了中国古代重视整体利益,轻视甚至于否定个人利益的整体主义传统。而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8](P166-167)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着革命人民,在极其艰难困苦的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逐渐培育起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精神,并逐渐成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具体包含三层要求:一是社会、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二是把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相统一;三是当社会、集体的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个人利益应服从社会、集体的利益。

然而,不幸的是,随着极左思潮的影响日益增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在现实生活中又逐渐曲解为封建社会的整体主义,对个人利益予以彻底否认。改革开放后,在否定轻视甚至否认人们正当个人利益的假“集体主义”之时,逐渐地把真集体主义也抛弃了。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应运而生;同时,国外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腐朽的思想道德观念也流入国门,极大地影响到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在许多人的眼里,“人不为我,天诛地灭”;个人利益具有天经地义的至上性,真是“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于是,损人利己,甚至于损人不利己的思想行为泛滥成灾。面对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危害,我们党给予了严肃的批判。早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就强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必须深入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9]。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有针对性地强调坚持集体主义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指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10](P24)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11](P42)。

在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基础上生存发展的中华民族,虽然十分务实,但从不缺乏对崇高理想精神道德的追求。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崇高的“大同”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故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3](P5)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崇高思想道德。有诸如“天下为公”“大同之世”的社会理想,“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精神境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价值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扶正扬善、扶危济困”的仁爱精神,“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等等。

可惜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下,唯利是图的思想行为到处流行起来,许多国人变得越来越势利,变得越来越低俗。在这些国人的眼里,什么崇高、神圣、纯洁都是“假大空”,似乎只有“低俗、庸俗、混沌”才是“真小实”。于是乎,一切崇高理想被他们嘲笑,一切神圣事物被他们亵渎,一切纯洁行为被他们怀疑。真是一时间,荣辱颠倒、黑白颠倒、是非颠倒。对此,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3](P8)因此,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引导社会道德风尚走上正确的方向。为此,习近平又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3](P105)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拨乱反正的艰难工作。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中央“八项规定”到“反腐廉政”风暴,我们一方面不断克服片面教育、片面用人的问题,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015年6月1日,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在大会讲话中指出,价值观是“总阀门”,从小就要培养良好人生观、世界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要坚持品德为先。要学会做人的准则,就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热爱生活,懂得感恩,与人为善,明礼诚信,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12]同时,另一方面我们还不断克服干部人事上的种种不正之风与不良政治生态,努力实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用标准。习近平就说:“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1](P173)特别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道德上失足有时比某些工作失误杀伤力还要大。”[13](P248)为此,习近平提出了党政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政治德性要求。“概括起来说,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勇于担当、清正廉洁。”[13](P58)

真正的市场经济,既是一种利益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是一种义利兼顾与统一的现代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观。因此,“义利兼顾、互利共赢”成为了市场经济史上最进步的理念。习近平在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就说:“我们要全面加强务实合作,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1](P288)习近平在出席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讲话中也说:“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1](P266)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