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墙的修复与保护研究
2018-01-23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作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山西大同建城长达2 400余年,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同城内现今仍存有众多历史遗迹,古城墙便是其中最为醒目的“地标”。
1 大同城墙概述
大同古城墙以历史悠久、延续时间长、整体保存较为完整著称,其修筑历史可分为北魏、辽金、明清3个时期,现存的城墙主体属于明代。
大同城墙修筑规模最大的一次源于明初,据记载: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增筑,周十三里,高四丈二,址砌以石,墙甃以砖[1](1里=500 m,1丈=3.33 m)。当时的大同城墙全部以规整有制的石料为基础,在原有的土城墙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以1∶500的测绘图计,大同城南北城墙长分别为1 793.5 m和1 804 m;东西城墙分别为1 866 m和1 870 m。大同城是一座不方亦方、面积为3.36 km2的大型府城[2]。
明朝大同城4座城门之外都建有瓮城和月城,城墙四周引御河之水,修筑护城河。其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也正因如此,大同城才得以成为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的“巍然重镇”“北方锁钥”。
明初,大同为北方9个边防重镇之一。在“土木堡之变”中,大同凸显了它在巩固北部边防中的重要地位,也因此得以进一步扩建。
明代宗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巡抚年富又在大同古城北部修筑北小城,因该城城内有储存军马饲料的草场,故又名“草场城”,后经口口相传而称“操场城”,即现在的北关。“北小城门凡三:东曰长春,南曰大夏,北曰玄冬”[3]。北小城南、北二门之上皆建有门楼,四角也筑有角楼,四角楼夯土遗址至今保存较为完整。
明英宗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巡抚韩雍续筑东小城、南小城。东小城即现在的东关,“东小城门凡四:东曰迎恩,北曰北园门,南曰南园门,西门连接吊桥与主城和阳门相通,东、南、北三门之上都建有楼阁”[4]。南小城即现在的南关,“南小城门凡四:东曰迎晖,西曰永丰,南曰永和,北门与主城之月城门合一”。
“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巡抚李文进将南小城加高2.6 m;明穆宗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巡抚刘应箕又将四面主城墙增高3.3 m,增厚2.6 m”。当时的城墙为“石砌砖包”,四面城门高大宏伟,就连南关城墙也颇为雄壮。北、东、南三关环列于大同主城的三面,互成犄角之势。雄伟的南小城被喻为“凤头”,北小城则被看作“凤尾”,由于独缺西关,故大同古城的外形被形容为“凤凰单展翅”。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大同城池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多尔衮入城后,下令“屠城”,城墙被削5尺(1尺=0.33 m)。自此之后,大同城墙雄风不再。
“民国以来,大同屡经战乱,从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日军攻占大同,到解放战争中的大同集宁战役,大同城池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北门城楼、部分望楼、北城门、东城门、西城门被陆续拆除,这几个城门的门洞也渐成豁口,唯有南城门楼得以留存。同时,残存的瓮城城墙、望楼等也相继被拆除,城墙的砖几乎被完全剥离,只剩绵延于城市四周的土城墙。1981年,主城的最后一个南城门(永泰门)也在拓宽小南街及附近南关道路时被拆除。
2 大同古城墙修复
2.1 大同主城墙体的修复
大同东城墙外围于修复前是老东关商业中心,此处绝大多数建筑为公共建筑,房屋征收工作难度较小,加之东城墙是大同古城墙中保存最为完整的部分,因而在城墙修复工程中,东城墙的工作最先展开。修复前,东城墙墙体及望楼基础(城墙土体部分)保存完好,东城墙瓮城南面的城墙砌砖基石仍存,东南角控军台附近墙体老城砖也尚存,这些都为大同城墙总的修复工程提供了参考。
2008年8月,东城墙修复前期,房屋征收开始。2009年5月,修复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大同古城墙的全面修复工程正式开始。依据史料记载的大同城墙原有的规模和形制,历时6个月,修复了东瓮城、东南东北2座角楼、12座望楼和东南东北2个控军台。至当年10月,修复工程全面完工。东城墙瓮城修复部分采用的是钢筋结构混凝土浇筑的形式,这与该城墙其余夯土保存较为完好的主墙体部分有所不同。
南城墙内外两侧于修复前拥有较多居民区。从整体上看,南城墙土墙体保存并不完整。相对而言,位于古城西南方的善化寺山门段南城墙和古城东南方向雁塔段南城墙的夯土墙体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值得庆幸的是,明代雁塔保存完好,依旧高高耸立于南城墙土墙体之上。
2010年2月,南城墙修复前期,房屋征收开始。2010年5月,修复工程正式开工。南城墙包含瓮城1座、月城1座、耳城2座、关城1座、“永泰门”城楼1座、“永和门”箭楼1座、西南角楼2座、望楼12座。2011年9月,南城墙修复工程基本完工。与最先修复的东城墙相比,南城墙从形制与规模来说都更为高大雄伟。高35 m的雁塔也成为了大同古城墙的象征。
