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就是中国该有的综艺
——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

2018-01-23马香玉

工友 2018年1期
关键词:釉彩王希孟国家宝藏

文_马香玉

最近,一档让国宝活起来的原创节目,火炸了!被10万条弹幕狂热团宠。这一次,央视爸爸要搞大事情——《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一出手就请来了9个大腕儿: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中国9大博物馆馆长围坐一圈儿,谈笑风生。展出的文物,都是一等一的国宝。

但,中间小剧场,画风就完完全全“跑偏”了。每一个国宝,都由一个演艺界明星做推介人。第一期有李晨、王凯、梁家辉,分别推介《千里江山图》、各种釉彩大瓶、石鼓。

第一件国宝:《千里江山图》卷

这幅画的传奇之处,在于它出自一位18岁的天才少年之手。18 岁,搁现在也就是一个背四级单词的暴躁小伙。然而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18岁就留下了传世之作。而且900多年前的画作,到今天看,色彩依然绚烂夺目。

全卷长11.91米,烟波浩渺山峦蔚然,连一个撒网小渔夫的情态,都十分精妙。

著名画家陈丹青在《局部》节目里曾形容它:“出人意表,光华灿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我的脑袋就抵在展柜的玻璃上,看得像个傻子一样。”

近千年不褪色,这么神奇的效果是怎么来的?因为,人家作画用的都是宝石啊。孔雀石、蓝铜矿、青金石、朱砂、雌黄、赭石、千年砗榘(che ju)……用的都是最上品。

另外它的生动细腻,是由繁复的工序而来。美院老师一开始想临摹,就打了一个底稿轮廓,直接上色,发现效果远比不上原作。后来,经过四年的研究,闭关两个月时间,才终于磨出来了贴近原作的工序:整整画 5层。墨稿:37 天;绿色:15 天(一遍赭红,两遍绿),青色:15 天。

就这样两个多月时间,也才复制了《千里江山图》的十分之一。奇怪的是,画出这样的巅峰之作不久,王希孟就销声匿迹,从此再无别的作品了。

而李晨演的小剧场,就是讲述宋徽宗和王希孟的故事,情节十分宠溺。

第二件国宝:各种釉彩大瓶

呐,光看名字你就能get谁最有槽点了,就是它——各种釉彩大瓶。或许你会跟王凯第一次看到它一样困惑,不就是一个瓶子吗?怎么还各种?是因为这一个瓶子集结了历朝历代共17种最名贵的釉彩。它还有另一个名字——瓷母。

在中间小剧场里,王凯扮演了这个瓶子的创造者,乾小四。咦,乾小四是谁?就是本宝宝乾隆。一天,乾隆突发奇想,想造一个集历代大成的瓷瓶,要用到17种最具代表性的釉彩。出发点是好的,图案就一言难尽。

御用瓷器都以素雅为主,现在一个瓶子17种花色,有点过了。乾小四才不管,“奏四要过!”

乾小四对自己要做这样一个瓶子,蜜汁自信。“您看,我这个瓷瓶造型,真的不好看吗?”他问到的人都嫌弃三连。乾隆宝宝委屈,但宝宝不放弃。

虽然大瓶子外貌清奇,其实内在是很牛掰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就说,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瓷器烧造技术的巅峰。

为什么呢?因为17种釉彩各自的烧制技艺、要求、难度都是不一样的。就算每一种釉彩的烧制成功率是 70%(这算比较高了),17种全部烧对,那概率也是0.7的17次方,即0.23%。

这万分之二的概率,乾隆盛世的工匠们还真的就做到了。“海纳百川”的大瓶子,还是很让人感动的。

第三件国宝:石鼓

10个圆圆的石头,其貌不扬,然而经历最厚重、最坎坷。石鼓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有 2300 年历史,比耶稣都要年长,被称为“石刻之祖”,上面的文字最为宝贵。

石鼓历经战乱,几度丢失,“雨淋日炙野火燎”,却奇迹般地存活下来。这都要归功于几千年来以命相搏的守护者们。

在日军侵华时期,就有这么一家子三代人,死死守着石鼓。梁金生老先生,他的高祖、曾祖、爷爷、父亲先后就职于清宫和故宫博物院。日军侵华时期,就是他的爷爷将故宫的文物护送南迁,战后再由他的爸爸护送回北京。

为什么一定要保护?梁老先生说:“国破山河在,如果我们输了,可以反击,打回去。但如果文物遭毁了,咱们文脉就断了。”

战乱时期啊,单单一个石鼓就有1吨重。历时16年,辗转上万公里,经历轰炸、流寇、车祸、火灾,上百万件文物无一损毁,创造了二战史上文物保护的奇迹!

梁先生兄弟姐妹5人,也都是在护送文物的路上出生的,他们的名字也都是根据文物经过的地名来起的。梁金生,金,指的就是南京(金陵),还有梁峨生、梁嘉生、梁宁生、梁燕生。

由于后来海峡两岸对立,一家人分隔两地,20多年不得见。每个人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奔波流离的岁月。

笔者看完,感觉很复杂。被18岁少年的天才惊艳,被乾小四的蜜汁自信逗乐,也被石鼓的守护人的赤诚之心深深震撼。

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文物真正的意义在哪儿呢?在笔者看来,文物,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种可触摸的“确信感”。

没错,文字是记载历史最佳的工具,然而却也是最悬空、最容易被篡改的,文物就不一样。这些具象物件的说服力是可以被细微感知的,是不证自明,胜过千言万语的。

这些文物,给我们留下了历史缝隙里最鲜活的记忆。这些共享的记忆里,有我们这个民族最初的美、感动和信仰。

猜你喜欢

釉彩王希孟国家宝藏
王希孟与《千里江山图》
釉彩千年之汝窑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继承与创新
高考状元vs高分低能
千里江山图
登峰造极——中国古代器物之各种釉彩大瓶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
千里江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