2011年2月,北城墙修复前期,房屋征收开始。周边居民楼众多,但北城墙土墙体遗址较南城墙而言,保存相对完好。除此之外,北城墙瓮城东西两侧望楼还遗存有夯土遗址基础。2011年9月,修复工程开始。2012年10月,修复工程全面完工。
2011年11月,西城墙修复前期,房屋征收开始。2012年8月,修复工程开始。由于联通大楼、移动大楼处于西城墙核心位置,搬迁、拆除难度大,加上位于西瓮城的大同展览馆属于大同市历史建筑,需要平移保护,直至2016年11月,西城墙的修复工程才得以完工,这也标志着大同古城墙为期长达8年的修复工程画上了圆满句号。
修复西城墙时,东城墙及东城墙外护城河、城墙带状公园均已完工;南城墙已完工,南护城河及带状公园轮廓初现;北城墙东西两端基本完成,中间瓮城部分没有遗存的土墙体,尚未开始重建。大同展览馆和邮电大楼的平移迁址工作也先后顺利完成。2016年11月18日,历时8年的大同古城墙终于合拢,耗资近50余亿元,搬迁居民23 888户。 修复后的城墙东西长1.8 km,南北长1.82 km,周长7.24 km,面积3.28 km2,城墙高14 m,上宽12 m,下宽18 m,气势恢宏。
在大同古城墙的保护与修复工程中,古城主体四面城墙皆遵循旧制,完整地恢复了原貌。北小城在原有土墙体的基础上采用半包砖的形式进行了保护,东小城与南小城却未能在原址进行修复。
2.2 大同古城(东、西、北)三面小城墙体的保护
北小城内及其周边是楼房密集的居民区,通过拆迁征地完全修复北小城的方法不具有可操作性,因而北小城在原有土墙体上巩固基础,采用半包砖的形式进行了修复。这种方式既加强了城墙土体基础的稳固性,同时又更好地凸显了大同城墙“三合土”夯土的土体结构,充分展现了大同城墙修复工程的原真性。
由于东小城遗迹没有任何遗存,且东小城原本正处于现今贯穿大同市区南北的主干道路,御河西路的核心位置上,因此在原址上修复东小城已不具备可行性。重建的东小城东移至御河西路路东,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占地约360亩(1亩=666.67 m2)。城内将建设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由古城墙合围形成的大型现代商业中心、商业步行街。目前,东小城一期已全面完工,于2017年中秋、国庆两节期间开门迎客,东小城二期也在加紧建设中。
南关城历史原址的形状不规则,“‘丫’字形的南小城,永和门至文昌门南北相距1 167.5 m,合明代里程为二里六。”由此可见南小城原本体量之庞大。在2009年启动的南城墙修复工程中,南小城并未按照原址修复,而是在古城南瓮城外围修建了缩小版的南关城,八字墙最宽处东西距离约250 m,南北方向上永泰门至永和门距离大约300 m。
2.3 南小城未能原址修复的原因
第一,交通制约。狭长的南小城内穿插了多条城市主干道路。若将南小城在原址修复,将会阻碍大同市区核心道路的畅通。
第二,建筑阻碍。位于南关城核心位置的云冈建国宾馆、桐城中央小区、格兰云天小区等高层大楼在2009年均已建成。大同市政府、城区政府、农业委、财政局等多家地方单位也处于核心位置上。永泰南路(原南关南街)两侧,东后场和西后场周围是大同最大的老旧社区,有数百栋楼房,众多居民,拆迁难度极大。
第三,资金短缺。2009年,南城墙保护与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从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复兴工程的启动开始,大同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已远超该市一年的总税收[3],加之在当时大同城建项目众多,所需征地拆迁的花费几近天文数字,而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又极其有限,故此造成资金严重短缺的局面。
大量的房屋征收工作于大同古城四面城墙的修复过程中进行,仅城墙一个项目需安置居民户数就高达21 287户。在城墙修复过程中征收了原东关的泰和春商厦、东信商贸城、雁北行署大院等大型建筑。除此之外,东小城与南小城未能按原址修复,正在建设的东小城被定位为现代商业中心,成为了大同老东关商圈延续的核心,这些都是典型的当代城市化进程与传统古城保护相冲突的体现。
3 法律与保护
当今社会,大同市要寻求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保护大同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在两者发生矛盾时,必须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置于首位,在无法妥协的情况下必须选择放弃现代建筑的规划与建设。
城市项目建设批准必须严格遵守《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等的相关规定;加大文物执法打击力度,严格执行相关的文物保护法;当地政府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拓宽民众反映渠道,通过民众的互联网行为曝光文物违法犯罪活动,对违法者予以严厉打击,坚决不给非法谋利者留有任何余地。
大同古城墙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既秉承文物修复中“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同时又突破了传统的复建理念。利用无夯土遗存混凝土重建城墙的方法与东、南、西、北四门内部和瓮城内部空间的现代城市功能的应用就是例证。在妥善进行古城墙遗址遗迹保护的基础之上,使古城墙的完整性得以再现,既能为城市博物馆功能提供合适的空间,又能够促进旅游发展以带动古城人气。